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線下文化空間,為何蔦屋、西西弗比方所更「免疫」?

2020-12-21 音樂space

近日,方所文化官微發布消息稱:受疫情影響,方所重慶店將於2020年6月25日終止營業。作為初代「網紅」書店,位於觀音橋陽光世紀的方所書店,曾一度引發重慶市民的打卡熱潮,其轟動程度與鍾書閣進入重慶時不相上下。該消息爆出後,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惋惜。

與此同時,「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宣布將落戶成都TOD項目,積極參與TOD綜合開發項目的策劃、規劃、企劃等工作,雙方將針對成都TOD綜合開發項目設計定製化方案,開設蔦屋書店品牌店和旗艦店。

此外,重慶本土品牌西西弗也在持續擴張,2019年西西弗在全國60多個城市開設了超過160家店。即便受到疫情影響,目前也尚未出現關店的情況。

那麼,同樣是線下文化空間,為何蔦屋、西西弗比方所更能抵禦外部環境的衝擊?誠然,決定一家店或一家企業經營成敗的因素有很多,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答案。在此,筆者試著從文旅從業者的角度進行剖析。

1

方所重慶店終究沒有撐過第六年

據了解,方所於2015年進入重慶市場,是方所文化繼廣州和成都之後進駐的第三座城市。當時,方所的到來在重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方所重慶店在2018年還被評為「重慶第一屆『最美書店』」。然而,方所在重慶終究沒有撐過第六年,在今年的疫情衝擊下還是倒下了。

筆者認為,方所倒下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選址

方所重慶店位於觀音橋陽光世紀購物中心,與觀音橋步行街商城、龍湖北城天街形成「三足鼎立」。

但陽光世紀是三者中人流最少的,開業不到2年,就轉型成了新世紀奧特萊斯,主要銷售折扣商品。

方所門店地處購物中心深處,顧客到店途中將經過各種折扣店、奶茶店、小吃店,這種「市井氣息」顯然與方所的Level不太符合。

方所定位為「一線城市的小資文藝書店」,將書店定義為文化事業,而非零售業,不僅僅做圖書,而是包羅書店、家具、畫廊、花店、瓷器、珠寶、餐廳等在內的線下複合空間。

方所的目標客群包括書籍愛好者、中產、白領和學生等。而新世紀奧特萊斯店的客群主要為中老年群體,顯然與方所的客群定位有所不同,因而無法引流。

業態

方所的業態以美學、餐飲、展覽為主。其中,方所成都店美學、餐飲、展覽、服飾大概佔50%,圖書佔50%。有的店其他業態佔比更高。例如方所廣州店的服飾、美學、餐飲、展覽等其他業態佔比超過三分之二,而圖書佔比三分之一。

據公開信息,重慶店面積約為2,400平米,所售商品包含書籍、生活美學產品、植物、咖啡零售和服裝等。

在方所的圖書構成中,藝術設計類佔了大部分,外版書佔比更是高達40%,以方所的市場定位來看,其收入需要依靠店內定價高昂的工藝品等產品銷售,而非毛利有限的圖書產品,這也是其經營狀況一直不佳的原因之一。

這樣的業態配比造成大部分來方所的人只是為了打卡拍照,真正買書的人很少。要吸引人們在此持續性閱讀和消費,難度不小。

定價

選品貴、餐品貴、場租貴也是造成方所重慶店經營不佳的重要原因。一杯咖啡 68 元、一盒彩鉛 3000 多元已是輕奢級別的消費,即便在重慶最繁華的觀音橋商圈也很難承受。

很多重慶消費者在對比重慶方所和成都方所時,覺得重慶方所是不用心的。定價和選品不合理,說明品牌在融入當地市場時工作沒有做到位。

競爭

除了自身原因,方所在市場中也面臨很多競爭對手。方所重慶店所在的觀音橋商圈聚集了大量的購物中心、百貨、時尚奢侈品牌門店和網紅店。

方所開業之後,觀音橋商圈又陸續新開了多家連鎖書店。此外,南之山書店、言幾又、新山書屋、鍾書閣等新興「網紅」書店的出現,也帶走了人們原本的注意力。

競品數量增多,業態更加多元,行業進入新的競爭階段,方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2

西西弗:

做「隨機型閱讀者」的生意

方所最大的競爭對手莫過於西西弗書店。西西弗書店的名稱源於《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SiSYPHE),於1993年8月8日誕生於遵義,後來將總部遷到重慶。

目前,西西弗在重慶共有18家店。2019年,營收12億元,其中圖書銷售額9.5億元,咖啡等餐飲收入1.8億元,在60家品牌書店中位列第一。

筆者認為,西西弗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租金成本

實體書店「集體死亡」,門店租金貴是重要原因。西西弗董事長金偉竹曾分析過:「如果門店租金佔到成本的20%以上,基本就要虧本。」而西西弗能將這一比例嚴格控制在10%以下。2014年開在深圳萬象城的店甚至直接免租。

裝修與門店特色

門面裝修是一家門店的「臉」,西西弗店面裝修辨識度高,比如標誌性的英倫風、復古的櫥窗擺設、標誌性的店內緞帶和印在地板上的「引導雞湯」等,無一例外都體現了西西弗的「高逼格」。

複合化經營

西西弗跳出了「書商思維」,將自己定位為「多元化經營的文化空間」。非常在乎文化氛圍,比如設置閱讀區,提供沙發、椅子、甚至鼓勵顧客抄書。

此外,「矢量咖啡」、「不二生活」兩大協作品牌是每家西西弗書店的標配。書的空間佔比80%,咖啡吧座佔比15%,創意雜貨佔5%,這個比例是恆定不變的。以圖書、咖啡、簡餐、音樂、藝術、健身、創意產品,加上讀書會、講座、籤售會等店內活動,實現多元化經營下的整體盈利。

動線設計

傳統圖書館的圖書分類,是按哲學、文學等類別維度,沒有考慮到顧客需求。比如一本暢銷書旁邊放一本非常深奧的學術書籍,暢銷書、常銷書都分散到各個書架,這在書店是非常不利於銷售的。消費者找不到書,可能就會放棄購買。

西西弗自創了一套適用於市場管理的分類法,將產品種類分為7條不同的業務線,分別是少兒、文學語言、生活勵志、社科、經管科技、藝術設計和教育考試。

(數據來源:《像西西弗一樣開店》,2018年)

從上圖可以看出,少兒、文學語言、生活勵志類賣得最多,大眾暢銷書大多出自這些類別。經管科技、藝術設計和教育考試類只有少數人購買。

事實上,購買大眾暢銷書的大多是「隨機型閱讀者」——逛書店突然看到某本很喜歡的書,於是產生購買衝動;而購買經管科技、教育考試類圖書的大多是「目的型閱讀者」,他們基本在網上購買。

西西弗認為,書店要做的正是隨機型閱讀者的生意。所以照此分類,西西弗把店面打造成了由淺及深、目的性逐漸增強的布局。也就是將大眾暢銷書放在靠近門店入口的位置,而經管科技、藝術設計等類別則放到最裡面。

這樣設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店內儘量沒有太多人閒逛。因為閒逛的人多了,會破壞目的性閱讀者的體驗,而抱有目的性的閱讀者,一般情況下都是書店的老顧客。

這樣就能讓書流動起來,保證每天到店顧客看到的書都有變化,從而保持新鮮感,刺激購買慾。

3

蔦屋書店:

「世界最美書店」養成記

國內品牌中,西西弗是標杆之一。而在國際品牌中,日本蔦屋書店是另一個標杆,近年在中國持續擴張,先後在杭州、成都開設了分店。

圖片來源:蔦屋書店官網

1983年,蔦屋在大阪枚方市開始了事業發展。最初,蔦屋是希望將這個店鋪藉由音樂、電影和書籍打造成「向當下年輕人傳遞生活風格的能量基地」。

這個概念成功地紮根於年輕人群體中,於是,蔦屋書店開始在日本全國設點。

日本作為實體書店最多的國家,85%的書店面臨倒閉危機。而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營業額也超過了紀伊國屋、淳久堂等大型書店,成為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被評為「世界最美書店」之一,吸金能力驚人,每月盈利上億日元,人氣極旺。

其中,蔦屋代官山店日均客流已突破1萬人,周末甚至能達到三萬人,終結了誠品書店在亞洲的神話,締造了書店業全新的標杆。

總結起來,蔦屋書店的成功大致可歸為以下幾點:

1)注重「空間之美」、「建築之美」,形成引客效應;

以蔦屋代官山店為例,該店以「森林中的圖書館」為主題,是為成人而建立的綜合型書店。書店部分由三座建築物連貫構成,橫亙其中的雜誌大道(Magazine Street)全長55米,由三棟建築物做分隔,並藉由此來區分六個書籍類別。

圖片來源:蔦屋書店官網

交錯於代官山蔦屋書店白色外牆的大寫字母T的設計概念——格子狀的造型,由多個「T」字結構的排列組合——來自著名設計師Klein Dytham,靈感源自蔦屋書店的名字,即T-SITE 中的字母「T」。

圖片來源:蔦屋書店官網

同時,代官山蔦屋書店還邀請了原研哉負責店內的視覺設計,池貝知子擔任創意總監。這讓代官山蔦屋書店不僅名列紐約娛樂新聞網站 flavorwire.com 全球最美的20個書店之林,更成為代官山生活風格的東京都內新的知名地點。

2)從顧客需求價值出發,「不止於書店」;

首先是書店板塊。對於一般店員來說,書籍的擺放只需按照作者名、出版社名進行機械化的分門別類即可,而在蔦屋書店,則是站在顧客的角度,為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方案與建議,需要對書籍的內容擁有深刻理解。

蔦屋書店的30多位導購,有日本代表性料理雜誌的前主編,有受到文學家信賴的傳奇書店店員,也有撰寫過 20 多本旅行指南的記者,他們通過選書、陳列、內容企劃、顧客服務等全方位的服務,實現他們對顧客的提案。

除了書店板塊外,蔦屋還有電影區、音樂區、餐廳、旅遊窗口、文具及其他配套商店,為顧客營造更廣泛、更沉浸式的消費場景,從而滿足其更深層次的消費需求。

3)擁抱大數據,支撐用戶體驗創新。

在東京,55.3%人的擁有蔦屋書店的「積分卡」——T-Card。T-Card可以在全日本168家公司、64萬家店鋪消費,追蹤了1/3以上日本人的消費行為。

正因為蔦屋書店有會員在手,有數據在手,它才有能力與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抗衡,「做亞馬遜做不到的事」(註:增田宗昭語),紛紛在場景設計、多元經營、市場定位、運營方式等方面,變著花樣玩創新、玩氣質、玩另類,還遊刃有餘。

可以說,蔦屋書店通過運營一部分核心用戶來產生商業價值,是小數據(用戶數據)戰略實施的經典範本,這才是蔦屋書店基業長青的秘密。

4

新零售時代:「IP」思維+「場」思維

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消費形態的升級,客群結構的變遷,線上平臺和線下競品的衝擊,傳統線下文化空間經營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一方面,獲取顧客更加困難,顧客越來越少地依靠線下空間解決自己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進店顧客越來越少地購買產品或產生其他消費。

面對此種情況,正如方所、西西弗、蔦屋書店那樣,不同的經營策略將導致不同的經營結果,線下文化空間從業者可從中獲取哪些啟發和教訓呢?

筆者認為,核心在於需要對經營路徑進行升級,以匹配市場環境的變化——由「開店」變為「IP運營」,由「銷售產品」變為「場景營造」,即「IP思維+場思維」,從而達至引流和銷售的目的。

—·總結起來·—

因此,線下文化空間從業者從上述三個案例中獲取的啟發包括:

首先,最好能夠打造一個強IP,對目標客群形成主動引流,從而產生潛在的銷售機會;

蔦屋書店是一個強IP,自帶流量。因此,即便選址在人流量不大的位置,也照樣能夠吸引顧客主動前來消費。

如果不具備蔦屋這樣強大的IP,也要至少確保選址正確,從而利用所在位置的「被動流量」獲取顧客。

其次,要利用「場思維」,通過業態組合、動線設計、氛圍營造、體驗提升等手段,增加顧客消費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創造營收。當然,這些方面做好了,又會反過來對顧客產生吸引力,形成正反饋和良性循環。

總之,當下線下實體空間雖受疫情影響,整體情況不太好,但偉大的企業都是「冬天的孩子」。只要形成自己獨特的IP和消費場景,消費者自然會被吸引並產生消費,從而獲得經營的成功。

相關焦點

  • 單向空間與西西弗、蔦屋書店差在哪?
    最近兩年,以西西弗書店、言幾又、春風習習為代表的新型書店風靡街頭,成為年輕白領和中產階級繼星巴克之後「第三空間」的另一選擇。   然而,面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這些重線下體驗的第三空間亦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重創。   今日,單向空間書店在官方微信號發起「續命」眾籌,懇請粉絲們通過提前購買儲值卡的方式給單向空間「續命」。
  • 單向跟西西弗、蔦屋書店差在哪?
    來源:投中網文 | Ellie最近兩年,以西西弗書店、言幾又、春風習習為代表的新型書店風靡街頭,成為年輕白領和中產階級繼星巴克之後「第三空間」的另一選擇。然而,面對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這些重線下體驗的第三空間亦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重創。
  • 上海蔦屋書店為何這麼「火」?
    新的疑慮也隨之而來:如何用書店空間真正盤活歷史建築,而不是讓「書」和「老洋房」都只成為拍照、發朋友圈時的噱頭? 「這探討的其實是一個共性話題,歷史建築的再利用。」負責開發黑石M+園區的上海集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凌說。復興中路上,同樣擁有96年歷史的黑石公寓,幸福集薈書店打通了一層的9個獨立空間,融入文學、藝術、設計、音樂、文創周邊等不同主題。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新的疑慮也隨之而來:如何用書店空間真正盤活歷史建築,而不是讓「書」和「老洋房」都只成為拍照、發朋友圈時的噱頭?「這探討的其實是一個共性話題,歷史建築的再利用。」負責開發黑石M 園區的上海集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凌說。復興中路上,同樣擁有96年歷史的黑石公寓,幸福集薈書店打通了一層的9個獨立空間,融入文學、藝術、設計、音樂、文創周邊等不同主題。
  • 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非同一家書店?
    延續了品牌一貫的高顏值和格調趣味,蔦屋書店天目裡店以藝術為中心,融入了書籍、咖啡、雜貨、文創、影音等線下體驗空間,打造呈現了一個多功能、多元化的複合式空間,為到店的每一位顧客提供日式美學享受和生活方式提案。 門店一經亮相,就獲得了各方讚譽。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如今,不管你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可以租賃DVD、購買書籍和唱片的蔦屋書店,對日本人來說,它已經是他們日常文化消費生活的一部分。周末如果想在家觀影,就一定會去蔦屋書店找到他們想看的作品,租回家。進入21世紀,CCC上市,隨之網絡時代悄然來臨。人們對於文化產品的消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單純依靠線下產品的蔦屋書店,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 礪石
    如今,不管你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可以租賃DVD、購買書籍和唱片的蔦屋書店,對日本人來說,它已經是他們日常文化消費生活的一部分。周末如果想在家觀影,就一定會去蔦屋書店找到他們想看的作品,租回家。進入21世紀,CCC上市,隨之網絡時代悄然來臨。人們對於文化產品的消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單純依靠線下產品的蔦屋書店,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 蔦屋書店12月入駐上生·新所,為顧客提供「生活方式提案」
    這家知名日本連鎖品牌書店將入駐長寧區上生·新所內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這座96歲的歷史建築將被改造為一個約2000平方米的藝術文化策源地,讓國際文化品牌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繼往開來、吐故納新的脈動中。現場發布會蔦屋書店以保護和展現建築之美、記錄和延續歷史文脈為主軸,將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有機相融,用博物館般的場景設計,賦予閱讀儀式感,構築起一個約2000平方米的藝術文化策源地,激發周邊街區的活力,成為滬上文化體驗新地標。
  • 探店|去上海蔦屋書店?別看書
    ▲杭州蔦屋書店位於天目裡上海蔦屋的位置同樣可達性差(周邊雖有延安西路、交通大學、江蘇路三個地鐵站點,但到每個站點都有一公裡以上的距離),但是好在其所處的上生·新所本身就是上海的網紅打卡點,尤其是主體建築更有吸引力,擁有著百年歷史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攝於2018年 相比之下,上海蔦屋所處的歷史建築中,室內的木質樓梯、金屬雕花欄杆、裝飾壁爐、柯林斯柱裝飾以及長廊式的空間格局,都使書店自帶了鮮明特點。新的疑慮也隨之而來:如何用書店空間真正盤活歷史建築,而不是讓「書」和「老洋房」都只成為拍照、發朋友圈時的噱頭?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
    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   攝於2018年相比之下,上海蔦屋所處的歷史建築中,室內的木質樓梯、金屬雕花欄杆、裝飾壁爐、柯林斯柱裝飾以及長廊式的空間格局,都使書店自帶了鮮明特點。新的疑慮也隨之而來:如何用書店空間真正盤活歷史建築,而不是讓「書」和「老洋房」都只成為拍照、發朋友圈時的噱頭?「這探討的其實是一個共性話題,歷史建築的再利用。」負責開發黑石M+園區的上海集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凌說。復興中路上,同樣擁有96年歷史的黑石公寓,幸福集薈書店打通了一層的9個獨立空間,融入文學、藝術、設計、音樂、文創周邊等不同主題。
  • 上海第一家蔦屋書店,上海上生新所來了!|【聞一知二】開業打卡
    擁有全球迷之粉的來自日本、聞名遐邇的、全球的現象級書店——蔦屋書店登陸上海上生·新所,於2020年12月24日正式開業。這是上海第一家蔦屋書店,開業以來,本店入店實行預約制,需要從蔦屋書店微信小程序或上海上生新所 蔦屋書店微信公眾號的入場預約通道進行預約。
  • 老齡化背景下,日本永旺、蔦屋書店如何重構線下商業生態?
    2.日本超高老齡化沉澱出的第二種線下商業形態:大幅增加服務、體驗業態的中老年生活商業綜合體 日本超高老齡化沉澱出的另一種線下商業形態,是以永旺葛西店G.G MAIL和代官山T-SITE蔦屋書店為代表的、融合商品與服務多種業態的綜合體。
  • 老建築打造文化新地標 上海首家蔦屋書店開業
    新華社上海12月24日電(記者鄭鈞天)上海首家蔦屋書店——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24日開業。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由近百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更新改造而來,位於上海市長寧區的「上生·新所」內。
  • 蔦屋書店的秘密-虎嗅網
    它重構書店空間,以文學、藝術、建築、汽車、料理和旅行六大專業分類為特色,融入咖啡、飲食、親子、文體和慢生活,作為美好生活方式專業「提案者」,以豐富的線下體驗和優質服務取勝。增田宗昭說:「日本的積分文化非常流行,積分等於貨幣,日本的企業為了吸引顧客都會發行自己的積分卡。」這張卡構建了一個與用戶息息相關的全消費場景,不僅可以在蔦屋建設的任何空間綜合體中的任何場景使用,也可以在其特約加盟企業中消費。如今,T-CARD會員數達6788萬人,持卡人數超過日本總人口的55%,構成全日本最大的零售用戶群體。
  • 上海首家蔦屋書店開業,百年歷史建築變身文化地標
    12月24日,上海第一家蔦屋書店——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正式開業。它位於長寧區上生·新所園區內擁有96年歷史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面積2000平方米。這座歷史保護建築曾經是在滬僑民的社交休閒場所,由美國建築師艾略特·哈沙德設計,此次更新之後變身書店,再度成為熱門文化地標。
  • 單向街書店營業額下滑80%,九成線下書店面臨求生大考...優等生已交...
    由於圖書是西西弗的核心產品,為避免周邊產品影響主營業務,所以圖書研發、採購是西西弗花費最多、投入精力最大的。也正因如此,西西弗的營業額75%由圖書貢獻,書的空間佔80%,咖啡館是15%,不二產品是5%。差異化選址、多元化經營、專門的個性定製成為了西西弗的幾大特點。目前來看,西西弗書店是走「綜合化經營之路」走得較遠的一家線下書店。
  • 蔦屋書店,來中國大規模開店了!
    蔦屋書店之所以將首店選址於的杭州,也不是沒有原因的。自2018年杭州新增實體書店319家,全市實體書店總數多達3000多家,西西弗、言幾又、鍾書閣等知名書店品牌均先後在杭州開店,堪稱是書店聚集地。杭州城市的人文氣質,與蔦屋書店定位很是符合。杭州店一經亮相便成為了網紅打卡地,未來更有可能成為華東地區的藝術發生地。02在滬鍾情老式建築與杭州的清新風格不同,上海蔦屋書店入駐的對象是擁有96年歷史的保護建築——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
  • 「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將落戶成都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別琹婧、賈宜超):日前,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與日本蔦(niǎo)屋書店在疫情期間完成「雲籤約」,未來成都的蔦屋書店,不僅給成都再添一個「網紅」打卡地,也將是新的商業中心和生活中心。在這裡,你可以選擇買本書度過一個下午;也可以坐著喝咖啡;或者什麼都不做,聽聽歌看看雜誌……這樣一幅畫面,將隨著「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落戶成都,而成為現實。劉仕川是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商業條線工作負責人,也是蔦屋書店落戶成都項目負責人之一。從項目洽談到正式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用時不到半年。劉仕川說,這主要是因為雙方對「美好生活的訴求」相同。
  • 對大陸首家蔦屋書店的十個印象
    這些動作可以看作是蔦屋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所作的準備。上述書店其實都有不少亮點,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開業後被短暫關閉,折騰了一番。天目裡蔦屋書店和即將於12月份開業的上海上生·新所項目無疑將是今年蔦屋的重磅項目,更重要的是這是蔦屋在中國大陸的亮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