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E 簡報 | 科學家發現大腦特定區域儲存著神奇寶貝相關的東西

2021-01-21 BIE別的

上周三下午1點左右,住在奧爾本東南部的一對老夫婦意外收到了一個神秘大禮包,撕開包裝,裡面全是袋裝的白色粉末,倆人面面相覷,在確認彼此沒網購過任何東西後,立即報了警

那是滿滿一包冰毒,重20公斤,價值1000萬美元。當這對老夫婦打電話時,怎麼也沒意識到這份包裹的嚴重性。警察認為,這就是寄毒品的笨人把收件地址給寫錯了。

警察沒收了毒品,並於當日晚上突襲了附近一所位於邦杜拉區的房子。在那裡,他們發現了另外20公斤的毒品。當時不在家的30歲男子馬志玲(音)後也被逮捕,並被指控走私大量邊境管制的藥品,他沒申請保釋,而被還押等候7月29日的預審。

「這可真是個大發現,」 警長 Sergeant Kershaw 感嘆道,「整整40公斤冰毒,2000萬美元。」 但他也同時對寄錯毒品這事兒表示了無法理解:「想像一下1000萬的毒品包裹都能寫錯地址,這對一個販毒組織的人來說,真是馬虎到不可思議了。不過對我們警方和廣大社區居民來說嘛,真是件好事。」

怎麼也算是高危職業,上點兒心吧。

Met Gala 那些古怪的 dress code 對渴望一戰成名的時尚圈後起之秀來說,從來都是個不小的挑戰。今年,Met Gala 的主題為 「坎普:時尚筆記」。這看似簡單的題目卻令我們陷入深深沉思:到底什麼叫坎普?別擔心,時尚圈就是這樣,似懂非懂,愛懂不懂,其實誰也不懂,就連服裝研究所所長 Andrew Bolton 都說坎普 「說不清道不明」。幸運的是,我們跟今年 Met Gala 的七隻眼參賽選手伊薩·米勒(Ezra Miller)通上了話。在你們紛紛上微博緊急搜索坎普定義,拿著明星照片問:「這夠坎嗎」 、「今天你坎了嗎?」 之前,此人已經坎了一輩子。

伊薩·米勒,《閃電俠》裡的閃電俠、《壁花少年》裡的少年,演員、歌手、時尚酷兒。因幾次坎普風格的紅毯徵途得名 「Moncler 河豚之王」 和 「聖地牙哥動漫展最馳名 coser」 什麼的。這次 Met Gala,米勒選擇了 Burberry 西裝,搭配鑲有寶石的緊身胸衣和牛津鞋,手拿一個神似本人的人皮面具,臉上是比二郎神還多了四隻眼的七隻眼。

當談及造型靈感和對坎普的理解時,米勒說:「我有好多怪異的點子,每當我試著給別人解釋時,對方都會表示隱隱擔憂,甚至面露懼色,可是,Burberry 創意總監 Ricardo 卻對這些概念充滿熱情。我們就在電話上聊了兩分鐘,他就畫出了整個 look 的草稿!至於我這個面具吧,象徵著死亡…那些我們至少會經歷一次的輪迴。而坎普的盛會就是坎普的葬禮…當它走入這個房間時,就已經快死了,我覺得這個場合和坎普,他們兩者在相互消解,就如同氧氣和火焰。」

還是不懂?沒關係,這不重要。下拉直接看伊薩·米勒攜七隻眼參加坎普葬禮。

圖片來自 VICE 旗下雜誌 GARAGE,由 Sabrina Santiago 拍攝。

科學家早就發現人類以及某些靈長類動物,會將童年時期所目睹的視覺刺激(如詞語、面孔、汽車等等)存檔在大腦不同的神經區域裡,而據最新研究,那些從小痴迷於在掌機上玩寶可夢精靈的孩子們,大腦中也有一片廣闊的神經區域,專門儲存著和小精靈們有關的回憶。

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員 Jesse Gomez 為首的科學家們,於周一在 《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r )上公布了這一重大發現。11名神奇寶貝的骨灰級玩家參與了實驗,他們早在5歲到8歲之間時,就開始玩這款遊戲了。科學家用核磁共振器掃描了玩家們的大腦,結果顯示,在顳葉內有一塊叫做枕顳溝的腦溝回,這是所有實驗對象對寶可夢精靈圖像發出回應的場所。

「我們發現童年時代玩過神奇寶貝的人與那些沒玩過的人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戈麥斯說,「神奇寶貝專家們的大腦中不僅有特定的位置對神奇寶貝做出反應,更有趣的是,這個反應的區域對不同的人來說,竟然是完全一致的。」

據一個叫做 「偏心論」(eccentricity bias)的學說指出,大腦中存在著諸多專門用於回應視覺刺激的神經區域,而至於哪個區域做出回應,則被觀看該刺激時曾佔據的視野大小和位置所影響。考慮到玩家們都是在掌機上玩的神奇寶貝,對不同的人來說,畫面都位於視覺中央,且大小一致,這也許解釋了為何儲存寶可夢的神經區域是相同的。另外,過去的研究也表明,枕顳溝總是那個回應動物圖像的區域,小精靈們會歸於那裡也是理所當然。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神奇寶貝最古早的那一批玩家,你步入中年,記憶力逐漸向魚靠攏,但一玩起 「我是誰??」 的遊戲,輪廓出現時,你還是能一拍腦門發出 「這不那誰?妙蛙王八!」 的驚呼,那你可得好好謝謝你的枕顳溝了。

// 編譯:蔡菜,胡琛浩(Arvin Hu)

相關焦點

  • 研究確定了大腦中血清素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
    學會抑制一時的滿足感往往對未來的成功至關重要,但是耐心是如何在大腦中調節的,人們仍然知之甚少。 現在,在衝繩科技研究生院(OIST)的神經計算單元對老鼠進行的一項研究中,作者宮崎克彥博士和宮崎Kayoko博士指出了大腦中通過血清素的作用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27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 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大腦某個區域可能是引起意識的關鍵
    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一組研究團隊在實驗猴身上進行了大腦意識的實驗,發現中央外側腦丘(central lateral thalamus)可能是引起「意識」的關鍵區域。其研究結果已發表於期刊——《神經元》(Neuron)上。
  •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發現大腦中4個與抑鬱症相關的區域關聯
    8月26日,德國波恩大學發表公報說,該校與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大腦中4個與抑鬱症相關的區域間互有關聯。這一成果有助於改善抑鬱症的治療方法。20世紀80年代末治療抑鬱症的手段之一是腦部手術,研究人員分析了大量此類歷史病例。當時的研究發現了4個與抑鬱症有關的腦部區域,如果手術中有意「破壞」這些區域,術後70%的患者病情都有明顯改善。
  • 《自然:神經科學》:發現同步並連接大腦區域的「意識引導者」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大腦的「控制室」,提出了各種假設,如牽涉到思維的前額葉皮層、變換注意力的扣帶回前部、參與感覺情緒調控的深邊緣系統、負責快感獎賞的基底核、參與視覺和聽覺信息的加工的顳葉等。日本理研所腦科學中心(Center for Brain Science,簡稱CBS)的最新研究指出,屏狀體區域很可能成為引人注目的大腦「控制室」的候選者。
  • 科學家發現人類大腦中的一個新區域 擁有獨特功能
    Michio Kaku 將大腦稱作「宇宙中已知最複雜的物體」。即便已有大量的研究,科學家們還是不時有新發現。經過對人類及其它哺乳動物大腦持續數十年的深入研究,發表過不少期刊文章(以及出版了大量主題書籍)的 George Paxinos 教授,再一次宣布了他的新發現。
  • 科學家們研究揭示了大腦中5-羥色胺的作用
    學習抑制即時滿足的衝動往往是未來成功的關鍵,但對耐心在大腦中的調控方式還知之甚少。 現在,衝繩科技研究生院(OIST)的神經計算組對小鼠進行了一項研究,作者宮崎駿博士和宮崎駿博士通過血清素的作用,明確了大腦中個別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他們的發現發表在11月27日科學進步.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科學家發現:大腦有兩種思考他人思想的系統
    倫敦大學學院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所(MPI CBS)和柏林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的科學家通過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對該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根據這項研究,四歲的孩子似乎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這項研究報告說,這種獨特的能力在四歲左右就出現了,這是因為特定的大腦網絡已經成熟。
  • 大腦記憶或許來自於海馬體的腦電波振蕩,科學家發現一種奇特波動
    所以從科學角度來說,任何一種科學研究,都沒有比大腦研究更複雜,這裡面有很多重要的原因,其中一個就是,大腦結構非常緻密,而且裡面的活動更是牽涉到很多學科,因此科學家想要單獨破解某一個課題的時候,才發現他們需要了解更多,其他的大腦知識,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很淺薄的範圍之中。
  • 高效學習6個秘密:大腦隨時在活化自己,要多挑戰它!
    據研究,人僅僅意識到自身認知活動的5%,大部份的情感、行動是怎麼發生的,我們並不知其所以然,例如為何對某人一見鍾情、心情不好就亂買東西、或聽到一首歌突然流下眼淚。愈來愈多研究證明,成人的大腦依然具有可塑性,能因應環境改變及獲取新的訊息,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設定,不管是認識新朋友還是發明回家的新路徑。美國腦神經科學家莫山尼克便是神經可塑性領域的頂尖翹楚之一,他研發的訓練軟體成功幫助學習障礙的孩子改進認知功能,針對銀髮族鍛鍊大腦的軟體則能改善老人衰退的記憶力、思考力和提高信息的處理速度。
  • 科學家發現大腦產生的一種胺基酸在預防癲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學家發現大腦產生的一種胺基酸在預防癲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來自佛羅裡達州立大學醫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產生的一種胺基酸在預防癲癇發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神奇寶貝》出現的物品,你認識多少?全部認識證明你是真愛哦。
    大家好,今天的主題是《神奇寶貝》,神奇寶貝是講述的一個在神奇寶貝的世界裡面,人類和一種名為神奇寶貝的生物生活的故事,而《神奇寶貝》系列動漫的主角是小智,講述的是小智和神奇寶貝皮卡丘到神奇寶貝各個地方冒險,收服神奇寶貝,與其他神奇寶貝訓練家成為朋友的故事。
  • 科學家證明:超聲波能抑制大腦特定部位神經元活動能力 在動物身上...
    科學家已經證明,他們可以在猴子身上做類似的實驗,儘管他們使用的機制是高音調聲波,而不是電磁波。目前,這個過程很簡單,可靠性不高,但有理由認為實驗難度和可靠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升高。近年來,外波已被用來治療一系列神經系統疾病以及改善記憶力,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 生理性別算什麼,你知道左右自己命運的是大腦性別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大腦性別特徵都決定了哪些行為特徵吧~科學家們研究顯示,開車行為與大腦性別有關。擁有男性大腦的人,決策性區域、空間意識區域、專注性區域和可視化區域四個區域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協調能力,保持開車勻速,拐彎平衡。同時,男性大腦中的頂骨葉(小腦的控制中心)較於女性大腦更活躍,可以以抽象方式處理信息。
  • 只是大腦「抽了風」
    科學家曾嘗試在實驗室裡重現既視感現象。在2006年的一項研究中,英國利茲大學一個記憶小組研究團隊先為催眠狀態下的受試者創造出一段記憶,比如玩過某個遊戲或者看到一個特定顏色的詞語,接著研究者分別建議不同組的受試者忘記或記住這段記憶。隨後,記住的那一組受試者在重新見到這個遊戲或者詞語的時候,都會產生既視感。 還有一些科學家試圖用虛擬實境技術來營造既視感。
  • 新研究發現:肚子上脂肪越多,大腦越小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對大腦的探索從未停止,也取得了許多進展:癱瘓病人可利用腦控機械臂感知外界、將電極植入大腦視覺區域可幫助盲人恢復部分視力、用光激活腦細胞可幫助人們找回過去的記憶、在大腦中植入晶片可增強人的記憶能力……上周,腦科學家王徵關於大腦的演講引發了大家不小的興趣(傳送門:神奇的神經調控技術,是神筆馬良、點石成金,還是殘酷的《美麗新世界》?)
  • 科學家發現,與兩個器官有關係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會有類似的體驗,這種感覺也被稱為第六感,也就是人們俗稱的「直覺」。目前來看,第六感獨立於人體的感官系統之外,區別於五感,但是擁有更加神奇的特質,至今都沒有被完全破解。不過科學家們認為,我們或許能夠從三方面對第六感進行分析,從而破解這種普遍存在的感覺。
  • 科學家發現,大腦需要很強的注意力
    我們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我們擁有發達的大腦,我們可以聽、說、讀、寫,這是其他動物都沒有不具備的功能,可以說大腦是我們身體最重要的器官,大腦在我們人類的進化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 探索大腦生物鐘的奧秘 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但是,你可知道生物節律在大腦中有一個「起搏器」?答案是:位於大腦中的一個微小核團——視交叉上核(SCN),驅動著我們的晝夜節律。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上海科學家有了新的發現:原來,SCN能像稜鏡一般,把光信號轉換為節律信號,不同亞型的神經元扮演不同角色產生不同相位的振蕩,如同日晷上的不同時辰,使我們能夠感知時間。
  • 美科學家首次發現大腦年輕分子,可助人類神經再生
    運動不僅可以讓人身心愉悅,還對身體健康頗有裨益,尤其是可以緩解甚至逆轉衰老對大腦的影響,保護大腦免受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研究證明,運動可以提高那些有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的人的認知能力,如老年痴呆等等。儘管運動對人好處頗多,但並不是人人都能運動,對於那些上了年紀或者身體不便的人而言,他們又應該如何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大腦年輕呢?美科學家給出了最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