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兒子們在小區樓下玩球,可可滿臉的憔悴,懷裡抱著的小寶正試圖掙脫她的懷抱要到地上去玩,她一邊打著哈欠一邊說:「這樣的日子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
可可是一位二胎媽媽,大寶6歲,小寶一歲半,由於先生平時大部分時間都在出差,白天,可可要上班,請了小區一個親戚幫忙照顧孩子,晚上回來,除了要給小寶洗澡、餵奶、洗衣服、哄睡,還要陪大寶玩遊戲,講繪本,陪睡。
每次最欲哭無淚的是,小寶想睡的時候,大寶又拖著她的手要講繪本,想睡而睡不了的小寶因此煩躁、哭鬧,等安撫完小寶,陪完大寶,時間又指向10點半了,自己再洗漱收拾完,已經11點多了,雖然很困了,但又捨不得這點難得的安寧時光,於是拿著手機,刷刷刷,又挨到1點了。一夜夜熬下來,人自然就憔悴了不少。
要是孩子不用陪睡該多好!很多媽媽在夜晚的這個時間掙扎,與孩子睡,自己的個人時間都被剝奪了;不陪孩子睡,孩子那麼需要我,哭喊著不願分開,擔心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與孩子分床睡真的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嗎?錯,《善解童貞》一書記載:父母需要明白一點,孩子的安全感是在醒著的時候建立的,不是在睡著了之後建立的,無論父母與孩子睡在一起多長時間,都不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怕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先了解安全感的建構
都知道安全感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很重要,了解孩子的安全感建構,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分為三級:一級、二級和三級。
一級安全感建立的時間:從出生到一歲半,被動接受愛的階段
孩子原本被緊緊地包裹在媽媽安靜的子宮裡,突然光溜溜地來到這個嘈雜的世界,他會感到緊張、恐懼、害怕,他們的身體各方面尚未發育完整,渴了,餓了,尿了,哭了的時候,如果家人及時給到細心、妥帖的照顧,這會讓孩子感到很安心,物質上的滿足會讓他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精神上,他們需要爸爸媽媽溫柔的懷抱,滿懷愛意的眼神,親切的呢喃細語,孩子從這些細微處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喜愛,知道自己是受歡迎的、可愛的,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當孩子物質和精神上都獲得了滿足,第一級安全感就建立好了,也為第二級打下了很好的根基。
二級安全感建立的時間:一歲半到三歲,主動向外部探索階段
喝母乳的孩子開始會接受斷奶,喝奶粉的孩子開始接受輔食的改變,孩子剛開始戒奶的時候,會哭鬧,因為害怕沒有吃的了,一旦孩子發現即使沒有奶,其他的東西仍然是美味的,是可以填飽肚子的,就會逐漸放棄掙扎,而接受這份割離。
一歲半的孩子大多都會走、會說、會拿、會爬,他們開始逐步探索身邊的一切事物,所有的東西對他來說都是新奇的,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的探索行為提供足夠寬鬆的環境,保護他不受傷害,當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一切都是安全的,他會變得更加大膽,對外部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初步建立了起來,逐步開始向第三階段邁進。
三級安全感建立的時間:三歲之後,離開熟悉的人和家
孩子滿三歲之後,大部分開始上幼兒園,老師、小朋友、教室、小睡床對他們而言都是陌生的,他們需要學會去適應,與其他孩子成為朋友,得到老師的喜歡,這些都是孩子的挑戰,當孩子克服了這一次挑戰,他會覺得自己更有力量,知道自己該怎樣與身邊的一切陌生事物去相處,內心變得更篤定和有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都是按照以上三個階層逐步建立的,只要父母平時在養育的過程中,沒有對孩子吼罵、斥責、打,孩子的安全感就會被建立得很好,雖然每邁一次臺階,會讓孩子有一次的痛苦、掙扎和抗爭,每邁一次臺階,對外部世界就少了一份恐懼,但每一次的經歷,就是孩子的新生。
由此可見,陪睡並不能修復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真正的安全感,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尊重、信任、支持和必要的呵護。
及時分床睡,對孩子、對媽媽都是益處多多
分床睡,有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
孩子到了兩歲時,就可以實行分床睡,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我的衣服、我的鞋子、我的房間、我被子」孩子天然地會更喜歡自己的東西,讓孩子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空間,會讓他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是獨立存在的,這種獨立自主意識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有利於發展孩子的安全感
剛開始與孩子分床睡時,孩子之所以會排斥,是因為兩個因素,第一,孩子害怕一覺醒來看不到媽媽了。第二,孩子把媽媽陪他睡覺當作愛自己的表現。當媽媽提出不再陪睡的時候,孩子會心想: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所以不再想跟我睡了。
如果大人能跟孩子解釋清楚:分床睡是因為你長大了,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了,媽媽給你這一份尊重,這是愛你的表現,媽媽對你的愛一直是不變的。不僅言語如此,行動也該如此,讓孩子隨時能感受到媽媽對他的關愛。
其次,當孩子一覺醒來,隨時都能見到媽媽,重複幾日之後,孩子就會明白,媽媽不會消失,即使分開睡,對自己生活也沒什麼影響。這個時候,孩子也就建立起了獨立睡覺安全感。
有利於幫助媽媽脫離戀子情結
還記得香港女星狄鶯嗎?兒子15歲還一直與她同睡,我相信,不是兒子不願與媽媽分床睡,而是媽媽的戀子情結,導致自己無法與兒子分開。現在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當媽媽長期幾年與孩子睡習慣了,確實是會捨不得與孩子分開,如果這種現象沒有及時得到幹預,就會為孩子的心理發展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有利於夫妻情感交流
做了媽媽之後,很多女性將心思和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與另一伴的交流隨著分床睡也變得越來越少,媽媽重回自己的位置,將有更多的時間與另一伴相處,也更有利於加深感情,另一伴的心情因為有了陪伴也會變得更好,對待孩子也會更有耐心,如此良性循環,闔家更歡樂。
媽媽的心情也會變得更好
當孩子適應分床睡之後,媽媽講完故事,親吻一下孩子,或者與孩子道別晚安,就可以熄燈讓他們睡覺了,而不再像之前一樣一直要陪到孩子睡著,自己有了部分時間去放鬆,媽媽的精神有得到放鬆,心情也會變得更好,對待孩子自然也會更有耐心,孩子也免遭受媽媽的情緒暴力。
樂歡媽媽:很多媽媽以為陪孩子睡可以幫助孩子修復或者建立安全感,孩子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生活中感受到的一點一滴,猶太教母沙拉說:我們要做孩子的推手。讓孩子分床出去睡,就是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推他一把,讓他自主去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