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余光中,《鄉愁》已成為他的代名詞,而他也因此被稱為「鄉愁詩人」,但《鄉愁》這個代名詞過於響亮,遮蔽了余光中本人的光芒,他在詩歌創作、散文寫作、文學翻譯上的造詣,遠非一首《鄉愁》所能覆蓋,真正了解余光中之後你就會發現,那是一顆明珠,一顆明亮而又富蘊光華的明珠。中國另一位文學家梁實秋評價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這就是余光中,將詩與散文浸透到生命裡的文學家,在眉間氤氳著詩書墨香的詩人。
越是深入了解余光中,就會越是發現他的一生都在顛沛流離,可他卻永久保留著赤子之心。這一點,我在讀《赤子》(余光中散文集)就深有體會,這本書一共收錄了29篇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類別從詩歌到散文、評論,再到翻譯,囊括了他一生作品中最為閃光發亮的部分,以「行走、觀點、創作、回憶」,從追憶在蜀地區的童年往事,到讀書時自己的文學觀念、創作觀點,再到他一生走過的地方以及在那些地方的生活日記、旅行記事。
這29篇散文,每一篇都具有不用的文化色彩。如<塔阿爾湖>中盛讚的菲律賓女人那樣「褐中帶黑,深而不暗,沃而不膩」;如<給莎士比亞的一封回信>中批判的文化那樣愚昧狹隘、僵化陳腐的文化怪圈;也如<幽默的境界>中講述的從容、瀟灑,渾然天成的幽默感;更如<逍遙遊>中感懷的對中華故土思念且懷念的鄉土風情。
讀《赤子》中的文字,好似潤物的風聲、雨聲,輕輕柔柔、慢慢嫋嫋,讓原是浮躁、焦浮的心思沉靜下來,猶如餘先生自己說的那樣:「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正是柔和而又平緩的赤子之心,他才會在<逍遙遊>中寫到:「當我死時,願江南的春泥覆蓋在我的身上,當我死時。」
漫步在余光中的散文中,讀他的每一個文字,就好似我在悠閒自然的走過他走過的每一個地方、每一步路,也好像這位歷經顛沛流離的餘先生,在杭州的暖陽下,給我細細碎碎的講述他的生活感悟與經驗,而我,在細細聆聽這美好的故事、感悟這詩意的人生。
也許是因為餘先生的顛沛離別,他才有了《赤子》中這麼富蘊的境界,他才從懵懂小娃成為了一個至情至性的詩人,才能釀就一壺道不盡的詩意人生。人生淡然如花,行走一路芬芳。
「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有一種瘋狂的歷史感在我體內燃燒,傾北鬥之酒亦無法澆熄。有一種時間的鄉愁無藥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