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位讀者的提問:
「K哥,我跟我男朋友談了5年,中間有許多次爭吵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每次總是他向我保證會改,我一心軟就原諒他,又繼續在一起。但是如果跟這個人生活一輩子,我是沒有信心的,徹底分開吧,又捨不得這5年的時光,我該怎麼辦?」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沉沒成本的例子。
什麼是沉沒成本?這是經濟學的概念,就是如果交易失敗,在這之前所有的投入的成本,就會白白損失掉,於是在決策的時候,往往會考慮已經投入的成本,導致決策不理性。
就像前面的案例,妹子明明覺得這個男人不是理想的結婚對象,考慮到已經付出了寶貴的5年青春,就猶豫了。
殊不知,這樣拖下去,其實損失更慘重。如果結婚了呢,有小孩了呢,那個時候你再「忍無可忍」,恐怕也只能委屈自己這一生了,許多婚姻的悲劇就是這麼來的。
人們為什麼會一直跌入沉沒成本的陷阱呢?
原因有三個:
第一,人們不喜歡後悔,不願意接受之前投入的浪費。這是人性,許多職業經理人,會利用這一點來操控老闆,不擇手段讓老闆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決策。一旦決策了,老闆大概率不會推翻這個決策。
第二,自我合理化,僥倖心理。總是想著「其實也不是不好,再試試看吧,也許有改變。」 尤其在中國社會,我們都習慣於:給成功找理由,給失敗找藉口。
第三,不能接受承認錯誤帶來的懲罰。因為有的公司,你一旦承認失敗,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輕的扣績效,重的丟了飯碗。所以就選擇一直拖下去,不及時停止,就會對公司造成巨大損失。
真正聰明的作法,就是及時止損。在投資領域叫做「鱷魚效應」,指的就是,當你的一條腿被鱷魚咬住的時候,往往越掙扎,鱷魚咬的越緊,這個時候你唯一的機會就是犧牲一條腿,保住這條命。
雖然例子極端了一些,但是很形象的說明了及時止損的重要性。但是,人們在面臨重大決策的時候,通常不容易做到這一點。
如何能夠做到及時止損呢?先來看一個故事:
全球最大的CPU生產商--英特爾公司,一開始並不生產CPU的。
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儲器製造商,從1968年起,它的主要業務和利潤都來自於存儲器。
1980年,日本公司的存儲製造異軍突起。1985年,在連續六個季度的收入下降後,英特爾公司總裁格魯夫,非常沮喪的和董事長摩爾討論這個問題,如果再沒有好辦法,格魯夫就要下臺,英特爾也會從此一蹶不振了。
格魯夫突然問摩爾:「摩爾,如果我們下了臺,你認為新進來的這些傢伙會採取什麼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說:「他會完全放棄存儲器的生意,也許做處理器。」
格魯夫目不轉睛地盯著摩爾:「既然這樣,你我為什麼不自己動手?」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英特爾果斷放棄存儲產品,All in到CPU賽道,一舉扭轉了虧損的局面,幫助英特爾成為了一家偉大的公司,而格魯夫也一戰封神,成為一代管理大師。
這個在危急關頭拯救了英特爾的秘密武器,叫做「清零思維」。
格魯夫的「清零思維」的核心就是,「假裝自己一無所有」、 「假裝自己一無所知 」 ,重新審視和思考當下,然後作出最客觀的決策。
回到前文的案例,妹子採用「清零思維」來做決策,假設沒有跟這個男人談過5年戀愛,就只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男人有沒有可能過一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應該選擇立馬結束這段感情,避免再浪費青春。在最好的年華,找到那個更適合自己的人,才是明智之舉。
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老K的知識星球「老K星際不迷航」,文章最後老K留給球友們一道作業:想想,你有哪些猶豫不決的時刻,是沉沒成本在作祟?
其中一位球友回答:我的車開了5年,捨不得換,這是不是沉沒成本。
老K回答他:不是,主要是窮。
作者簡介:Mr.K,知名電商公司技術老K級人物。文出過暢銷書,武做過CTO,若非生活所迫,誰願一身才華。-END-
如果你想跟隨老K一起學習成長、每日精進;向老K無限次提問,突破職場瓶頸;訂閱老K每年200篇獨家成長乾貨,外面看不到;跟老K學習寫作,參與每年4期的寫作訓練班;跟1000位優秀技術同行抱團成長,現在就加入老K的知識星球「老K星際不迷航」。
今天加入的前100名,還有50元的優惠券可以領,原價¥256/年,現在加入只需要¥206/年。
點擊下方「技術領導力」關注 每天早上8:30推送
-END-
點擊「BAT架構」,分別回覆:
中臺、阿里中臺、老K
可領取免費電子書哦!今日限量50份
大家在看:
1.為什麼技術越牛逼的人,越得不到提拔?
2.「低代碼」有多牛?特斯拉敢於怒砸SAP
3.為什麼CTO/總監不寫代碼,還這麼牛逼?
4.怎樣用「中臺」割企業的韭菜?
5.ERP「紅」了20年,「中臺」5年就掛?
6.阿里徹底拆中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