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脆弱,總被人說玻璃心?高度敏感者如何找到自己的力量

2021-01-08 蕭瀟心理說

提到「玻璃心」,很多人都會嗤之以鼻,包括很多媒體大號的文章都在倡導要讓自己變得「鈍感」一些,因為這個社會對「玻璃心」的人有一種前提預設:敏感、脆弱、矯情,幹不成事,人際關係處理不好!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為何有人會比常人更加敏感、脆弱?如何走出「玻璃心」的陰影,找到自己的力量?

德國高度敏感性研究專家卡特琳·佐斯特在其著作《高度敏感的力量》中向我們呈現了這樣一個群體,讓我們了解到高度敏感並不是一種病,只是一種天生的特性。如果能正確地看待這種特性,併合理地利用它,高度敏感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力量,活出獨特精彩的人生。

一、高度敏感不是病,而是一種天賦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生活中有的人的感官天生比其他人更敏銳,比如能聞到別人都聞不出的異味,能聽到別人聽不到的細微的聲音,品嘗食物的時候也總能品出更多的味道。除了感官上的敏感之外,也有些人在心理上也比一般人敏感,比如能快速地覺察到他人的情緒、情感,在喧鬧的環境中容易產生煩躁、疲憊感,我們常說的「玻璃心」其實就屬於這類人,因為他們對自己和周圍人的情緒更加敏感。心理學家把這樣的人群稱為「高度敏感者」。

高度敏感研究領域的先驅,心理治療師伊萊恩·N·阿倫博士發現,高度敏感者一出生就擁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系統,它使他們擁有比其他人更深入地感知並且處理內外部刺激的能力。這是一種具有遺傳性和變異性的特性,約佔全部人口的15%-20%,在性別分布上無顯著差異。

高度敏感者往往對周遭的人、事、物有著很強的覺察和共情。我們可以把這理解為一種心靈上的耳聰目明,所以這其實並不是一種病,反而是一種天賦。他們能夠注意到常人很難注意到的一些細節,因此更加謹慎,危機管理能力更強;他們的感官能夠感受得比別人更深刻,因此在欣賞藝術時能享受到更多的美好;他們喜歡深刻透徹地研究事物,因此常常能達到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世界著名畫家梵谷就是一個高敏感的代表,他的畫中世界奇幻多彩,旋轉的天空、盛放的向日葵,他把他眼中的世界用畫筆呈現在世人面前,令人驚嘆不已。還有許多作家、畫家、音樂家等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都是高敏感的人。因為這種高敏感,才使得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和體會更加細緻和深刻,在他們眼中世界具備更豐富的色彩和更深層的意義,由此才有那麼多經典作品問世。

二、為何高敏感的人活得那麼痛苦?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是典型的高敏感人,很容易傷春悲秋,看到落花也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的命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人海子最終在曠野中一條蜿蜒的鐵軌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生在情路上顛沛流離的張愛玲,演繹了多段驚世駭俗戀情的丁玲,這些高敏感的才子佳人無不活得很痛苦。

現實生活中,很多高度敏感的人也常常被他人認為是敏感、脆弱、玻璃心,人際關係也是一塌糊塗。為什麼他們會如此痛苦呢?

1、別人沒有感覺的事,卻給高敏感的人帶來了困擾;

我的一位朋友對味道特別敏感,辦公室裡同事身上的香水味會讓他感覺頭疼,因此很多時候朋友就沒辦法和很多人在一起呆著,經常獨來獨往。因此上司和同事都覺得他性格孤僻、不合群,而朋友又很容易覺察到這些細微的情緒,因此他常常覺得很困擾。

對於高敏感的人來說,很多瑣碎的事情,別人並沒有什麼感覺,自己卻能深刻地體驗到。周圍人無法理解這種處境,常常會說高敏感的人小題大做。高敏感的人就會深受困擾。

2、世俗的價值觀讓高敏感的人常遭受鄙夷

社會的普世價值觀是崇尚「樂觀、勇敢、大氣」,無論是在職場中還是生活中,人們總是更欣賞那些大大咧咧、性格爽朗的人。而高敏感的人則常常被視為小心眼、不大氣,一種隱形的歧視在滋生。

高敏感的人無論在周圍的人際交往中,還是一些媒體信息中,都會接收到這樣的信號:高敏感的人是不受歡迎的。這樣的發現,也讓高敏感的人感到了痛苦。

3、高敏感的人自身無法接納自我,強迫自己變「鈍感」

因為高敏感的人在人群中屬於少數,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這樣的特性是天生的。在世俗的評價包圍下,很多高敏感的人便會覺得自己「不正常」,無法接受自己。因此就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跟隨主流價值觀的指導,讓自己變得「鈍感」。只要感覺鈍化了,就不會受到過多的刺激,也不會產生過度的反應了。

但是這種強制性地讓自己變鈍感,無異於讓一個眼睛明亮的人把眼睛戳瞎,讓一個聽力超群的人把耳朵弄聾。它是違背天性的,因此無論高敏感的人怎麼強迫自己變鈍感,他們始終還是無法忽視那些內心的聲音。對自我的不接納加上違背天性地行事,讓高敏感的人內心仿佛被撕裂,感受到更深的痛苦。

三、高敏感的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力量

前面說到,高敏感是一種天賦,如果能順應天性,正確地使用它,就能享受這種天賦帶來的優勢,而不是它帶來的痛苦。

首先,及時表達情緒,接納自己是高敏感的人;

很多高敏感的人會認為自己活得痛苦是因為高敏感,他們想改變現狀,就覺得需要改變自己的高敏感特性。其實這是錯誤的歸因,痛苦並不是高度敏感本身帶來的,而是高度敏感的人感受到更多更強烈的情緒,但又無法及時表達導致的。

當高度敏感的人遭遇了強烈的內心起伏,湧起很多的情緒,很可能周圍人的一句:「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就澆滅了表達的意願。因此,很多高敏感的人就會壓抑下自己的情緒,不再表達。另外,高敏感人士極強的同理心決定了,他們很能體會同理他人,並照顧他人的情緒。因此,當覺察到對方並不希望聽到自己表達的意願之後,他們往往就會順應外界的情緒而壓抑自己。

被壓抑的情緒在內心積累越多,形成的衝突就越激烈,高敏感人士的內心往往就變得千瘡百孔。這時候,外界的刺激讓他們更加敏感,就像一根手指碰到滿是傷口的心,一碰就疼。而長此以往,往往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高敏感的人需要接受自己就是擁有這樣的特性的個體,這並不是病,也沒什麼丟人的。尋找到合適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找同樣敏感的朋友互相傾訴,相信對方一定能理解你的感受;還可以用寫作、畫畫等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定期尋找心理諮詢師來排解。

第二,了解自己的需求,有意識地建立「特別空間」,不時地回去充電

作家布裡吉特·屈斯特指出,所有高度敏感者都共有三個明顯標誌:狹小的舒適區域、受到刺激後易產生過度反應、在接收刺激和信息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平復。

對於高度敏感的人來說,一個有諸多刺激的環境通常會帶來不少壓力。清楚地了解這點,就不需要強迫自己參加每一次的聚會,而是有選擇性地拒絕,這樣可以減少過度的刺激。對於一些有過度刺激的日常場所,比如公交車、地鐵站、商場等等,可以採用戴上耳機聽音樂或者其他有聲產品的方式來隔絕嘈雜。

當然,這樣做並不是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在合理的範圍內,讓自己過得更舒適一些。如果有一些不得不參加的場合,可以事先找一找那個場合中感興趣的人和事,藉此分散一部分注意力。最重要的是,經歷過過度的刺激後,及時回到自己的舒適區待一待,讓自己平復,重新找到能量。我見過有的人在參加完一些聚會或者活動之後,會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以便恢復精力。

高敏感的人,可以有意識地去建立一個「特別空間」,在這個特別空間裡,放一些自己熟悉的物品,書籍、檯燈、音響,將這個區域儘可能地布置地舒服一些,每次走到這個特別空間的時候,就給自己心理暗示,這是一個特別安全舒適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在這裡待上幾分鐘,就會感覺能量滿滿。在心裡建立這樣一個聯結後,這個特別空間就可以成為高敏感人士的充電站,當感覺有需要的時候,就及時地在這裡充充電,這樣可以保證自身的能量不會過耗,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身心的健康。

第三,改變認知和行為模式,防止掉入「受害者」陷阱

在高度敏感的人眼中,可能很多事情很多人都令人無法忍受。於是常常有一個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這些人或者這些事不存在,世界就會變得美好了。但是要注意的是,當這樣想的時候,就掉入到「受害者」陷阱中去了。受害者的思維就是我現在所承受的一切苦難都是他人,都是外界造成的,把造成自身不舒服的原因歸結於外界,等於把改變的權利交給外界,而自己就是毫無力量的。

所以,需要警惕這種受害者思維,改變這樣的認知模式,意識到自己是有力量改變的。當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的時候,自己可以負起責任去拿回主動權。認識到這一點之後,無論是接受,還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動,都會讓人感覺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而這時候,也就擁有了「堅韌」的品質。

第四,展示真實的自我,建立深度的支持性關係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無法理解和認同高敏感人士的種種行為,因此很多高敏感的人會為了關係的融洽就刻意地隱藏真實的自己,迎合他人。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只是讓自己更加身心俱疲。

而一個很重要的認知是,無論我們怎麼做,都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因此,與其迎合他人維持表面的關係和諧,不如做真實的自我,讓那些真正認同欣賞你的人留下。面對那些不認同,也不需要批評,只要與之和平共處即可。

心理學研究顯示,一個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的人往往心理健康的程度更高。深度而豐富的關係,會讓高度敏感的人得到更多的滋養,而建立這樣關係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展示真實的自我,否則所有的關係都只能泛泛流於表面。高敏感的人可以有意識地去經營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父母、伴侶、朋友、同事,不在於數量,而是質量。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標準:凌晨兩點,想要找人聊聊,有那麼兩三個人是願意陪伴你的,那這個支持系統就不錯了。

當然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對自身的各種關係負責,而不是讓關係中的人對你的狀態負責。

高度敏感的人被人誤解,自身陷入自我懷疑,由此就產生內心的衝突,感到痛苦。當我們了解了高度敏感不是不正常,只是一種天性特徵,我們就能做到更好地接納。而改變認知,發揮天性優勢,能讓高敏感的人變得堅韌有力量。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存在,別人都有人做了,我們只需做好自己,高敏感也是一種禮物。

相關焦點

  • 高度敏感者的情緒調節指南
    Aron 和 Arthur Aron 提出:的確存在這麼一個人群,比別人更加細膩、敏感和脆弱。他們把這個人群,稱為「高度敏感者」(Highly Sensitive Person,HSP)。 一系列研究認為:在人群中,約有 20% 的人群,屬於「高度敏感者」。為了讓自己能夠良好地融入社會環境,他們通常需要承擔比別人更大的心理負擔和努力。
  • 《高度敏感的力量》:那些具有高度敏感的人,才是真正會生活的人
    如果你是個比較敏感的人,也許你多半會討厭自己的敏感,因為它讓你負重太多,經常生活得很累。可有些人,他們卻利用自身的敏感,將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安徽一位退休女教師,憑著自己對花的高度感知力和多年對花的熱愛,硬是把自家的後院打造成了中國版的莫奈花園。
  • 《高度敏感的力量》:年輕人有一顆敏感的內心,究竟是好是壞?
    在通力合作的快節奏社會中,敏感的人會感到格格不入。正如《高度敏感的力量》書中所說,「敏感的人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應付自己的高度敏感與現實世界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可是,誰又會承認自己很敏感呢?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面對自己敏感的內心,最好的方式不是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並且適應環境,而是勇敢承認自己的敏感特質,並且去找到那個最適合自己的環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發揮出高度敏感者的最大優勢。
  • 玻璃心,也可以不脆弱(乾貨)
    玻璃心:網絡語。意指自己的心像玻璃一樣易碎,用來形容敏感脆弱的心理狀態。這樣的人,會因為一句話或一件事刺痛很久,過程中備受折磨,苦不堪言。我的親戚就是玻璃心,已經快50歲了。如今她樂觀堅強,事業有成,家庭幸福,臉上洋溢著燦爛陽光。我問她,幾十年來怎樣面對脆弱的玻璃心的?她毫無保留地講述了自己邊奮鬥、邊修復的歷程。
  • 「請原諒我比一般人更脆弱」|不合群、玻璃心、神經過敏,這是一種缺陷嗎?
    每當我被指責後,我會難過很久很久,然後本能地向朋友們傾訴,她們總會說,這些算什麼大事呀?難過一下子就好了,你怎麼能難過這麼久?這樣的情景重複的多了,我就轉向責備自己——我為什麼這麼脆弱又神經質?是我逆商太低,還是因為我過於內向而導致了我的敏感和玻璃心? 在自責了無數次後,我的情緒開始全面崩潰。
  • 敏感的你,我想對你說
    Aron 和 Arthur Aron 提出:的確存在這麼一個人群,比別人更加細膩、敏感和脆弱。他們把這個人群,稱為「高度敏感者」(Highly Sensitive Person,HSP)。一系列研究認為:在人群中,約有 20% 的人群,屬於「高度敏感者」。
  • 致人際敏感者,不要總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
    蓼草揚原創-第85篇期人際關係敏感(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是一種人格特質。人際敏感者是說這樣一類人,擁有超強的情感捕捉能力,內心戲特別豐富且難以控制,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特別在意他人給自己評價,總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又覺得是自己想太多,害怕交際,又想要融入交際,矛盾極了。
  • 心靈療愈|愛因斯坦一樣有著脆弱的高敏感?3招帶你走出心理困局
    那麼,高敏感究竟是什麼呢?是不是所有的高敏感者都是內向、不善言辭的人呢?美國心理醫生兼研究員伊萊恩.阿倫是最早對高敏感者進行研究的人,她首次引入"高敏感型人格"這一概念,她認為:高度敏感是高敏感人群出生就擁有特殊神經系統,能夠更完整細緻地處理外界積極和消極的信息。
  • 千萬別讓玻璃心,拖累了你的生活
    很多人都曾經有一顆玻璃心心理學家伊萊恩·N·阿倫說:每個人都有高度敏感的時候,隨著年齡的漸長,每個人都會變得越來越敏感。每個人都有著脆弱敏感的一面,在成長的過程中或許都有過玻璃心。對人際關係非常敏感,總是害怕被拒絕,過度自卑;不順和委屈都習慣埋在心裏面,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總想討好別人,擔心做錯事情被人看不起或者不認可。電影《芳華》中的何小萍,父親被認定為「罪人」,她不得不和父親「劃清界限」,母親改嫁,對自己缺少關愛,有著嚴重的玻璃心。
  • 你是高度敏感的人嗎?快來測試一下吧!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你可能是高度敏感的人。下面是16個高度敏感者才會有的獨特習慣,看看你是不是高度敏感者?1、感受較為深刻:這樣的人對於任何事物的感受相較於一般人而言高出許多,他們習慣思考得更深入,他們依靠直覺行事,並且總是挖掘到很深的地方,以理出頭緒。
  • 玻璃心?不懂拒絕?高敏感人群生存指南:敏感從容的過好這一生
    《妻子的浪漫旅行》中,一向面對鏡頭大大咧咧的開心果包文婧坦言自己一直在婚姻生活中自卑、不自信。 這個在綜藝節目中篤定的對丈夫說著「你最帥」的女孩,一直小心仔細的藏著自己的敏感和脆弱,連枕邊人也不曾發現過。「高敏感專家」伊爾絲·桑德在自己的新書《高敏感是種天賦:情緒管理篇》中提到:我們應該支配感覺,而不是被它們操縱。
  • 常被人說太敏感,「想太多,玻璃心」?高敏感度人群指南
    就個人來說,我本身是INFJ,感覺和HSP有部分共同點,《高敏感》這個概念有助於這類人群認識自己,或者讓周圍的人了解並逐漸理解這種特質,希望能幫助大家在進行自我認知和探索時多一條思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接受自己,和自己的高度敏感、脆弱靈魂和諧相處。每個人對敏感的定義都是主觀的,這裡指的是相較於其他人而言。
  • 玻璃心,你也是高敏感人群嗎?
    玻璃心,心如其名,玻璃代表了它是脆弱的,稍稍用力觸碰就會破碎或是留下痕跡,玻璃心的人會對別人的一個動作或是一句話,都會過度的分析,容易把一點點的小事放大,最後把自己搞得遍體鱗傷,但凡事有弊便有利,高度的敏感讓我們更容易的去捕捉對方的心中所想,和一些可能被常人所忽視的細節。
  • 心理敏感度測試:總是想太多的人,該如何自救?
    作為一個敏感的人,我曾經很討厭自己。和男朋友抱怨最近態度忽冷忽熱,他一句「你不要這麼敏感好不好」就把我堵得無話可說;和朋友聊天,感覺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而心緒不寧,連忙和對方道歉,結果對方卻說你「想太多了」……你知道嗎,在敏感的人的世界裡,我們總是會小心翼翼地關注每個人的情緒:
  • 面對衝突,高敏感者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冷靜下來後,我承認自己發怒了,我也能夠體會在場人那種驚愕。 我們敏感的人,情緒豐富,情感充沛,如果愛一個人會恨不得把心掏給她看,當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生氣時,那種憤怒,又足以毀滅美好。 因為我們在生氣時的判斷力,很容易變成非黑即白,也失去了對他人共情的能力,以至於平時那個善解人意的你,不見了。
  • 人際關係高敏感者心理是怎樣的?並不等於性格內向
    在職場和生活中,我們身邊總有一部分「高度敏感」的人。「高度敏感」指對來自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的刺激產生強烈的身體、情緒和心理反應。在人際交往中,這類人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內心想法,總感覺別人心裡給了自己「差評」。所以會常常感到焦慮、恐懼和壓力等。有人認為高度敏感者性格是內向的,其實不然。一個高度敏感者可能是內向性格,也可能是外向性格,或介於兩者之間。
  • 《敏感的人》:高度敏感不是缺陷,而是你可遇不可求的情商資產
    大傢伙,歡迎來到@梵羲讀書 ,今天,我們通過《敏感的人》這本書,一起來聊聊敏感的人如何面對外界壓力。《敏感的人》是一本經典的關於人的性格與情商管理的書籍,這本書告訴我們,高度敏感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種你可遇不可求的情商資產。這本書能讓閱讀的人了解如何從自己身上看出敏感的特性,並學會將敏感特性運用到日常的人際關係和工作中,創造更豐富更美好的生活。
  •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擁有這種心態的同事,看似無所謂,毫不在乎,實際上就是受到高度敏感所帶來的自尊心受創影響,從而選擇逃避面對事實罷了。 誠然,這種情況在我們身上發生的尤其多,在心理學上,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個人越無能,越容易玻璃心。
  • 8個跡象表明你是高度敏感者,前途無量,終成大器!
    從你發表自己的見解時, 人們會不會經常說你見解深刻?如果是,那你可能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高度敏感者總是避免團隊運動,因為別人注視著自己的一舉一動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根據澤夫博士的說法,大多數高敏感人群傾向於單獨運動,如跑步、徒步旅行和騎自行車。這樣就有時間反思並遠離過度刺激的環境,同時努力達到健身目標。
  • 敏感者請聽好,千萬別讓你的天賦敗給了世俗的偏見
    麥克鹿認為,它們一定是在背後說自己。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呢?麥克鹿暗自糾結。還有,今天早上跟老黃牛相遇的時候,麥克鹿向老黃牛問好,可是老黃牛沒來得及回答,急匆匆地往山上趕去。自己是不是不太好相處,麥克鹿在心裡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