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淳翔︱從張愛玲的第一封投稿信說起

2021-01-11 騰訊網

1944年3月15日出版的《新東方》雜誌第9卷第3期,發表了一篇張愛玲帶有回憶性質的散文《存稿》,從她最初的虛構作品開始談起,及於早年的寫作及投稿經歷。文章側重點在討論早期的未刊小說《摩登紅樓夢》和刊於國光校刊的《牛》與《霸王別姬》,許是因為楚霸王與虞姬哀史,熔戰爭與愛情這兩大類熱門主題於一爐,故受到作者的偏愛吧,便大段大段介紹故事情節並摘錄其中動人的文字,導致文章結構略顯失衡,令旁觀者讀來頗感不耐。但如將之視為張愛玲早期閱讀史、寫作史的第一手材料,倒也不無研究價值。尤有可說的是,等到12月張愛玲結集出版散文集《流言》時,又在該文第二段後、第三段前,添入一頁插圖,標為「第一封投稿信」,之前並以括號形式附有說明:「似乎我從九歲起就開始向編輯先生進攻了,但那時候投稿《新聞報本埠附刊》幾次都消息沉沉,也就不再嘗試了,直到兩年前。」

說起《新聞報》,張愛玲與之的緣分委實不淺。《公寓生活記趣》透露她與姑姑二人合訂一份《新聞報》,每日由一個開電梯的人過目後才送上來;《到底是上海人》裡提及「《新聞報》上登過一家百貨公司的開幕廣告」,寫著「『友情所系,詎不大哉!』」說這「似乎是諷刺,然而完全是真話,並沒有誇大性」;她還曾在《詩與胡說》裡肆意貶低鴛蝴派前輩作家顧明道在《新聞報》上的連載小說《明月天涯》的情節設置不合情理,甚至還拉來了旁證:「有個表姊,也是看《新聞報》的,我們一見面就罵《明月天涯》,一面嘰咕一面往下看。」前述的說明文字則表明,自童年起,她就與《新聞報》搭上關係了。

這第一封投稿信為手寫體,原無標點,為了便於展開後文,冒昧添補如下:

記者先生:我今年九歲,因為英文不夠,所以還沒有進學堂,現在先在家裡補英文,明年大約可以考四年級了。前天我看見「附刊」編輯室的啟事,我想起我在杭州的日記來,所以寄給你看看,不知你可嫌太長了不?我常常喜歡畫畫子,可是不像你們報上那天登的《孫中山的兒子》那一流的畫子,是娃娃,古裝的人,喜歡填顏色。你如果要,我就寄給你看看。祝你快樂。

晚年的張愛玲透露說,自己雖說從小熱愛繪畫,卻是在母親的鼓勵下才嘗試投稿:我「在學校裡成績並不好,也沒人視為天才。不過因為小時候我母親鼓勵我畫圖投稿,雖然總是石沉大海,未經採用,仍有點自命不凡,仿佛不是神童也沾著點邊。她初次出國期間,我就已經天天『畫小人』,門房裡有整本的紅條格帳簿,整大卷的竹紙供我塗抹」。(《愛憎表》)

投稿信中所說的「畫子」,不知是安徽還是南京方言,總感覺鄉音未改。又如「娃娃,古裝的人,喜歡填顏色」,讀來也很有些費解。其他諸如《新聞報本埠附刊》編輯室啟事、張愛玲所見《孫中山的兒子》的畫之類,全都未經人言,倒也值得作一番深入探究。

兩年前,為了撰寫拙文《柳雨生與小報》,我利用工作餘暇,逐日翻閱「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臺」上的《大上海報》(1943年10月21日至1945年8月28日),當翻至1945年1月7日該報,發現一篇劉鳳《張愛玲與餘愛淥》:

張愛玲是一個寫小說的女作家,餘愛淥是一個譯寫西洋雜誌文的作家,兩個人各不相干,實難相提並論。然而世事說來多怪,所謂無巧不成書,原來也不僅是書而已。

張愛玲最近出了一本散文集《流言》。她的小說集《傳奇》給人的印象正如這本書的名字,總使人覺得它的作者太不平凡;而讀完了《流言》則覺得作者是一個頗可親近的人,因為《流言》正是一個典型的小市民對於人生種種相的供言。就在這本《流言》中,作者提起她最初投稿的故事。那時候張愛玲九歲,她畫了一張畫投給《新聞報》的「本埠附刊」,同時寫了封信給附刊的編者小記者先生。信中對於該刊所發表的《孫中山先生的兒子》一圖深致讚揚。而這幅畫正是餘愛淥畫的,他那時只有六歲。

這是一件巧合的事,然而也確實頗為有趣,夠得上一則文壇逸話。

日昨和餘兄談起,他也大笑不止;下走謂此正是認識張女士的大好機會,因為她是最初賞識餘愛淥圖畫的人。餘兄更謂,他的擱筆不畫也就在見到張女士小說中的自畫插圖以後,他覺得張愛玲的畫太好了,所以自己也不敢畫了。

為了不掠人之美,必須得指出,上述短文首見於《舊聞新知張愛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唯編者肖進不知何故,對個別字詞進行了刪改。今一仍舊貌,以免誤導。

餘愛淥是誰呢?他本名徐慧棠,又有筆名康悌露、單慶舫、端木洪、羅薏等。(詳見蕭持隆《雲煙錄·春秋班底》,《繁華報》1945.5.15)至於劉鳳文中所稱幼年張愛玲對餘愛淥畫作不無推崇之意,若推敲張愛玲投稿信原文,似無此意,看來只是作者的故弄狡獪,稍有攀扯名人之嫌。其實大可不必,因為沈寂在回憶文章裡說過,徐慧棠為柯靈主編的《萬象》青年作家群裡的「五虎將」之一,才華橫溢,譯作頗多。

餘愛淥的原畫究竟如何?竟能讓九歲的張愛玲特意提及,語氣中還透著不服氣?經過一番搜尋,終於被我找到:它是一張漫畫,題為《中山先生的兒子》,由「務本女學一年級七歲徐慧棠畫」,刊於1929年8月21日《新聞報本埠附刊》。

將此畫與孫科當年的照片相對比,但見徐慧棠小朋友筆觸雖稚嫩,卻寥寥幾筆,便準確地勾勒出孫科的外貌特徵:圓圓的腦袋,梳成三七開的短髮覆於其上,鼻上架著一副標誌性的圓框眼鏡。簡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考慮到年齡之小,更令人驚異。

再看漫畫下方徐慧棠與小記者的對話:

小記者先生:這畫能登在報上麼?畫得不大好呀。我現在在務本女學校一年級讀書,下半年要升級了。我今年七歲,住在西門唐家灣肇周路四百二十三號新康米店家裡。徐慧棠鞠躬。信封是我姊姊慧菱寫的,他在務本女學二年級。(小記者說:可愛的慧棠妹妹,你畫得很好,已經替你製版登在上面,還希望你以後再畫幾張好的給我。並且以後連信封都要你自己寫,因為你的姊姊是二年級,你下半年也要升到二年級了,當然你也應該寫信封啊。)

這裡編輯「小記者」誤以為寫信者是女孩,實際當然不是。為表慎重,我特意從上海圖書館近代文獻館藏中翻檢出一本1930年印製的小冊子《上海特別市立務本女子中學附屬小學行政組織》,其中「附屬小學校概況一覽表」裡顯示該校位於上海西門黃家闕路,1929年9月改組,秋一至秋四年級招收若干男孩,只是比例偏小。

今按,「小記者」即《新聞報》編輯嚴諤聲(1897—1969),據說這筆名是為了紀念他在青年時訪問孫中山後,寫了上萬字訪問記而使用的。嚴氏原籍浙江海寧縣,1917年來滬,兩年後親身經歷了源自北京的「五四運動」對上海商界的巨大衝擊,於是逐步產生民族自決的意識,將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深植於腦海中。不難揣想,當他收到這幅《中山先生的兒子》的漫畫,僅僅看到題目就會感覺親切吧,更何況畫得那麼逼真,又充滿童趣,不喜歡才怪嘛?至於張愛玲的投稿信呢,中文既講得疙裡疙瘩,又說要畫古裝人物,簡直是言語乏味,畫題老舊,如此一來,自是難入編者的法眼了。

《新聞報本埠附刊》創辦於1926年4月1日,與《申報》隨報贈送「本埠增刊」類似,它也是隨報附送給本地讀者的。這一附刊的創立,有其獨特的功能,正如趙君豪在《中國近代之報業》書中所評述的:「中國報紙,為增加廣告計,遂增設一種本埠附刊,所收廣告刊費,較為低廉,而其銷路,亦以本埠為限。本埠附刊之廣告,其效力只及於一地,故文字方面之材料,亦專論當地之事,如戲劇、電影、音樂、舞蹈、商店消息以及其他一切無關外埠之瑣事,均歸於此刊。」

最初主持《新聞報本埠附刊》的編輯是徐恥痕(本名夢蘭),等到他於1929年離開之後,便由嚴諤聲接手,隨即對附刊的欄目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始大量刊登婦女兒童作品,各界新聞欄目除了保留商場新聞、電影新聞以外,其他欄目取消。辦至1929年4月25日,為了活躍版面,鼓勵普通讀者參與,附刊發布《本刊特別啟事》,開始向社會廣泛徵求「兒童作品(文字圖畫均可)」,7月8日至8月17日連續多日,重複刊登《本刊特別徵稿啟事》:「本刊現須徵求婦女及兒童作品,無論何種性質,均極歡迎,惟以簡短而有趣味者為貴,每篇最好勿超過五百字,照片、圖畫、詩歌、童話,尤為適用,酬報特別從豐,來稿如附有郵花,不合當即退還,切盼女著作家及小朋友們勿吝賜稿為幸。」

不難推斷,張愛玲大約先後看到8月17日的徵稿啟事,以及8月21日徐慧棠的漫畫,深受鼓舞,遂興奮地寫下那封投稿信,寄去一篇杭州日記,孰料石沉大海,慘遭退稿,幼小的心靈想必大受打擊吧。好在她能堅持不懈,孜孜以求,終於在多年以後登上文學舞臺的中央,大放異彩,充分成就了一番文學事業。

說起畫漫畫、投稿,同樣是從小就喜歡畫漫畫的丁聰,成功率要遠高於張愛玲,他「從初中三年級開始向社會上的報刊投稿。最初是投向上海《新聞報》的。本埠附刊它每周都有一個漫畫專欄。我這時開始拿到稿費,儘管每幅畫僅一元錢,但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就蠻開心了」。(《轉蓬的一生》)好在張愛玲在中學時代也有了首次的成功經歷,且所獲稿費單價遠高於丁聰:「生平第一次賺錢,是在中學時代,畫了一張漫畫投到英文《大美晚報》上,報館裡給了我五塊錢,我立刻去買了一支小號的丹琪唇膏。」(《童言無忌》)

對於「小記者」嚴諤聲,張愛玲似乎是其作品的長期讀者,身受「影響的焦慮」之苦。如《雨傘下》裡寫道:「某一次在雨天的街頭想到這一節,一直沒有寫出來,因為太像訥廠先生『茶話』的作風了。」訥廠即嚴諤聲的另一筆名,「茶話」是他在《新聞報》主持的另一種綜合性副刊。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誕辰百年︱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沒有標點的「第一封投稿信」這封信題為「第一封投稿信」,刊在1944年12月初版《流言》第123頁,作為《存稿》的配圖。原信沒有標點,我就不必多此一舉了,想來讀者能夠讀懂一個九歲孩子的意思。我是對著原書原圖抄錄下來的,因此看見《張愛玲年譜》(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對這封信的釋文及所加標點,如「畫畫子」認成「書:子」,不禁駭笑。據我所見,引用這封投稿信的張愛玲研究者沒有一位不漏抄或不抄錯。我們的張學家長於誇誇其談地議論,於史料和史實方面簡直一塌胡塗。
  • 楊絳的一封私密信件被公開,信中對張愛玲評價犀利,充滿「偏見」
    對於張愛玲,有人心疼她的不幸,也有人表示對她的不贊同,楊絳先生便是後者。在楊絳先生去世後,她的一封私人信件暴露在世人的視線下時,她對張愛玲的不滿也隨之公之於眾了,信中記錄了關於張愛玲的大量「黑料」。抨擊張愛玲長相醜陋還愛出風頭楊絳先生對於張愛玲的不滿是在她寫給友人鍾叔河的信中被發現的。
  • 外貿開發信第一封要怎麼寫
    外貿開發信的好與壞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與傳統的守株待兔式的等待客戶挑選產品的開發方式與心態不同,現在更多的要求我們努力跟上趨勢和節奏,主動出擊去開發國外客戶,那麼寫好一封外貿開發信則成為了開發客戶的不必可少的環節。
  • 李舒專欄:張愛玲的化妝盒
    最性感的觀點當然來自瑪麗蓮·夢露——睡覺時的睡衣,除了香奈兒No.5,什麼也不穿。然而要論對於這款香水的推崇程度,也許誰也比不上張愛玲。1971年,36歲的作家水晶終於有機會拜見張愛玲,在這之前,他已經被張愛玲拒絕了兩次。這位狂熱的張愛玲腦殘粉在這個夜晚得償所願,他心旌搖蕩,開始說肉麻的胡話。
  • 如何寫表白信?給喜歡的人一封表白信
    表白信怎麼寫才可以讓對方了解到自己真正的心意,才可以讓對方對自己有一定的了解,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想要知道的,因為現在有很多人,即使是很喜歡對方,但就是不知該怎樣與他相處,與他表白,這樣就會很容易讓他喜歡的女孩成為別人的女友,所以說,愛一定要讓對方知道,即使你充滿信心的把表白信教育他,
  • 張愛玲和胡蘭成離婚,30萬分手費挽回自尊,分手信卻字字卑微
    1947年6月,張愛玲心如死灰,親筆寫了一封訣別信給胡蘭成,還給了他30萬分手費。信中道:"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時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 那一年,張愛玲在美國是如何被解僱的
    這一年,是她到美國的第14個年頭。有一個機會擺到她的面前。她嘗試著抓住,但之後所發生的一切,卻非她所願。正是這個原本善意的機會,導致了這位著名作家驚豔的人生有了一個不好解釋的「汙點」——被加州大學(後稱加大)伯克利分校中國研究中心解聘,換句話說,張愛玲於1971年6月「不得不」離開了加大。
  • 郭貴武:一封真情表白的信
    一封真情表白的信 文/郭貴武 上世紀80年代夏季的一天,我收到一封來自省師範院校的信。從信封秀麗的字就知道是詩友曉茜寄來的。讀著信,覺得情感有些微妙。往日的信,談文學創作感受多,而今天這封信,不惜重墨描述她返城與我道別的情景。
  • 胡蘭成寫給張愛玲的信
    那時只有一個念頭「世上但凡有一句話,一件事,是關於張愛玲的,便皆成為好」。當即就立於你家門口寫下我的電話和地址,從門逢塞進。你翌日下午就打電話過來,我正在吃午飯,聽得電話鈴聲,青芸要去接,我那時仿佛已感應是你的,就自己起身接了。你說你一會兒來看我,我就飯也不吃了,坐也不是立也不是,吩咐青芸泡茶,只等你來了。
  • 張愛玲與賴雅美國生活全景還原:他們有愛嗎?她那封信是最好答案
    何況,如張愛玲這般天才的孤獨靈魂。張愛玲不喜交際,她不僅謝絕一切應酬,就連正常的交往也不肯有。這樣的張愛玲在世人眼裡多少有些病態,可賴雅卻很能理解她。為了幫助妻子了解外面的世界,一得空的時候,賴雅便會把四處打探來的消息用很輕鬆幽默的方式告知她。這樣一來,即使張愛玲很孤僻,也能隨時和外面的世界接洽上。
  • 一封要求加薪的英文信
  • 如何寫一封非正式和正式的英語信
    Informal Letter 非正式的信Rules for writing Informal letters: 書寫非正式信函的規則:Write your full name and address even if it is an informal letter. 即使是一封非正式的信,也要寫上你的全名和地址。
  • 張愛玲的禮物
    今年是淳子寫作張愛玲的第20年,她正準備出版自己關於張愛玲的第十二部作品,寫張愛玲寫出了名後,各項高報酬活動邀約也不斷。朋友誇她很是「有遠見」,她答,「不是我有勇氣,是張愛玲老是從墳墓裡鑽出來,說一點什麼,又把我拉回去。」「但更重要的是」,這位穿旗袍款束身裙的作家低聲提醒我,「我跟張愛玲的靈魂是同等的。」
  • 【張看小說】張愛玲的怨念——從《金鎖記》到《怨女》
    1966年8月31日,張愛玲給夏志清的信中,再次提到《怨女》:「今天收到王敬羲的信,才知道《怨女》已在《星島晚報》連載,實在頭疼萬分。」並說她又有一版改正本。1966年9月14日,張愛玲給平鑫濤的信中,提到不要按照連載版出單行本。聲明「作者決不同意根據連載《怨女》出書。」
  • 張愛玲:在塵埃中不曾開出花來,卻遇見了煙火中的愛情
    胡蘭成,風度翩翩,風流倜儻,就是這樣一個被世人稱為漢奸的浪子,牽動著她的每一下心跳,讓她義無反顧飛蛾撲火,眼裡心裡再也無法容下第二人,一句「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滿足了這個女人對愛情所有的幻想。奈何留情容易守情難,他胡蘭成心太大,大到裝得下張愛玲,也容得下其他女人。
  • 張愛玲和胡蘭成:結婚到底是要選愛自己的人,還是自己愛的人?
    1947年,張愛玲給胡蘭成寄去了一封分手信,信上這麼寫道:「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我是經過一年半長的時間考慮,唯彼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亦不要來尋我,即使寫信來,我亦是不看了。」
  • 張愛玲赴美生活窘迫,嫁給65歲老頭,懷孕後直接打掉孩子
    說起我國的近代史,就不得不提起那些聲名顯赫的作家們。雖然說那個時代十分的黑暗與殘酷,但有著一批高風亮節的文人們,他們用他們的筆書寫出了一本又一本的偉大書籍。這些書籍像是黑暗當中的一縷白光,照亮了那個時代人們的心靈。像著名的魯迅,巴金,徐志摩和郭沫若等文學大師都是從那個時代走出來的人。
  • 年少成名的天才作家張愛玲,從骨子裡爛到徹底的荼蘼
    說起張愛玲,人們的印象大多是年少成名、天才作家、精緻物質、上海情調、愛情故事……這些看起來閃光的、奪目的標籤給我們刻畫一個"偶像版"的張愛玲的模樣,這樣的她像煙花一樣絢爛,被人稱頌、被人羨慕,然而世人看事情總是只看好的一面,看人也一樣,人們似乎只看到了張愛玲的光彩絢爛,卻忽略了她的悲苦寂寞。
  • 來信收悉008:在永恆的變化裡,每月給朋友寫一封簡短的信
    實在抱歉,給你的信姍姍來遲。寫信,讓我覺得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所以,我得清空腦袋,讓兩手只負責在信紙間遊蕩即可。今晚的廈門下著雨,窩在被窩裡,終於感覺到房間裡的涼意了。那,廈門的冬天也算是有點像樣了。但,如果放在北方,這頂多是個秋天。
  • 張愛玲:最好的愛情,是成全自己
    張愛玲說:「如果愛一個人,會把自己低到塵埃裡,但心裡是歡喜的,會從心裡開出花來。」在民國時期有四大才女,分別是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和張愛玲。其中張愛玲的家境最好,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千金。她的一生上演著愛恨情仇,把自己活成了一部傳奇。作家白落梅用清雅唯美的文字,為這個民國奇女子寫了一部傳記——《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傳記裡再現了張愛玲的傾城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