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喜歡大航海時代或海盜題材類電影和小說的讀者朋友們,一定聽說過朗姆酒的大名,不知道各位讀者有沒有對這種歐洲人,特別是歐洲海盜常喝的酒類飲料產生過好奇?
反正小編在看著名電影《加勒比海盜》時,就對傑克船長等劇中人物常常掛在嘴邊的朗姆酒非常好奇,於是便特意到酒吧品嘗了一下,並查閱了相關文獻資料,結果發現朗姆酒可能是最能代表歐洲大航海時代自由、無畏和果敢等冒險精神的酒類飲料。
現在就請各位讀者朋友,跟隨本篇文章,一起來看看朗姆酒的起源、發展和在歷史上的影響吧。
朗姆酒的起源
朗姆酒(Rum)也稱為糖酒、蘭姆酒和藍姆酒,其出現和發展都離不開大航海時代,可以說是大航海時代造就了朗姆酒。
1637年,荷蘭人彼得·布洛爾把一種原產於印度的重要植物——甘蔗帶到了加勒比海地區的巴貝多島,之後甘蔗種植業和蔗糖製造業就在這裡逐漸發展,並向加勒比海地區的其他島嶼傳播了起來。
在那個時代,蔗糖非常昂貴,屬於奢侈品,極具價值,但其製造過程還非常簡單、原始,而在提煉蔗糖的過程中,一旦甘蔗汁被從甘蔗裡榨出後,甘蔗的莖稈就會變成只含有少量糖分的無用廢渣。而得到的甘蔗汁在倒入銅鍋加熱、熬煮、過濾和蒸發的過程中,除了產生蔗糖結晶外,還會產生兩種分別叫做糖蜜(molasses)和糖稀的副產品,這兩種副產品中都含有大量未結晶的糖分和其它雜質,但對於這些粘度很高,味道刺鼻,還有點苦的東西,莊園主們並不在乎,因為它們賣不出價。同時,它們也已經無法再繼續進行加工了,如果再繼續加熱,它們只會燒成黑渣滓,沒有任何價值,於是他們便將其都丟給奴隸們處理。
而種植園的奴隸們在經過仔細觀察後卻發現這些東西並不是無用之物,甘蔗殘渣、糖蜜和糖稀在經過加水煮沸、酵母發酵後可以產生酒精,之後再把得到的液體經過提煉蒸餾並勾兌其它酒水後就能變成一種新型烈酒——這便是最初的朗姆酒。
可以說朗姆酒就是在甘蔗廢渣中,就是在黑奴手裡誕生的!
據說,當種植園裡的奴隸在第一次嘗到自己釀造的酒水滋味後,情不自禁激動地齊聲高喊「Rumbullion」(興奮激動之意),朗姆酒(Rum)由此而得名。
關於朗姆酒的最初歷史,咱們還可以從當時一位名叫讓巴蒂斯特拉巴特(Jean Baptiste Labat 1663-1738)的法國傳教士日記中發現一二:
「島上處於原始生活狀態的土著人、黑人和一小部分居民,用甘蔗汁製作一種刺激性的烈性飲料,喝後能使人興奮並能消除疲勞,這種飲料是經發酵而成的。」
除此之外,巴貝多殖民地1651年的一項歷史文獻中也記載了朗姆酒,觀察者這麼寫道:
「島上居民經常會喝一種叫做Rumbullion的酒,由於能夠治療病痛,他們又把它叫做殺死惡魔『kill devil』。這種酒由甘蔗釀造而成,口感十分灼熱。」
朗姆酒的發展
在誕生之初,朗姆酒的製作工藝一點也不複雜,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簡單了,畢竟朗姆酒本質上就是一種甘蔗燒酒罷了,它與咱們的地瓜燒或柿子燒等酒類很像,製作原理也相同,只不過在製作工藝和原料上存在較大差別。
ps:中國西漢時期曾出現過用甘蔗汁做原料而釀出的「金漿酒」,只不過其並不屬於現代朗姆酒。
朗姆酒剛「出鍋」時顏色和礦泉水一樣乾淨明亮,只有在經過了勾兌處理後,朗姆酒才會變成琥珀色,而雖然朗姆酒有數個品種,但其酒精含量卻都很高,早期的朗姆酒酒精含量普遍能到達85%,後來釀酒師為了改善口感,故意降低了酒精濃度,使其酒精含量降到38%~50%之間,但即使如此,改善後的朗姆酒也還是那個時代名副其實的烈酒。
並且,在朗姆酒誕生早期,與其它綿軟口感的酒類不同,朗姆酒極具刺激性,味道和口感並不好,一些最劣質的朗姆酒味道尤其古怪,還難以下咽,喝多之後容易得宿酒症,患病之人常常肚痛到生不如死,人稱「鬼見愁」。不過,據估算1.5加侖糖蜜(一加侖約等於4.54升)的就可以釀出1加侖朗姆酒,所以其價格很低廉,這使其受到了奴隸和苦工們的歡迎,較為富有的歐洲殖民者則很少飲用,他們的酒水以葡萄酒、白蘭地和威士忌為主。
有意思的是,種植園主們在朗姆酒誕生後,並沒有阻止奴隸釀造和飲用朗姆酒,因為本身朗姆酒就是用製糖剩下的邊角料製作的,不用花錢。其次,奴隸在喝完朗姆酒後可以放鬆身體、緩解疲勞,這樣幹活時會更加賣力,因此他們並不過分制止,有時還會將朗姆酒作為賞賜發放給奴隸們飲用。
當意識到朗姆酒的作用和商業價值後,種植園主們還開始主動釀造和銷售朗姆酒。在當時,朗姆酒以每加侖兩先令六便士的低廉價格被銷售,這受到了很多人的熱烈追捧,還逐漸向海外拓展。
而隨著殖民地釀造技術的提高,尤其是工業設備的陸續引入,朗姆酒也不再是劣酒的代名詞了,開始逐漸被更多人接受,並且人們也不再只用蔗糖的副產品釀造朗姆酒了,一些釀酒師開始精選優質甘蔗壓榨釀酒,採用精密的銅質蒸餾器提取酒精。
與此同時,人稱朗姆酒之父的佩德多·迪亞哥(Pedro Diago)還提出了極為重要的陳釀概念,並用經過烘烤的橡木桶來盛放、儲存酒水,然後將其埋入地下儲藏陳釀。
橡木在烘烤的過程中,其呋喃醛、香草酚和丁子香酚含量會提高,這會產生一種特殊的風味,賦予朗姆酒以煙燻、肉桂、焦糖等香氣。同時,橡木中的單寧還可以使朗姆酒的口感更加柔和、精細和順滑。
而經過多年摸索和經驗積累,釀酒師們逐漸掌握了提高朗姆酒質量、風味和口感的技術,會在朗姆酒的釀造過程中添加一些神秘配料,這大大改變了朗姆酒的顏色和味道。
這些操作都提高了朗姆酒的質量和檔次,賦予了朗姆酒圓潤的口感和層次飽滿的香氣,使其不再只是一種廉價粗糙的烈酒了,這才使朗姆酒慢慢被社會階層更高的人所接受,而這又增加了朗姆酒的需求。到19世紀末時,幾乎所有巴貝多殖民地的種植園主們都在釀造朗姆酒自用或是銷售,當地諺語稱「有甘蔗的地方就有朗姆酒」,據估算,其年產量已超過二十萬噸。
朗姆酒和海員們的不解之緣
很有意思的是,自打朗姆酒出現以來,它就與水手、海盜和海軍「糾纏不清」,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且聽我細細道來。
在歐洲大航海時代,受科技手段落後的影響,為了長時間攜帶寶貴的淡水,海員們會將淡水放在大木桶中儲存,有條件的還會把淡水燒開後再裝桶,然後在水桶中置放一銀板殺菌(銀離子可以殺菌),但即使是這樣,其攜帶的淡水在船上往往堅持不到三個星期就會長滿綠苔、滋生水蟲。
飲用這種「淡水」即使是對於那些最勇敢、堅韌又粗魯不堪的水手們來說都是一種考驗,他們將其稱之為「用於解渴的武器」,必須要忍受極大的生理不適才能喝下這種散發著下水道惡臭的飲水,並且飲用這種發臭的淡水,還很容易胃疼、胃瀉或是得痢疾。
因此為了確保自己可以喝下這種帶有惡臭的淡水,海員們不得不進行加工處理,而其一般的做法都是往淡水中添加大量酒類,以掩蓋怪味。雖然燒水煮茶也是一種解決辦法,但問題在於當時的茶葉並不便宜,普通水手根本消耗不起太多來自東方的「神秘樹葉(茶葉)」,因此用酒兌水就成了大航海時代歐洲海員們的日常飲料了。
在這過程中,朗姆酒因為酒精含量高,香味濃烈,容易獲取,且價格較低的優勢,受到了海員們的一致追捧。當水手們拿到朗姆酒這種乾淨的「水源」後,除了將少部分朗姆酒直接喝進肚子以外,剩餘的大部分都會兌入到飲水中混合飲用,這就是為何大航海時代的水手常常醉醺醺的原因了。
隨著時間的發展,朗姆酒還逐漸成了三角貿易的重要貨物之一,不管是將朗姆酒拉到非洲換取黑奴,還是拉到美洲、歐洲換取金錢、貨物,朗姆酒都是非常受人歡迎的特色貨物。在當時的非洲奴隸海岸,奴隸販子用4加侖朗姆酒外加一塊棉布就能從黑人酋長手中買到一名未成年男性黑奴,成本極低。
十八世紀初,一加侖朗姆酒僅價值0.2英鎊,而當時一個成年黑奴的價格則在20~40英鎊之間,未成年男性黑奴也價值15英鎊,因此朗姆酒是被稱為交換奴隸的最佳商品。
即使到奴隸貿易中後期,黑奴價格迎來暴漲之後(健壯黑奴價值一百一十加侖朗姆酒),朗姆酒也是換取黑奴的必須之物,因為很多黑人酋長,都已經成了朗姆酒的忠實粉絲,會點名要求奴隸販子攜帶朗姆酒前來交易。
另外,不光黑人喜歡喝朗姆酒,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是朗姆酒的忠實粉絲,當地的歐洲殖民者會攜帶大量朗姆酒前往印第安人部落,然後用朗姆酒作為貨款向印第安人購買毛皮、穀物,以及土地、河流等。而印第安人也像黑人一樣,都不耐酒精,常常在喝醉酒之後和歐洲人達成不利於自己的協議或是交易。
而朗姆酒這種具有價值的貨物,自然也吸引了海盜們的注意,尤其是那些活躍在加勒比海地區的「賭運氣紳士」——海盜,他們肆意搶劫商船,然後在搶劫成功後銷贓和大啖朗姆酒的行為,還成了後世熒幕上海盜的標誌性形象之一,這使得朗姆酒一度被稱為「海盜之酒」。
在許多影視劇和小說中都有相關畫面或描述來表現朗姆酒和海盜之間的親密關係,一些著名海盜船歌中也經常出現有朗姆酒的蹤跡,比如下面這首:
「十五個人扒著死人箱, 呦呵呵,朗姆酒一瓶,快來嘗! 其餘的都被酒和魔鬼斷送了命, 呦呵呵,朗姆酒一瓶,快來嘗! 七十五個人隨船出海, 只剩一個活著回來 。」
在一些特殊時候,朗姆酒甚至還能取代金銀成為海盜們最硬通的「貨幣」,因為朗姆酒實在是太好用了!對於海盜和商人們來說,儲存大量朗姆酒比儲存同等數量的淡水更划算!
首先,與淡水相比,朗姆酒容易長時間保存,較難變質發臭,還含有少量的維生素C和其它微量元素,雖不能徹底治癒,但對緩解壞血病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其次,在海上航行時,還能把朗姆酒作為緩解疲勞和解除無聊的「樂子」,或在戰鬥或工作受傷時,拿來清洗傷口、壯膽和提高士氣。
並且,最重要的是不管在哪裡,朗姆酒都能賣出價錢,它可以作為商品兜售,且容易脫手,要知道在美國獨立戰爭前,英國北美殖民地每人每年平均消費14升的朗姆酒呢!
因此,海盜們對朗姆酒非常看重,每個人都不願意放棄自己每天的朗姆酒配額,在小說《金銀島》中,老海盜就直言朗姆酒對自己的重要性:
「朗姆酒是我的肉,也是我的水,是朋友,也是老婆,要是我現在喝不上朗姆酒,就像是一條被風浪掀翻後漂到岸上的老破船……」
朗姆酒與英國皇家海軍
除了水手和海盜喜歡朗姆酒外,英國皇家海軍也是朗姆酒的忠實粉絲,自1655年英國從西班牙手中奪下牙買加後,朗姆酒就與英國海軍結下了不解之緣。時任當時英國艦隊最高指揮官的威廉·佩恩將軍,為了酬謝將士們在戰爭中的勇猛表現,特意收集大量朗姆酒作為特殊補給品派發給士兵們,這是有史記載的朗姆酒和英國皇家海軍的第一次「聯誼」。
之後,因為朗姆酒成本低廉容易獲取,且口味爽烈、夠勁的緣故,它最終被大多數英國海軍所接受,成為了英國海軍官方配給酒。
到1740年時,一位名叫愛德華·弗農的英國皇家海軍軍官還在朗姆酒的基礎上創製出了後世著名的「格羅格酒」。當時,他為了防止士兵在飲用酒精度過高的朗姆酒後醉酒鬧事,按照半品脫朗姆酒配一夸脫清水、酸橙汁或檸檬汁的比例,創造出了一種新式雞尾酒,結果因為其口味獨特,這種新型酒類飲料受到了士兵的一致歡迎。
又因為弗農的外號叫做「老格羅格蘭姆」,所以士兵們將弗農發明的這種酒類飲料稱為「格羅格酒」。這種酒對海員們來說很重要,因為它可以治癒和緩解壞血病(果汁中有維生素C)!
ps:弗農的外號之所以叫老格羅格蘭姆,是因為他常穿一種由格羅格蘭姆呢製作的防水披風。
1756年時,在弗農的強烈建議下,英國皇家海軍又特意將朗姆酒兌水後才能分發給船員的規定寫入規範當中(一般是以1:4的酒水比例),要求所有海軍艦隊都實行此規定,之後這項規定就跟了英國皇家海軍數百年。
另外,朗姆酒在英國海軍士兵的心目中還有不一樣的地位,這源於一位英國英雄的死亡。
1805年10月21日,指揮英國皇家海軍取得特拉法爾加海戰勝利的英國艦隊司令霍雷肖·納爾遜(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意外中彈身亡,為了保護這位深受英國人民愛戴的英雄遺體在歸國途中不因細菌滋生而腐爛,英國皇家海軍的官兵們將納爾遜的遺體浸泡進了朗姆酒桶裡保存。
而當納爾遜的遺體回國後被移出朗姆酒桶時,在場的英國皇家海軍士兵們為了繼承這位偉大人物的遺志和他的勇敢無畏,爭相飲下酒桶內的朗姆酒,並從此將朗姆酒稱之為「納爾遜之血」,可見朗姆酒在英國海軍中的地位。
但朗姆酒和英國海軍的聯誼最終還是無可避免的迎來了分裂,1970年7月31日時,因為軍隊中日益嚴重的酗酒問題,且需要清醒的船員運作精密的航海設備,而淡水儲存技術又已經非常完善的緣故,英國皇家海軍最終取消了朗姆酒供應。
為了迎接這最後一天的狂歡,英國皇家海軍的士兵們將這一天稱為「黑色朗姆酒日」,領酒時還特意戴上了黑色臂章以示哀悼,在這一天結束了英國皇家海軍與朗姆酒數百年的「糾纏」
要不要來一杯?點擊下方連結購買,領完優惠卷後,一瓶白朗姆酒才29塊,好一點的黑朗姆酒(65%)領完卷後也才69塊,來品嘗一下海盜們的最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