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銀行保險報》今起推出「鑫日談」欄目,以鮮明的觀點、鮮活的語言以及短小的篇幅,匯聚各方智慧,對經濟金融熱點等進行及時點評,更好服務監管、服務行業、服務百姓。歡迎廣大讀者來稿。來稿請發zbs@cbimc.cn。
□金一鳴
在行動支付流行的今天,很多場合開始排斥甚至拒收現金。而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只能使用現金支付,因此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了「難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辦公廳11月24日印發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督促解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12月15日,央行發布2020年第18號公告,提出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前後兩個文件可謂殊途同歸,直抵民心,為廣大老年人在寒冬中送上了溫暖。
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現金是我國境內最基礎的支付手段,非現金支付是在現金基礎上的發展,二者應該兼容共生、和諧發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現金。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54億,佔總人口的18.1%;65周歲及以上人口約1.76億,佔總人口的12.6%。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人一天天變老,學習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會逐漸變弱,在年輕人看來非常簡單的行動支付,對老年人來說可能就是「數字鴻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充滿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社會,首先應該是包容兼愛的社會,尤其應該體現在對老人、對兒童和對女性的關愛上。滿足老年人對美好便捷生活的需要,尊重他們的現金支付選擇權,正是尊老愛老之道,也是治國理政之道。
今天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只能現金付款的老人,可能就是明天的我們。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