清朝是我國古代史中,除元朝以外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從清太祖皇太極建立大清,到清世祖福臨率領滿清入關,實現了滿族逆襲中原的王朝夢。
滿清入關之後,開始大力推行漢文化,其中,世襲明朝科舉制就是一項重大舉措。科舉製作為封建王朝選拔棟梁之才的必要手段,起始於隋文帝、隕落於光緒帝。
在長達二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有700多名狀元名列史冊。僅清朝就曾舉行科考112科,取狀元114名。第一位狀元是傅以漸,最後一位狀元是劉春霖。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試卷真跡,藏於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明倫校區6號樓,目前已被聚協昌博物館當做鎮館之寶。看過的人都不禁讚嘆書法端莊嚴謹,實力遠超當代書法家。
第一、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
劉春霖生於晚清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自幼天資聰穎、飽讀詩書,少年時便顯名於家鄉。他除了學問較高之外,書法造詣也令時人嘆服。
但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較為緊張,再加上科舉考試也曾一度陷入混亂之中,所以劉春霖在32歲時才考中狀元。
公元1904年劉春霖被光緒帝(另說是慈禧太后)欽點為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但由於當時的官場特別黑暗,一些顯要的部門根本沒有他的位置,所以只能授翰林院修撰閒職。
供職尚未到一年,便被派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深造,三年後回國歷任諮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法政學校提調、北洋師範學校監督等職。
從這些職位上來看就可以得知,他的工作一直都與教育息息相關。幾年後清朝被民國推翻,他在民國曾先後擔任袁世凱,以及徐世昌、曹錕的秘書兼任秘書廳長。看似職位都比較高,但卻都是一些沒有實權的官名。
雖然後來因為兩次代表徐世昌,前往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讓他一時間成為當時的名人,但是卻像流星一般閃過。劉春霖在46歲時憤然辭官,並在其個人的「群玉山房」中,收藏各類書籍高達1萬多冊。
但這些書卻在他堅辭偽職之後,被日偽當局洗劫一空。1944年,72歲的劉春霖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但作為中國科舉考試最後一名狀元,他的殿試卷卻歷經輾轉後得以保存。
第二、劉春霖殿試卷真跡猶如印刷體
人們經常將難看的字成為「狗爬字」,因為既沒有美感也有礙觀瞻。現在書畫界有很多偽大師,正所謂「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
想必他們看到劉春霖的殿試卷真跡之後,也一定會無地自容、自愧形穢,從此之後告別書法,做一個腳踏實地的書法愛好者。
劉春霖在晚清時之所以能聲名鵲起,實際上與它的狀元身份關係並不大。而是他淵博的學問以及在書畫方面,取得的無人能及的藝術造詣息息相關。
時人盛譽「大楷學顏,小楷學劉」,人們將他與顏真卿相提並論,足以看出劉春霖的書畫功底。
當時十分有名望的兩朝帝師翁同龢,在劉春霖尚未高中狀元之前,在看過他寫的書法作品後,從言之鑿鑿的說:「這個人將來必成大才」。
正如她所料,在隨後的科舉考試中,劉春霖以殿試第一名的成就被欽點為狀元,至此之後在書畫方面也極具聲名。
據說劉春霖被欽點為狀元,還與慈禧太后對他的賞識有很大關係。慈禧看到試卷後愛不釋手,為了表達愛才、惜才的意願,將他的狀元試卷封存下來。
在這種機緣巧合的影響之下,現代人才能夠擁有幸看到,清代最後一位狀元的殿試卷真跡。
實際上很多人在第一眼看到這份試卷之後,都會驚呼工整大氣簡直就是印刷出來的東西,而且印刷質量也非常高。
但事實上這確實是劉春霖在考試的時候臨場發揮出來的書法,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如此緊張的環境之下,他在寫字時依然沒有絲毫馬虎,可見的確是真才實學。
從字體上來看不僅十分順眼,而且每一個字都落落大方。讓人們可以感受到端莊、嚴謹的書法功底,就算是那些是對書法並不了解的人,想必僅看試卷上的字都,就可以覺察到與眾不同的書法技藝。
結 語
封建社會中歷朝歷代的狀元郎,可以說各個都是人中俊傑。他們在幾千甚至幾萬人中脫穎而出,這種壓力絲毫不亞於現代社會中的高考。
但是從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試捲來看,他們所擁有的絕不僅僅是才華,而且還有十分深厚的書法功底,以及藝術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