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中國經歷了無數的戰亂與紛爭。其不談近代史時期,那些看中了中國豐富資源的國家的侵略,就說說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也經歷了好幾場戰爭衝突。都將建國初期不久,我國志願軍橫跨鴨綠江所打的抗美援朝這一戰,視為立國之戰,因為當時的新中國還宛如「新生兒」,哪哪都上不了臺面。可結果就是,我們巧妙利用優勢,制定合理的戰術,加上志願軍的不怕死精神,將美軍拉到了談判桌上。至此,全世界都驚訝不已。可有一說一,驚訝歸驚訝,有些國家的不安分始終沒能意識到中國一致對外,竭盡所能保證中國領土主權的決心。所以,此後我們還是打了幾次「自衛戰」,例如珍寶島戰役、對印自衛反擊戰等。
而時過境遷之後,當下中印邊界情況必然是大家最為關注的。除了實時消息外,大家也十分關心,如今中國和1962年時的中國有何不一樣。其實對於這個話題,在雙方爆發衝突初期,印度便一直在強調,如今的印度不一樣了,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了,言下之意就是現在的印度有信心書寫不一樣的戰爭結局,不會再重蹈62年的覆轍了。可是他們似乎忘記了,如今的中國也不是當年的中國了。
1962年的這一戰,雖然中國勝利了,但當時的中國所面臨的困難也不少。當時我們不僅要和印度對戰,還得時刻警醒美蘇關係逐漸惡化可能會帶來的危險。而當時兩軍的對戰環境與我軍而言也是不容樂觀的,打仗雖說主要靠的是裝備,但後勤力量同樣容不得馬虎。遙想當年,士兵的作戰環境很是艱苦,洗不上熱水澡、熱乎飯菜都是奢望,夜宿環境更是搞糟透頂。可這絲毫不影響中國軍人一心抗敵的信心。所以,這麼多年過後,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在高原上壓倒性的後勤能力變化,到底有多強,差距可謂是天翻地覆。
一、工程力量:1962年的中國,可沒有「基建狂魔」的稱號,不誇張地講,當時的中國連在山地修建陣地、快速鋪設一條通行的路都是難題。就算是步兵夜以繼日的換班工作,也是一項大工程,費時也費力,效率也不高。加上又是高原環境,人的心臟功能會受限,負重能力也會大打折扣,所以難度可想而知。再看如今,這都不叫事兒了,一部74式挖掘機的效率可以匹敵兩百來工程兵的效率,一臺82式軍用推土機的工作率,宛如400人同時工作。在科技發展的號召下,GQL110型重型機械化橋、73式輕便鋼橋、84式坦克架橋車等,都能為快速通過危險地帶而助力,就算在狹窄的山路上出現車輛裝備故障,也能應對自如,快速轉移。
二、吃飯能力:因為高原環境的關係,當年的中國軍隊在中印邊界衝突地帶,吃口熱飯很是困難,補給線路很長,路途環境多變,高原病更是無力解決,當真是苦了咱們解放軍了。好在如今不一樣了,有新型的野戰炊事車在手,無論是蒸煮煎炸炒都不在話下。三四個人能在一小時的時間裡,做好百來號人的飯菜。甚至還有升級款炊事車,裝備於裝甲、飛彈等機動部隊手中,1小時解決300人的就餐問題。在野戰環境時,我軍士兵也不用啃食乾癟癟的壓縮餅乾了,因為有袋裝單兵自熱食品,分分鐘解決問題。
三、傷、病員的救護:只要涉及到戰爭和衝突,士兵受傷在所難免,加上地處高原環境,環境惡劣帶來的病痛也是常有的事情。以前也困於後勤補給道路難的問題,很多軍人的傷病都不能及時得到醫治,真是苦了我軍士兵了。而時至今日,我們再也不用擔心這些問題了。野戰急救車、手術車一應俱全。車內的供水、供電、供暖等都能實現。2000-3野戰急救車、2000-20/4野戰手術車等,可以以最快的時間且保證暫時救援不斷的情況,將傷員、病患送往一級救護站。
四、住宿能力:高原環境很是惡劣,在1962年時由於在對峙地區的基建不夠完善,士兵們無法在溫暖的環境中休息。不開玩笑地講,天寒地凍之下很多士兵真怕一覺醒不來。而如今不一樣了,中國軍隊早已換裝了新式帳篷。2002-2單帳篷和棉帳篷、2002-5單帳篷和棉帳篷、2003-10單帳篷等,可以根據實際環境分發到軍人手中。並且我軍還實現了車載化,例如士兵在2002-48式野營淋浴車上舒舒服服地洗熱水澡。就連上廁所,如今也有2012型環保流動洗手間,簡直不要太高大上。
所以,綜上所述,印度確實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了,可如今的中國更早已不是當年的中國。雖然不否認印度較於當年,在道路建設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可有一說一確實和我軍的成長差之甚遠。就連俄羅斯都認為,印軍的彈藥儲備大抵也就夠維持4天,畢竟印度的裝備強是駕馭在「萬國造」之上的。反觀如今的中國,也算是脫離了引進、仿造的基本環節,在很多方面都已經實現了自主研發、自主建造,這是印度軍工現階段無法比較的。而在道路建設上,我軍的優勢更是顯而易見。當然,我國從來不主動挑起事端,發動戰火,但屬於我們的我們也不會有絲毫的忍讓。所以,還是希望中印的邊境衝突問題,早日能夠解決,一起奔向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