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際的荒蕪沙漠,炎熱且乾燥。冷不丁躥出的蠍子,陰影裡躲藏的毒蛇,光憑想像,你也夠受的了。
如果這沙漠又不處於地球,而是科幻世界,那麼請你加倍小心。放輕腳步,仔細觀察空曠的沙面,注意任何泛起的波紋,因為它隨時將會出現。它是一個比蛇蠍恐怖千萬倍的物種,名字叫作——「沙蟲」(Sandworm)。
說到「沙蟲」這個物種誕生,就必須提科幻巨匠弗蘭克·赫伯特所著的小說《沙丘》(Dune)。這部科幻經典入選了每個「一生必讀」的書單,是第一部同時包攬雨果獎和星雲獎等頂級科幻大獎的作品,它在科幻文學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學中的地位。
沙蟲在書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它不僅是沙漠星球厄拉科斯的守護神,還是引來各方爭奪的香料的始作俑者。在小說的描述中,沙蟲被本地人稱作「夏胡魯」(Shai-Hulud),是種令人生畏的巨型怪獸,遊弋於漫無邊際的沙海之中。
/原著和官方畫集幫助具體化了沙蟲的外形/
1978年沙蟲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畫面形象,John Schoenherr的官方畫集中「三瓣嘴、一圈圈的長牙、蚯蚓般的外形」對後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1984年大衛·林奇將《沙丘》搬上了大銀幕,電影版的沙蟲形象在參考這部畫集的基礎上,還在外部口腔內添加了一組完整的嘴,附上滿滿的尖牙。
/義大利怪物設計師Rambaldi為電影版描繪出了原型圖/
在影片中,大衛·林奇讓沙蟲伴隨著電閃雷鳴,從沙地裡噴湧而出,場面氣勢恢宏。電影塑造的氛圍配上原著的精彩描述,使得沙蟲這種龐然巨獸的影響力卻與日俱增。
沙蟲自從誕生以來,經常客串於電視電影當中,往往戲份不多但又非常搶戲,遊戲開發人員深受啟發——「能在合適的場景裡加上這麼一隻怪物,那該多有趣啊。」這直接導致了沙蟲在遊戲中登場的遠超大小熒幕,成為遊戲史上最強龍套!
從科幻經典中的神如何「淪落為」跑龍套的?歡迎大家收看怪物特輯:沙蟲的遊戲編年史。
1992年Cryo做的冒險遊戲《沙丘魔堡》中,沙蟲閃亮登場。
不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仿佛能吞噬一切的龐然大物在遊戲裡並不是什麼Boss級的怪獸,甚至連「小怪」也算不上,只是角色們用來在世界中旅行的載具,實在是大材小用。
/Cryo的沙丘結合了冒險,策略和角色扮演,但名聲被那個RTS遊戲蓋過了/
在即時戰略鼻祖《沙丘魔堡2000》裡,沙蟲回歸了原著中的可怕習性,會隨機在沙地出現吞掉上面的單位或建築,玩家永遠都無法控制這種生物。
/Westwood的沙丘系列是RTS裡程碑之作,卻被本家的命令與徵服系列逐漸超過/
除了冒險和即時戰略類遊戲,史克威爾的《最終幻想5》中也引入了沙蟲,沙蟲的背景從科幻世界跨到了幻想世界。
/最終幻想5中,要安全度過流沙區域,就要踩著沙蟲的屍體過去/
此後沙蟲還先後出現在《最終幻想6》和《最終幻想10》,後者中的沙蟲地位還有所升格,不僅體積變得更大,而且還成了隨機怪,有些人可能在同一區域根本碰不到這個傢伙。
/最終幻想10裡的沙蟲是個隨機怪物,遇到需要一些運氣/
在自己的招牌RPG《夢幻之星4》裡,沙蟲的地位相比《最終幻想》又高了一些,不僅成為了一名隱藏Boss,而且還是最難打的一個。
/夢幻之星4比最終幻想5晚出1年,是否受到同行啟發?/
後來的《暗黑血統》裡也專門在一關裡引入了沙蟲作為Boss級的敵人。聰明的遊戲開發者們將「沙蟲」的概念延伸成「巨型鑽地蟲怪」。
這樣一來就又多了雪蟲、深淵蟲等各類近親,在各種遊戲中頻繁出現,其中不乏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網遊大作,比如《魔獸世界》。
/《魔獸世界》中的巨大沙蟲BOSS奧羅讓60級時期的玩家印象深刻/
從希利蘇斯到安其拉神殿,沙蟲們無處不在,尤其是安其拉神殿中的巨大沙蟲BOSS奧羅更是給遊戲中的團隊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燃燒的遠徵》中的白骨荒野還有一個名為巨大的骨蟲的任務,也有著向《沙丘魔堡》致敬的意味。
任務中召喚出來的巨大沙蟲的名字「哈蘇魯德」(Hai'shulud)也來源於小說中的大沙蟲「Shai-hulud」。
任務的三個獎勵的武器名字—— 「迪穆的晶牙匕(Dib'Muad's Crysknife)」「蟲母的晶牙匕(Revered Mother's Crysknife)」「沙妮的晶牙匕(Shani's Crysknife)」——也都暗合小說中的人物「穆阿迪布(Muad'Dib)」「聖母(Reverend Mother)」「契尼(Chani)」,在小說的設定裡晶牙匕的刀刃則是取自沙蟲的牙。
/《魔獸世界:燃燒的遠徵》中白骨荒野所召喚出來的巨大沙蟲向《沙丘》致敬的意味十分明顯/
在原著裡,沙蟲一般都在200-400米長,20-40米粗左右,但本地有關沙海深處有超過千米的沙蟲傳說一直存在,而小說主人公保羅後來成功駕馭到的巨型沙蟲Shai-Hulud,就達到了約2700米長,200米粗的尺寸,在電影電視媒介裡是首屈一指的巨型怪獸。
雖然數量不多,但在其他電影裡也有類似沙蟲這樣的怪物出現,形態各異。比如《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裡的Sarlacc,經典怪物片《異形魔怪》(Tremors)裡的Graboid。
這些傢伙跟《沙丘》裡的沙蟲比比尺寸會是什麼樣呢?有個沙蟲愛好者就做了這麼張圖:
但很快被《沙丘》的原著粉打臉,給出了正確的版本——「Shai-Hulud」豈是你們這些「小蟲」能比較的東西?
/粉絲們自己動手改正/
到底吃什麼才能長這麼大呢?這就牽扯到了沙蟲的生態問題,這種東西真的用科學可以解釋清楚麼?
在遊戲裡的沙蟲怪們吃喝可沒那麼講究,要多長時間能長這麼大也根本沒有任何說明的必要。巨型怪物,隨隨便便秒殺玩家,這種驚險和視覺刺激才是遊戲開發者關注的。也正因如此,沙蟲才成為了電影、電視、遊戲等「多棲」發展的明星。
但是在《沙丘》系列原著裡,作為沙漠裡的神,沙蟲是小說裡真正的關鍵物種,而因為利益的爭奪導致沙蟲和它們生存的星球趨向毀滅,正契合作者創作的主旨之一——環保。
《沙丘》是首部講環保題材的科幻小說,赫伯特更是第一位普及「生態學」和「系統思想」的科幻作家。在《沙丘》廣受歡迎之後,赫伯特開始在許多大學中舉行講座,向學生們解釋沙丘居民和我們人類在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方面的相似性。
《沙丘》的狂熱愛好者專門對「沙丘」系列小說進行了研究,各自推出了研究著作,一本叫做《沙丘解密》(The Dune Encyclopedia),另一本叫做《沙丘的科學》(The Science of Dune),挖空心思想從原著的文字裡,推理出沙蟲的生態。
經過兩位不懈的努力,還算總結出一套比較系統的沙蟲生態:
生活在沙地星球上的物種,飲食是個大問題。沙蟲基本上靠的是沙粒存活,吃食方式可以參考地球上的鯨類,所以它們才有碩大的頭部,而且基本由嘴組成,全張開的大嘴面積要遠遠超過實際的直徑。
由於不停的吞噬沙粒,過程中會吞掉一些沙中生存的幼蟲當做營養補充。
那導致戰火的香料源自沙蟲的幼蟲。成年的沙蟲近不得水,但成長階段的幼蟲是可以分解水分的,這是幼蟲正常階段的必經之路。
通過接觸水源,幼蟲才能進化到下一階段,此時分泌出的化學物質經過光和空氣的作用,會變成香料。這個香料在原著中可以延年益壽,還能激活人類潛能,所以才會遭受各方掠奪。
到底這部科幻作品寫了什麼?
能讓沙蟲成為最強龍套?
反正
讀過這個故事的人都表示酷斃了。
《沙丘》
電子書價格:¥13.99
宇宙之外還有宇宙,我們只是永恆中一顆微小的沙粒。
行星厄拉科斯——人類夢寐以求、競相搶奪的「香料」的產地,在這裡上演著權術與背叛、恐懼與仇恨、希望與夢想的太空歌劇。人們常常用另一個名字稱呼這顆乾旱的星球——沙丘。
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的少年保羅在這裡抗爭著他的宿命。在命運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卻又如此的強大。
人類每次正視自己的渺小
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進步
點擊【閱讀原文】
懷著謙卑的心態,感受宇宙的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