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畫像藝術之發展

2021-03-01 君來訪書畫苑

唐末以後,隨著觀世音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普門藝術逐漸興盛起來。姿容溫婉、體態秀研的女相觀音逐漸取代了威武有須的男相觀音。這跟《普門品》中說觀音有三十三應化身,可變幻居士婦女、比丘尼、童女、仙女、優婆夷、婆羅門婦女等女相教義有關,而且陰柔的女性比陽剛的男性更容易發揮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苦精神的這了特質。

南宋張勝溫的《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代表了觀音畫像早期的面貌。早期的佛畫乃至人物畫皆採用「左圖右史」的構圖觀念,主尊觀音居正中,半跏趺坐於蓮座上。主尊的兩側,就是《普門品》經文中的除難觀音應現圖,左右各有「四難」。如左二的《除水難觀音》:梵像卷中,只見觀音坐蓮花:承瑞雲騰空而來。離岸不遠處,一葉輕舟正陷於急濤中。舟中有一朱衣者正向觀音合十,白衣者對著舟子做出無奈的手勢。不遠處一條巨龍已浮出水面,噴水降嘯。畫中觀音的高大的身軀襯託出眾生的渺小、卑微與無助。觀音的頭光、寶冠、化雲、蓮踏,顯示其凌駕眾生的菩薩「聖格」或者「神格」。

相較之下,明代邢慈靜、邵彌、吳彬、陳洪綬等人的觀音畫像卻呈現出另一番面貌。雖然同樣取材於《普門品》,觀音的某些菩薩特徵,諸如髮髻的式樣、水杯、淨瓶、楊柳等持物也按照一脈相承的傳統,但在體態上已經一反張勝溫式的陽剛高大,流露出明代仕女畫中纖纖女子的嫻雅清韻,風姿既灑脫又飄逸,縱使菩薩的相貌依舊,卻已是凡俗氣質。觀音崇高聖格的形相,在明代以後,明顯地淡化了。

明邢慈靜,是一位佛門信女,擅畫佛像,尤工於觀音。她有一幅《普門品》觀音大士畫軸,描畫極為精美。此畫軸為描金畫觀音三十二應身像,畫中純以線條勾勒,稱之為「白描」,因以金代墨,又稱為「撈金」。畫中的觀音應身化現,有白衣觀音、水月觀音、魚籃歡音等形相。顯然,邢氏所本,與《普門品》經義不完全一致,而是帶有民俗觀音的傾向。

明人邵彌,字僧彌,江蘇長州人。他的《蓮華大士》像軸,逸筆草草,意趣清奇。畫一觀音經行蓮華池面,面目與手部的輪廓線條,用筆細鉤,其餘則信手畫來,磊磊縱逸。全畫醒目處,在於觀音的形相,一反傳統觀音發安坐佛,身披瓔珞的菩薩形貌,而以凡俗書生的風採取勝。而畫中書生肩上杖頭化現一小佛,又透露出持杖者的非凡身份。此畫在晚明芸芸的女相觀音中,顯得別具一格。此畫自題亦富於禪機,體現出文人畫的意趣。

吳彬,晚明最重要的人物畫家之一。所畫佛像人物,形狀奇特,自成一格。他的《魚籃觀音》軸,表現出晚明觀音畫多樣理念的融合。魚籃觀音本起源於民間傳說,經典亦有觀音度善財的說法。吳彬的這幅《魚籃觀音》與邢慈靜所繪觀音,同樣屬於民間信仰的三十三觀音。所不同的是,邢氏的觀音具有宋人所讚美觀音「美目盼兮,彼美人今,西方之人」的風採。而吳彬的觀音卻無意以隨俗的手法來表現絕色美女,畫中魚籃觀音,是由善財童子侍立在旁,手提魚藍。觀音形相非男非女,身材巨碩,容貌威嚴,透露出內蘊沉靜的氣質。

陳洪綬也是晚明最重要的人物畫家之一,畫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佛畫人物尤其能自出新意。他有一幅《蓮池應化圖》軸,將「西方三聖」(南無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畫作聲聞羅漢的形相。畫中三羅漢容貌威猛奇特,軀幹偉岸,線條轉折宛若繞指之鋼,饒有奇趣,而又不失法度,與吳彬同樣以獨特風格取勝。這種新的創意,代表了普門藝術與淨土藝術別具意義的融合,實際上反映了晚明佛學思想中天台,華嚴、淨土與禪宗混融的傾向。《普門品》已經不再是一宗一派的系統,而普門觀音亦成為顯教各宗觀音美術的總持。

清代的觀音繪畫以清初女畫家陳書《出海大士像》軸為最特異,用筆清雋,墨色醇老,敷色淡雅,秀逸中饒有勁力,不似一般閨閣畫之文弱。據陳書自題,畫的是觀音大士出海。畫中觀音坐巖石上觀望大海,此應取自《普門品》: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

此外,清代還有施王仁的《魚籃觀音》、馬鴻的《送子觀音》皆為觀音畫像中的精品。

觀音畫像內涵的多元化,意味著天絲東來的觀音信仰,千百年來,經歷種種因緣的聚合,擅演變化,終於造就了眾生所喜聞樂見的中國式的觀音菩薩東方女神形象

內容出自轉載,我們致力於精彩內容推送,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地址: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華山南路116號

相關焦點

  • 【繪畫】觀音畫像與普門藝術
    唐末以後,隨著觀世音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普門藝術逐漸興盛起來。姿容溫婉、體態秀研的女相觀音逐漸取代了威武有須的男相觀音。
  • 歷代精美觀音畫像
    圖之右上方,書『引路菩』三字。白色喻純淨,象徵菩提之心,表示觀音胸懷菩提之心。據《觀世音現身種種願除一切陀羅尼》經中說,供養此觀音時應用白淨的細布畫觀世音形像——身著白衣,坐蓮座上,一手持蓮花,一手提淨瓶。據說誦念白衣觀音經咒後白衣觀音即可出現,而且能隨供者所欲求願悉得。因此,白衣觀音也是密宗經常供奉的觀音菩薩之一。中國古代許多畫家都曾畫過白衣觀音像,元、明以後這個題材較為流行。
  • 歷代精美觀音畫像48幅,見者增福
    此畫發現於敦煌藏經洞,斯坦因所搜藏之圖像,系唐末之作品。菩薩身以瓔珞天衣莊嚴,其右手持柄香爐,爐中出香菸一縷,煙中有五彩雲,雲中現淨土寶樓閣。左手持蓮華,華上有寶幢。其身後有一女人隨從。圖之右上方,書『引路菩』三字。
  • 收藏新寵:姜耀南觀音
    姜耀南·中國畫觀音第一人 自古以來,畫觀音的人很多,姜耀南畫的觀音卻別具一格。歷代的觀音畫像,總括起來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以唐代吳道子畫法為基礎的」吳家樣」;
  • 藝術的魅力之「真假」梵谷自畫像——上
    《自畫像》在風格上相去甚遠,最明顯的例證是它的用色;其次,專家對此作的具體創作日期存疑。「真假」疑雲實際上,早在70年代的質疑聲中,著名的梵谷書信研究專家Jan Hulsker通過分析發現,奧斯陸的《自畫像》是唯一一幅可以在他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中找到對應的自畫像作品——1889年9月20日,梵谷在信中提到畫自畫像是他「在病中(『malade』)的一次嘗試」。
  • 藝術的魅力之「真假」梵谷自畫像——下
    儘管梵谷沒有使用標準尺寸的畫布,但研究發現這幅畫的原始尺寸與他後來的其他幾幅作品中的尺寸一致,包括那幅《耳纏繃帶嘴含菸斗的自畫像》。具體來看,這件自畫像的畫布沒有塗過底漆,是由一整塊相對較細的布料製成。
  • 《時光重現》——楊春蕾修復性佛教繪畫藝術暨水月觀音作品特展在...
    這場展覽的特殊性在於,首先這是佛教繪畫藝術專場;其次展出了大量的修復性臨摹古敦煌時期作品,這批作品現遺落海外,且殘損嚴重。再次,主辦方推出了藝術家楊春蕾的一幅有特殊寓意的《水月觀音》作品。楊春蕾修復性佛教繪畫藝術暨水月觀音作品特展展廳的一幅幅作品光彩奪目。佛教人物構圖精妙、姿態威儀、神情畢露;纓珞、頭飾、蓮臺、法器等物品布局有序。
  • 藝術│自畫像,讓孩子發現獨一無二的自己
    萬匯寶貝們在大型美術活動自畫像創作中,用富有創造性的繪畫語言表達自己的獨特個性,同時提升觀察與專注、藝術想像能力,從感知「特別的我」,萌發強大的內心力量。▼▼▼在創作之前,孩子們欣賞著不同名人的自畫像。畢卡索、梵谷……在生動有趣的故事下,距離大師們仿佛只有一步之遙。他們曾經也像孩子們一樣:在某一天,突然萌發了給自己畫一幅畫的想法。
  • 藝術大師們怎麼畫自己的自畫像?
    作為世界藝術瑰寶,「萊昂納多·達文西自畫像」於2009年在義大利南部小鎮被意外發現,並被鑑定為達文西自畫像真跡。,其數量之多在歷史上所有油畫家中,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心靈的現實主義」之稱。莫奈與自畫像《手持調色盤的自畫像》莫奈一生中只畫過兩幅自畫像,一件自畫像收藏於日本東京Bridgestone藝術博物館,而另外一件則是《手持調色盤的自畫像》。
  • 自在觀音——最具禪意的觀音造像
    本文來自玉雕名家官網對於佛教中的諸多造像來說,最讓人們喜愛的非觀音菩薩莫屬,尤其是對於封建社會深受迫害的女性來說,觀音菩薩那和善美麗的女神之姿,可謂是內心深處最大的慰藉。也因為民眾多觀音的喜愛,使得觀音造像在我國有著最繁複的變化,式樣最豐富,名稱也最多。自在觀音就是觀音菩薩的另一稱謂,民間也多簡稱為觀自在菩薩,意為觀世界形能自在無礙,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佛教中謂之:「觀世音菩薩,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著於名,見相不惑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自在無礙。」
  • 《與藝術沾邊·585》雙子自畫像
    在二十世紀最初的二十年裡,歐洲藝術家們不復守舊,各種藝術潮流接二連三登上歷史舞臺。與此同時,美洲大陸上的藝術家們也不甘落後,他們巧妙地展示著自己大膽的個性;特別是女性畫家,她們紛紛為新時代的藝術奉獻出各種充滿前瞻性的表現形式,不僅挑戰著舊時代,也向男權藝術發起了挑戰。
  • 藝術大師的自畫像,背後竟有這麼多故事
    然而,除了不同的藝術形式和獨特的材料,畢卡索還創作了一系列驚人的風格。這種不斷變化的審美方式在他15歲至90歲的自畫像系列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他最親的妹妹也在15歲時去世,因此蒙克的大量自畫像,大多是對自我內心苦悶的強烈抒發和確認。 《自畫像與骷髏手臂》裡(1張),他將自己置於一片黑暗當中,用無奈和愁苦的雙眼直視前方。《在床與鍾之間》是他去世前4年的作品,一副老態龍鐘的模樣,充滿了無奈何蕭條感。《地獄中的肖像》更是畫出了來自少年時期,對於死亡,地獄和不被赦免的恐懼之感。
  • 宋徽宗的「自畫像」丨私享藝術
    宋徽宗的「自畫像」丨私享藝術 2020-11-16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血觀音》: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
    這句臺詞看似在說某一件物品,其實是在暗示林議員參與彌陀計劃能夠賺得高額差價,引出這場利益遊戲;送給王夫人的觀音斷手時,棠夫人說「菩薩為夫人擋在」,其實在暗示之後一系列慘案的發生。導演通過影片中人物的潛臺詞,來一層層鋪墊劇情的發展,給懸疑劇帶來了更加生動的觀看體驗。
  • 民間故事:送子觀音
    李廣君祖上曾留下一副《送子觀音圖》,畫上觀音身穿一襲白衣,懷抱嬰兒,安詳地立在蓮花瓣上,栩栩如生。李廣君每次遊歷,都隨身攜帶觀音畫像,以求觀音保佑。這日,李廣君乘船出海。忽然海面上伸出一隻巨手,有畚箕那麼大,一下子就把船弄翻了,其他人都淹死了。李廣君的觀音圖化作一隻小船,載著他在海面飄蕩。這樣一直過了兩天兩夜,飄到一個海島,小船才停下來。
  • 藝術大師自畫像作品全集,震撼出爐
    藝術大師自畫像作品全集,震撼出爐 你最喜歡誰的自畫像? 德加自畫像 愛德華·維亞爾自畫像
  • 觀音紋身欣賞
    在遭逢悲劇、焦慮和危機之時,宗教可以撫慰人類的心理,給予安全感和生命意義,因為這個世界從自然主義的立場而言,充滿了不可預料、反覆無常和意外的悲劇。」中國民眾信仰觀音菩薩原因即在於此。但是,中國民眾接受印度的佛菩薩卻又並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為中國菩薩。隨著佛教中國化的發展,印度的觀音形象逐漸發生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觀音入主中國初期,觀音還是以「偉丈夫」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
  • 圖像的藝術:漢代大象與駱駝畫像研究
    而《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所載南越人的習俗也為「椎結箕踞」,可信圖像上椎結箕踞之乘象人應為滇、越之人。 六牙白象的形象雖然來自佛教,顯示出此時佛教開始對中國藝術產生的影響,但在當時人的觀念中,其與其他的大象一樣,也是被當作西方的神獸來理解的。
  • 從此不敢看觀音,能夠拯救蒼生的美人,看一次心動一次!
    這也是觀音為什麼是國民度最高的原因, 在早期觀音菩薩剛從印度傳入中國時,都是威猛霸氣的男性形象。那個時候的觀音畫像,都是長著小鬍子的。之前我們寫過一篇佛像臉,但是觀音也不同於其他佛像的圓滿富態,畢竟是女相,所以按照中國的傳統審美應該是內斂的「瓜子臉」,但同時又要有佛之氣度。
  • 倫勃朗自畫像廣州展出 藝術大師大作集中亮相
    倫勃朗自畫像南方網訊 (記者/楊智明)廣東省博物館從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引進「從倫勃朗到莫奈——歐洲繪畫500年」展覽。本展覽於1月10日至5月5日在廣東省博物館三樓書畫展廳隆重展出,所有展品均為首次來到中國內地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