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超現實主義美術畫派-精神世界中的真實與「荒誕」「132」

2020-12-13 藝術寶庫美術

超現實主義的藝術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跨越文學和藝術的各種體裁的、含有普遍意義的文藝和文化思潮。在1924年之前,它主要的影響是在文學家之中,主要陣地在法國的首都巴黎。

達利《記憶的永恆》

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的直覺主義。柏格森提倡生命衝動、直覺和心靈感應等非理性的表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潛意識、夢的解析、自由聯想法)對超現實主義藝術具有直接的、最重要的影響。根據弗洛依德的觀點,夢是無意識、潛意識的一種最直接表現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種發洩,它揭露了人們靈魂深處隱秘的本質。超現實主義藝術創作試圖突破符合邏輯與實際經驗的現實觀念,使之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融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情境。這種不受理性和道德觀念束縛的美學觀念,促使藝術家們自由的使用寫實﹑象徵和抽象的手法來表現原始的衝動,促使自由意象的釋放。超現實主義呈現人的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強調偶然因素的結合,如同夢幻一般雜亂無序,是潛意識的表現和象徵。

米羅《靜物和舊鞋》

安德烈·布雷東 André Breton 在1924年發表的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中為超現實主義所下的定義是:「超現實主義,純粹的精神的自動主義,企圖運用這種自動主義,以口語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方式去表達真正的思想過程。它是思想的筆錄,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賴於任何美學或道德的偏見。」他說:「應當感謝弗洛伊德的發現。由於相信這些發現,一股思潮形成了。」他提出超現實主義追求超自然、無意識、無理性的精神自由。

馬克斯·恩斯特《新娘的婚紗》1940年

超現實主義者在創作方法上的兩大體系:「偏執狂批判」和「心理自動化」,正是發源於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和情意結的學說。所謂「偏執狂批判」,指挖掘潛意識境界的一種執拗的思維方式。例如梅拉奧本海姆的作品《皮毛早餐》,畫家運用偶然並置的手法,把茶具和兔子的皮毛兩種毫不相干的事物硬湊在一起。「心理自動化」是追求一種下意識或無意識的隨意性,所謂浮想連翩,沒有任何理性和邏輯的約束。漢斯·阿爾普的「隨機拼貼」就是將紙張碎片隨意拋灑在一張大的平面上,並將它們粘貼在落下的位置,自然拼合成一幅畫。

梅拉奧本海姆《皮毛早餐》1936年

漢斯·阿爾普《撕紙》1947年

超現實主義的傳播跨越了兩次世界大戰,從1919年至1969年,本章涉及兩個階段:1919-1924年為第一階段,基本上與達達主義平行,布雷東稱這個時期為「直覺的時期」;1924-1936年為第二階段,即按照自己的原則行動的時期,達達主義已經消亡,布雷東稱這個時期為「推理的時期」。

伊夫·唐吉

超現實主義的主要風格是自然主義的超現實主義(又被稱為古典的超現實主義),以精細的細部描繪為特徵,看起來既精細逼真,又遙遠陌生。通過可以識別的經過變形的形象和場景,來創造一種不受意識和理性控制的形象,營造出幻覺的和夢境的畫面。代表畫家有達利、馬格利特、德爾沃、伊夫·唐吉等人。

達利《面部幻影和水果盤》

超現實主義的另一種風格被稱為有機的超現實主義(也被稱為絕對的超現實主義),追求作畫過程的無意識性,在畫面上出現純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充滿幻想的、與生命力相關的抽象畫面。這與奧本海姆、阿爾普等人所做的偶然機遇和無意識行為的試驗有關聯。代表畫家是米羅、馬克思·恩斯特、安德烈·馬宋、馬塔等。

馬克思·恩斯特《被夜鶯嚇著了的兩個孩子》1924年

追溯超現實主義的源頭,早在18世紀末,英國藝術家們就開始創作與夢境、幻想有關的作品。英國畫家亨利·弗賽裡(西方藝術史:18世紀英國美術-亨利·弗賽裡的夢幻哲理世界【68】)、英國詩人兼畫家威廉·布萊克(西方藝術史:18世紀英國美術-浪漫主義的詩人畫家威廉·布萊克【68】),都可謂是超現實主義的先驅。

亨利·弗賽裡《夢魘》1781年

威廉·布萊克《歐洲:一個預言》插圖,1794年

超現實主義運動拓寬了美術表現領域,使藝術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幻想力,並運用各種手段進行製作,創造畫境。在達達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超現實主義,摒棄了達達主義推翻一切的態度,吸收了達達主義及傳統和自動性創作的觀念。同野獸主義和立體主義相比,野獸主義和立體主義側重的是表現形式「怎樣畫」的問題,雖然不依照傳統方法去畫,但是他們的內容仍然是傳統的人物、風景和靜物。而超現實主義者側重的則是「畫什麼」的問題,畫面超越了真實客觀世界的「荒誕」,是精神世界中的內容。

利奧諾拉·卡林頓《然後我們看到了牛頭怪的女兒!》1953年

超現實主義美術展覽於20年代在巴黎、哥本哈根和特納裡夫、倫敦、紐約等地都有舉行,參加的美術家有畢卡索、J.阿爾普、克利、G.基裡科、M.杜桑、F.皮卡比亞、馬格裡特和達利。30年代後,超現實主義運動逐漸沉寂。二戰後很多此派畫家從巴黎轉移到美國,超現實派繪畫從歐洲影響到北美大陸。1969年10月4日,許斯特在《世界報》發表最後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第四章》,指出「超現實主義運動已經沒有任何內部的一致,我的一些朋友和我本人於二月份決定將它放棄,它和我們再也沒有關係。」它宣告了這場運動的結束,但是它一直對20世紀美學觀念有著重要影響。

相關焦點

  • 西方藝術史:超現實主義畫家伊夫·唐吉荒涼貧瘠的超時空夢幻場景...
    超現實主義的藝術伊夫·唐吉(Yves Tanguy,1900-1955年),法裔美國畫家,超現實主義畫派畫家。唐吉在超現實主義繪畫中,屬於自然主義的超現實主義風格,精緻描繪的物體細部和可以認識的場面。但是這些形象和物體經過想像的加工變了形,變成夢境中奇異而怪誕的抽象場景,體現了「反常」的特徵。既具體又模糊的虛實相交的境界,使作品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永恆感,給人以蒼涼、虛無的感覺。
  • 西方藝術史:19世紀東歐諸國美術 保加利亞的油畫作品欣賞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 19世紀東歐諸國美術 保加利亞的美術也是隨著民族的覺醒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開始繁榮起來的。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畫派著名油畫家 約格伊門道夫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約格·伊門道夫(約爾格伊門多夫 Jrg Immendorff,1945-2007年)德國著名畫家、雕塑家,新表現主義畫派的領導人物。這時的作品中多了一些關於死亡和戰爭的圖像。>《害群之馬》2001年《回歸》《藝術家的窗戶》2006年《猴子面具男子在雪球裡》《耙的進步》德國新表現主義的畫家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
  • 「清央美術」細江英公的光影世界:在真實和幻象中遊走
    「清央美術」細江英公的光影世界:在真實和幻象中遊走他是日本乃至世界級的攝影鬼才,也是日本國寶級人物。作為戰後日本的第一代現代攝影教父大師,細江英公的作品可以說是非常有自己的性格。書中對於生死的看法,在1970年之前,都是日本的禁忌。每一章看似簡單的照片背後,其實都有著三島由紀夫的深意。在38歲之際展示了他華麗的肉體和至高有力的身體,他絕不容忍衰退的肉體。除了《薔薇刑》,細江英公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系列,《男人與女人》。
  • 西方藝術史:俄羅斯美術巡迴展覽畫派發起人 油畫家瓦西裡別洛夫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18、19世紀俄羅斯美術19世紀下半葉俄國美術在革命民主主義者進步思潮的影響下,形成了強大的、進步的藝術潮流,如巡迴展覽畫派的創立,以及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對人才的培養。同樣在兩個部分中陳列著畫中主人公們的世界:一面是腦滿腸肥的神甫,另一邊是行乞的老人和小孩。老人胸口的克裡姆亞戰爭英雄勳章加重了社會悲劇的感覺。同時牧歌式的風景背景和畫的圓形構圖都體現了必須恢復公平跟和諧社會的思想。
  • 西方藝術史:俄羅斯美術 心理肖像畫家 費德爾·羅科託夫「74」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18、19世紀俄羅斯美術18世紀下半葉的肖像體裁已誕生出所謂內心肖像畫的種類。在他最著名的肖像畫中有《亞歷山德拉·斯特魯伊斯卡婭肖像》,被稱為俄羅斯的蒙娜麗莎,並且無可否認是18世紀俄羅斯繪畫中最著名的作品。
  • 西方藝術史:日本近代美女人物畫家 鏑木清方「108」
    亞洲美術日本世俗美術時代20世紀初,橋本關雪、竹內棲鳳、上村松園、川合玉堂、土田麥仙、神原紫峰等人從京都日本畫傳統和寫生畫派吸收了優點,對近現代日本畫有很大影響《深見草》《深沙大王》《樋口一葉》《溫泉之夜》《渦卷》《薰風》《一葉女史之墓》《銀世界
  • 西方藝術史:最富有革新和創造精神的日本畫家 加山又造「110」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加山又造(かやま またぞう,Kayama Matazo,1927 -2004年),日本畫家、版畫家。是當代日本畫家中最富有革新和創造精神的畫家之一,畫過洞窟壁畫、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各種手法,人物、山水、動物和花鳥等各種題材皆精。其藝術生涯可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1950—1964年,以動物和大自然為題材,在現實造型基礎上加以變形和裝飾。
  • 藝述:現代主義審美的局限性——西方美術史(二)
    編者按:蘇軾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 專題:西方美術史——藝術審美(一)
    沒有審美,你將失去整個世界,沒有審美,你將徹底變得平庸。沒有審美,世界從此與你無關!沒有審美,你終將陷入平庸。唯有審美,可以使有限的人生得到無限的延續。成就這種永生境界的,無疑是我們在審美中表現的那種強大的精神意蘊與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培養審美力,從視覺藝術入門,聽覺藝術入手,輔以文學和哲思的修養。日復一日地修煉,終將達至"永生"境界,在一切可見的"物"外找到心靈的棲息地。
  • 西方藝術史:拉丁美洲古代美術 安第斯建築雕刻陶器繪畫「116」
    納茲卡羊絨織品納茲卡人形陶器莫奇卡美術:與納茲卡美術同時並存的是北部沿海的莫奇卡美術。莫奇卡人把蹬形嘴容器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寫實風格的肖像陶器。這些陶器表現的人物非常寫實,仿佛是一個個不同的人物肖像,輪廓清晰、富有個性。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派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狩野派的美術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常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長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木挽町」創立者狩野尚信【103】西方藝術史:日本美術-世俗美術時代 狩野元信【103】
  • 超現實主義畫家Alexander Lyamkin作品欣賞
    達達派後,法國產生了一個近代藝術史上影響力最大的畫派——超現實派。超現實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實際存在的時間並不很長,作為一種文藝思潮,作為一種美學觀點,其影響卻十分深遠。什麼是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與達達主義產生於同一時期,並且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法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森的直覺主義與奧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為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奠定了基礎。
  •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大學/臺灣大學 藝術史推薦書目
    (文集) 常寧生譯 湖南美術出版社《意圖的模式》巴克森德爾(曹意強等譯)中國美院出版社《藝術的終結》 丹 託(歐陽英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本雅明(王才勇譯) 中國城市出版社《藝術與精神分析》 福勒(段煉譯) 四川美術出版社《藝術史寫作原理》 卡裡爾(吳嘯雷等譯) 人民大學出版社《詞語與圖像》 布列遜(王之光 譯) 浙江攝影出版社《世界美術》文選 (四卷) 易英主編 河北美術出版社
  • 西方藝術史:19世紀東歐諸國美術-羅馬尼亞革命年代裡三位傑出藝術家
    作品中重視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揭示,充分而真實地表現所繪對象的氣質、個性諸方面的特點。 康·羅森塔勒(羅森塔爾 C.Rosenthal,1820~1851)創作了不少富有戰鬥激情的作品,其作品中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他是羅馬尼亞最早一位使用象徵、寓意手法作畫的優秀畫家。
  • 西方藝術史:現代繪畫大師 立體主義藝術家 喬治·勃拉克「122」
    他的立體主義則是受塞尚繪畫視覺真實以及畫面結構的影響,使畫成為一種建築,使對象成為某種比現實還要真實之物。他的立體主義作品色彩和諧,線條典雅流暢。題材多為靜物畫和風景畫,同時也是一位雕塑家、插圖家和舞臺設計家。《埃斯塔克的住宅》他野獸主義時期的風景畫不多,代表作有油畫《埃斯塔克碼頭》(1906年)。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綜合畫家 下村觀山
    亞洲美術日本世俗美術時代下村觀山(しもむらかんざん,Shimomura Kanzan,1873-1930年),日本明治末期至昭和初期的著名畫家,本名晴三郎《臨濟宗高僧頂相圖》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漁舟圖》《羅漢圖》《壽老》《修羅道圖》局部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畫家的美術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 多才多藝的本阿彌光悅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公元16世紀末到整個17世紀,日本繪畫史上出現了幾位特別引人注目的畫家。俵屋宗達和尾形光琳吸收了大和繪、水墨畫、障壁畫、狩野派、士佐派的營養,與日本傳統工藝美術的精粹相結合,充分發揮了日本美術的收容性、簡潔性、裝飾性和抒情性等特點,使之成為一種自覺地協調各種美的因素的典型的日本美。其高度概括的、富於生氣的裝飾感成為後來日本美術的基本個性,對後來者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 西方藝術史:日本新古典主義的歷史人物畫家 安田靫彥「110」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安田靫彥(やすだ ゆきひこ,1884 - 1978年)本名安田新三郎,是大正至昭和時期的日本畫家,與前田青邨齊名的歷史畫泰鬥。《良寬和尚像》《習字》1957年《梅花定爐瓶》《菖蒲》《白梅》1968年《春曉》《鞍馬山》1965年日本世俗美術時代同時期畫家的介紹
  • 極簡西方藝術史(完整版)
    作品具有真實、樸素、田園詩般的風格。代表人物還有米勒、杜普雷等。印象畫派19世紀末期流行於法國。名稱源於1874年評論家路易·勒魯瓦對莫奈所作《日出印象》一畫的嘲笑而來。該派把光和色看作畫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強調畫家應該走出畫室,面對真實的自然物象進行寫生。代表人物有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瓦、德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