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探秘#
說李鴻章預言「中日兩國必成世仇」似乎有點牽強,但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與日本的談判過程中確實說過這樣的話:
1895年4月1日,日方向中方提出了議和條款:「要求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割讓奉天南部地方、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領土給日本;以白銀三萬萬兩交日本作為賠償軍費,分五年交清,按年加每百抽五之利息……」,並限定「在三四日內」作出「肯定的答覆」。
4月5日,鑑於清廷的訓示遲遲不到,四日限期巳至,李鴻章先行擬定並交給日方一份《說帖》,對日方的要求逐項予以答覆論駁。其中,在談到割讓土地時,李鴻章首先指出締約本為杜絕爭端,如果勒令中國割地,「必令日後兩國爭端紛紛而起,兩國子孫永成仇敵,傳之無窮矣,」進而揭露日本要求割取奉天之地,目的在於「為訓練水陸各軍駐足之地,隨時可以直搗京師」,「是欲為我永遠之仇敵也」。《說帖》的結尾,李鴻章寫了對伊藤博文(日方談判全權大臣)的忠告之言:「兩國民生後來數世之造化命運,皆在兩國全權大臣掌握之中」,「中日兩國官民日後或永遠和好,或永為仇敵,則有關於日本之國計民生者甚大,不可不深思而熟慮之也。」李鴻章反覆強調約章要有利於「永固邦交」,有利於兩國人民之「利益福澤」,而不要「遭後人之唾罵」(請注意,李鴻章在《說帖》中3次提到「仇敵」問題)。
《說帖》長達數千言,委婉駁斥日方條款,盡在情理之中。伊藤博文也承認:「筆意精到,仔細周詳,將其所欲言者盡情地說了出來,不失為一篇好文章。」但仍主張:「與其在空洞的道理上和他們喋喋不休,還不如在事實面前使他們就範。」並於4月6日,送出復照,對中方的論駁一筆帶過,不作爭辯,以戰勝者的姿態要求對日方的條款「或全案、或按條,可否之處,請即明復。」
4月17日,中日雙方全權代表李鴻章、李經方和伊藤博文、,終於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籤訂了停戰議和的《馬關條約》。條約僅將賠償軍費三萬萬兩改為二萬萬兩,其它均按日方原要求基本未動。李鴻章的「預言」終於言中。
第一次中日戰爭及《馬關條約》從根本上改變了中日兩國關係的性質,成為19世紀末列強瓜分中國的開端,使日本成了西方列強的遠東憲兵和侵略中國的最主要國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暨第二次中日戰爭以日本戰敗宣告結束。現在,日本右翼猖獗,而李鴻章所說的「必令日後兩國爭端紛紛而起,兩國子孫永成仇敵,傳之無窮矣」至今聽來,仍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