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正在完善我們對光波長如何影響植物發育其葉綠體的方式的理解。
葉綠體是植物的「引擎」。他們利用太陽光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過程產生能量化合物,葉綠體充滿了葉綠素,這是一種吸收陽光以啟動這一過程的色素,葉綠素使植物具有綠色。
生物學家知道產生葉綠體的主要因素,但是他們對植物的環境如何影響這一過程的了解還不夠。
比如光,它有許多特性,例如發射強度或波長,每個變量都會阻礙或改善植物的健康情況。
MSU-DOE植物研究實驗室的生物學家Hussien Alameldin說:「研究葉綠體和光合作用的一個主要目標是種植更具生產力的作物。我們已經很了解植物內部發生的主要過程。現在,該領域正試圖了解植物環境所起的許多作用。而光是每天影響植物的眾多因素之一。」
在一項新的由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研究中,Alameldin,Beronda Montgomery及其同事研究了遠紅光如何影響幼苗中葉綠體的發育。該研究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上。
遠紅外線位於可見光譜的最末端,正好在紅外線之前。植物具有吸收光的信號蛋白,稱為植物色素,可以檢測該波長。事實證明,太多的遠紅外線對植物有害。
侯賽恩說:「如果我們在早期將野生植物暴露於過量的遠紅光下,然後將其轉移到正常的白光下,它們就不會是'綠色'。葉綠體不能積累足夠的葉綠素色素,因此健康度和生產力較低。植物色素檢測遠紅光的能力導致了這種「綠化」。」
論文標題為《Nuclearencoded sigma factor 6 ( SIG 6) is involved in the block of greening response in Arabidopsis thali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