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步靜
4月30日,豐巢快遞櫃宣布執行超時收費,普通用戶可免費寄存包裹12小時,超時後每12小時收0.5元,3元封頂。此政策一出引發消費者普遍不滿,事件持續發酵。據梨視頻,截至5月12日,豐巢快遞櫃已被至少97個小區抵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企業要求用戶付費更多是為了利潤,「兩頭吃」的做法並不可取。
盤和林表示,「真的沒有時間取或者忘記去取件的人,也不會因為收費就馬上去取,畢竟數額不大。企業做好提示,比收費更重要。」
豐巢之所以要向用戶收費,原因在於其背負的巨額虧損。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從財務上來看,按照10年折舊,一個快遞櫃每年的成本約8000-10000元,其中,快遞櫃造價折舊約4000-5000元,佔成本的50%;進駐小區費約3000元,佔30-40%;電費及維護相關費用則需要1000元左右。目前社區O2O的模式短期難以變現,僅僅靠收寄件及廣告收入遠不足以覆蓋快遞櫃的運營成本及費用。
針對「豐巢收費」一事,人民日報日前發評論文章,用戶反感的不是平臺漲價,而是平臺逼迫企業用戶進行「二選一」的選擇,而是平臺店大欺客,在普通用戶沒有替代選擇情況下進行漲價收割。由此而言,把前期優勢轉化成持續盈利能力,是以用戶為中心還是以利潤為中心,既考驗著經營者的價值追求和智慧方法,也決定著企業的立身口碑和長遠前景。
令人遺憾的是,這次豐巢收費事件中,有關平臺截至目前似乎沒有聽取用戶意見的打算。商業漲價是市場行為,企業經營也是自主行為,但越是佔據市場優勢地位,越應該維護市場公平秩序,越應該把用戶放在更高位置,否則失去的就不僅僅是用戶信任。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中新網、人民日報)
(封面圖來自:攝圖網)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