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秒鐘》重返膠片時代,張導說:「這是寫給電影的情書」

2020-12-14 糟老頭子有話說

勞改犯張九聲在沙漠裡跑那麼遠的路不是為了電影,而是為了在電影放映前的《新聞簡報》裡看女兒一眼;劉閨女千方百計偷膠片,是為了賠給人家損壞的燈罩,好讓弟弟能夠大大方方出門;範電影也並非《天堂電影院》裡艾弗達式的人物,他放映起電影來細緻而周到,卻並非是出於敬畏心,而是在被頂替的不安中時刻想要突出自己職業位置的不可替代。

張藝謀說《一秒鐘》獻給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媒體宣發都寫這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清洗膠片的段落拍得很美,膠片懸掛在鐵絲上,人們細緻地擦去浮塵。

但我覺得情感最深刻到位的,反而是那個年代個體的人在夾縫中的生存狀態。只是這個狀態不是由導演著力刻畫的影院裡沉迷的觀眾群體傳達給我的,而是範電影這個並非居於絕對中心的角色。在夾縫中,他精於算計,有冷漠邪惡的地方,有無奈之處,也有在無可奈何的境地裡仍舊釋放出來的善意。

確實,「電影」在《一秒鐘》中被具象化為膠片,受各方人士追捧:人民群眾為了一場電影歡天喜地、鑼鼓喧天,範電影因其電影放映員身份備受歡迎,張譯飾演的逃犯為了看女兒在電影中的一秒鐘在沙漠裡奔走。那時的電影不是眾多娛樂之一,是唯一的短暫逃離家長裡短現實生活的方式。

當電影被拉下神壇,電影與觀眾的角色也在發生轉變,再也不是觀眾求著看一場兩個月才能播一次的電影了,而是電影求著觀眾來看了。衝洗膠捲的場面特別喜歡,大幕一拉,外面的孩童熱熱鬧鬧地戲耍比著手影,「幕後」的婦女們一點點擦著膠捲。不知這裡是否在向為電影的每一幀付出的幕後人員致敬。整個場面特別質樸,有過節的氛圍。

立意挺喜歡,但情節和謀女郎各扣一星。故事很簡單,沒什麼笑點淚點,感覺節奏有點拖沓。謀女郎的聲音一出來就感覺有點違和,雖然樣子不錯,但聲音總覺得有些出戲。

回望那個年代,張藝謀想在電影裡表達的到底是什麼呢?是對電影的愛,還是時代傷痕?保衛科的人殘暴地將膠片扔掉,兩年後的疑似補拍鏡頭讚頌新時代。在這樣的拉扯中,我只感覺到一種疲憊。張藝謀的疲憊,電影表達的疲憊,還有觀眾的疲憊。

相關焦點

  • 《一秒鐘》:張藝謀寫給電影的這封「情書」無法讓人共情
    而就在本周剛剛落幕的金雞獎上,《一秒鐘》本來是要作為開幕影片進行展映的,結果又一次因為「技術原因」臨時取消。所以,你說這部電影的話題度夠不夠高?老實說,對張藝謀的這部新作,大飛並沒有多高的期待,只是因為想對這所謂的「技術原因」一探究竟,加之近期也實在沒什麼院線佳作值得一看,所以還是選擇了去影院一睹為快。影片一開始,張譯在茫茫大漠中出場,視覺衝擊力很強,畫面很容易會讓人聯想到讓張藝謀成名的《黃土地》的攝影。這也讓大飛對後續故事的發展和影片的品質充滿了期待。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 「當年連殺人犯都不願破壞放電影」——《一秒鐘》與膠片電影記憶
    (資料圖/圖) 《一秒鐘》是一部因膠片而起的電影,也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看電影」的故事在張藝謀頭腦裡至少盤旋了十三年。2016年,上海電影技術廠關閉了國內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中國徹底告別膠片時代。 2017年,張藝謀給鄒靜之寫郵件,說自己想拍一部「放電影」的電影,「為紀念也好,懷舊也罷,都可以,說得再簡單點,就是要拍一部自己想拍的電影」。
  • 【影評】楊林玉|驢車後的膠片——評《一秒鐘》
    一直到影片過去近1/4,範電影登場,那眾星捧月、難以自持的姿態,以及朝聖一般來朝電影的人眾,似乎才有那麼點「情書」的味道了。可又怪怪的,太自戀、太突兀了。之後,我當然明白了這封「情書」夾帶的私貨——控訴。這也沒什麼,講文革,兜兜轉轉可不就那麼幾個主題麼?
  • 用《一秒鐘》,和一個時代告別
    所以張藝謀說,《一秒鐘》是他寫給電影的情書,不僅僅是給那些拍電影的人,更是給所有看電影的人。也有一些人解讀說,其實片子裡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愛電影的。張九聲缺席了女兒成長,為了看女兒的一秒鐘,還要賭上自己的一輩子;劉閨女是為了弟弟,所以拼盡全力也想拿到膠片做燈罩;範電影則是一心想著怎麼保住放映員的位置。三個人各懷心思,也都是那個時代下的個體悲劇。
  • 張藝謀新片《一秒鐘》上座率低,口碑下滑,這電影還好看嗎?
    張藝謀曾經插過隊,可以說他對農村,對那個時代都有著很深的情感,有自己的思考。通過影片也可以看出哪些從內心深處流淌的溫情,因此他的電影常常能打動人心。期待已久的張藝謀導演的新片《一秒鐘》於11月27日上映。
  • 電影《一秒鐘》是張藝謀導演最好的作品之一嗎?
    張藝謀導演的《一秒鐘》是一部什麼樣的影片,真的很難用一句話概括出來,有說這是繼他執導的《活著》、《歸來》後最棒的一部作品,但我覺得這樣說有些誇張了,因為部分「知情人」在解讀《一秒鐘》時都在談因「技術原因」刪掉的部分情節,亦或影片兩年後那一段被他們稱為補拍的情節,他們認為在看這部影片前只有了解這些
  • 感謝刪減,讓《一秒鐘》變成了至今為止張藝謀最好的電影
    張藝謀導演用《一秒鐘》,向我們展示了一截膠片的價值,告訴了我們,一部電影真正存在的意義。《一秒鐘》的故事很簡單:張九聲去在電影裡看女兒,最後被抓了,在這中間他遇到劉閨女、「範電影」兩個人。這五個連結互指的喻體,構成了整個喻體的外包裝。如果把整個喻體(電影)看成一支煙花,下面的喻體就是包裝裡的火藥:範電影:「放電影權利」為他帶來了尊容和特權。他為了留住這些,變成了惡人,舉報了張九聲。但他又殘留了人性,所以把張九聲女兒膠片偷偷給了張九聲。
  • 相比張藝謀的《一秒鐘》,也許它才是給80後的「電影情書」--上觀
    張藝謀把他的新片《一秒鐘》看作一封給電影的情書。電影呈現了上世紀60年代的一個沙漠小鎮,人們坐在禮堂式的影院裡朝聖般地欣賞《英雄兒女》,儘管重映了很多遍,但他們卻看得如饑似渴,因為這樣的機會可能一年才有一次。
  • 生命在記憶中永恆,評張藝謀電影《一秒鐘》
    因為電影《一秒鐘》跑來了圖書館,上次看國師的電影,還是在高中看的《影》。我想將《一秒鐘》和《影》稱作姊妹篇,很有趣,兩部敘事手法,時代背景,甚至演員咖位都大相逕庭的電影,憑什麼被稱為姊妹篇?很簡單,我認為,這兩部電影是張藝謀導演在《長城》以及多場國家級大型晚會後,重拾自我認知,回到一個電影人來說話的標誌了。
  • 《一秒鐘》:看似平淡,處處深情
    一秒鐘&電影 電影《一秒鐘》在宣傳期主打的是「寫給電影的情書」,影片前半段的重頭戲就是搶救電影膠片> 在那個消息閉塞的年代,在大劇場看電影是為數不多的政治宣傳的機會 《22號新聞簡報》就是那個時代的電影貼片,匯總近期全國發生的先進事跡 不過《22號新聞簡報》在運輸途中被損壞了,需要搶救電影膠片
  • 張藝謀《一秒鐘》:一部迷影電影中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愛電影」?
    在很多批評指向的「避重就輕」、「逃避歷史」面前,《一秒鐘》是委實被冤枉了。從一開始,這部電影就無意於控訴曾經的苦難和時代,在張藝謀口中那只不過是「既遠又淡的背景」罷了。「這是張藝謀20年來最好的電影!」在豆瓣等平臺廣受好評的《一秒鐘》上映近兩周,票房剛剛過億,而在其後上映的《如果聲音不記得》票房已達2.05億。
  • 張藝謀導演電影《一秒鐘》,單依純深情演唱催淚推廣曲MV
    電影情感濃鬱,裡面包含了張藝謀導演的深沉情感。但是和我期許的故事相差比較大,本來以為是《天堂電影院》,講述的是與電影有關故事,給電影的情書,但其實看完電影,發現故事跟電影本身其實沒有什麼關係。情感大於故事吧,張譯說出「一秒鐘太短」那裡的確落淚了。人生苦短,怎能虛度?
  • 年度王炸電影《一秒鐘》
    看完張藝謀執導的新片《一秒鐘》後久久不能釋懷,和朋友聊起最後的結局,他說稍顯刻意,假如沒有就更適合這個悲傷至極的故事。影片由演員張譯和新一任謀女郎劉浩存領銜主演,當然範偉飾演的角色也是相當的出彩,整部電影無論是編劇、導演、拍攝或剪輯等,都是毋庸置疑的好。
  • 張藝謀的《一秒鐘》被剪掉了一秒鐘,電影就變了
    柳林看張藝謀的這部自傳體電影看哭了,本想一口氣寫下五千字的影評,後想想,還是寫個簡短版的吧。畢竟時代變了。先說一下柳林對這部自傳體電影的總體印象。這是一部反電影的藝術電影,柳林為什麼說它是反電影的呢,因為它的每一個地方,都與當今的電影背道而馳,反著來。第一個,大與小的對立。
  • 上映兩天票房4775萬,張藝謀的《一秒鐘》如願了嗎?
    但《一秒鐘》重點凸顯了那個時代人們對於看電影這件事情的熱情與真誠。一個一年只能放映6次電影的地方,電影放映員成了享有權威與話語權的人,人們討好放映員乞求看電影有個好位置。電影放映時,所有人搬板凳挪椅子或站或坐將禮堂擠得滿滿當當,連大幕布後邊都是人。修復一卷受損的膠片則需要全員總動員,拉出被單紗布,細細給膠捲擦拭煽風,帶著一種儀式感與神聖感。
  • 電影《一秒鐘》影評——賭上一輩子只為一秒鐘
    今天我開始破例了,因為我已經打開電腦敲起了鍵盤,我想給張藝謀一個感謝,感謝他讓中國電影回歸「電影」,回歸真實、真誠,回歸那個為膠片而瘋狂的時代!我不是一個影評家,所以我不知道真正的影評是什麼格式,我今天我只想隨筆聊聊剛剛看完的電影《一秒鐘》。電影《一秒鐘》講述了張九聲為看女兒一秒鐘影像,穿越千裡黃沙與劉閨女、範電影因一卷膠片電影結緣的故事。
  • 幾個不愛電影的人,為何因「一秒鐘」電影而癲狂?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秒鐘》終於在歷時一年多的波折與坎坷中於11.27於觀眾見面了。作為第一時間觀影者,看完後久久不能平靜,思慮再三,遲遲不能動筆,始終沒有想好《一秒鐘》的影評該怎麼寫。畢竟,宣傳海報上已經簡潔明了用「短不過一秒,長不過一輩子」的標籤為這部電影做了意味深長的定性。
  • 《一秒鐘》一部懷舊的電影 趙彥彬影評
    12月2日消息,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電影《一秒鐘》,已於上個月上映。 影片講述了沒趕上電影場次的張九聲;與想要廢舊膠片做燈罩的劉閨女;以及放電影從未失誤過的範電影,因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故事。
  • 「曼克」:大衛·芬奇的電影情書
    最近流行「電影情書」一詞。《曼克》也被稱作大衛·芬奇的電影情書,原因是片中出現了大量的3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人,而且影片色彩還特地做成黑白。不禁讓人想到,張藝謀的《一秒鐘》,就算是客觀條件限制,無法用膠片來拍攝,要是後期能做成膠片質感,應該也能增加一些情書屬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