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就是因為各種不同,才造就了我們這個多彩的世界。
撰文/達子、柳條
編輯/柳條
出品/馬孔多跑步研究室
歌德說:「活的東西之所以區別僵死的東西,就是因為它本質包含著矛盾的本原。」
跑者,亦如此。
有人希望自己能夠跑得健康長久,而有人用生命追尋馬拉松成績上的進步;
有人在盛夏尋求速度上的突破,有人則堅定不放過跑量的追求;
有人跟朋友談論腳掌先著地跑法有多好,然而自己卻用著傳統的後腳跟著地法。
種種看似完全不同的觀念,或許都是出自一個人的想法。既希望健康,又放不下PB;既渴望速度,又怕失去跑量。
這,就是跑者真實的寫照。在跑圈中,總會有那麼一些爭論不休的話題,讓我們矛盾,讓我們糾結,讓我們不知所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話題。
快 or 慢
跑步到底該快還是該慢,是跑友最愛爭論的話題。
當看到有人為了全馬破3,衝過終點後癱倒在地,有人說:「看這哥們真無語,為了成績,命都不要了,何苦。」
當人們普及慢跑的好處時,有人講:「再宣傳幾年慢跑,馬拉松就沒人參賽了。既然慢跑為什麼還到處報名參加馬拉松。」
其實,快慢本身是跟隨自己的內心而來的,「慢跑,才是跑步的精髓」還是「人沒有理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都沒有錯。
有些人跑步就是為了減肥,不願意參加比賽,那就完全沒有必要快跑;但有些人跑步就是為了超越自我,甚至去追求獎金和名次,那就必須追求速度上的突破。
你覺得跑進國家一級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對於別人來說每進一步都是成長和進化。
你覺得慢跑無趣,但是它對於一些跑者來說是最健康的運動,跑步是為了健康,不是為了比賽。
快與慢是相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慢跑,不一定都健康;快跑,也不一定都不健康。就如同吃飯一樣,有人無肉不歡,有人就喜歡吃素,都活得挺好。
快慢取決於你的內心,我希望你因為跑步而變得健康快樂,有一顆一直跑下去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晨跑 or 夜跑
常有一些跑友留言來問:一天什麼時候跑步好,晨跑、夜跑哪個更好?
實際上,這兩者沒什麼本質區別,對於專業選手來說,早晨和下午是都要訓練的。
對於業餘跑者來說,選擇什麼時間跑步,主要還是看你什麼時候有時間,身體的適應能力,以及天氣等環境因素是否允許。
晨跑對跑者的生活作息要求比較高,必須早睡早起,不能熬夜;如果睡眠不好,第二天早晨會非常疲勞,跑不動不說,還可能發生意外。
其次,晨跑對心血管的壓力會大一些,所以有一些慢性病的人晨跑不宜強度過大。
如果你早上起不來,晨跑後一上午都昏昏欲睡,那就可以選擇夜跑。
夜跑時間更容易掌握,身體機能也處於比較優良的狀態,但要注意安全問題,不要到偏僻的路線跑步,馬路邊夜跑注意車輛來往。
到了冬天,有人覺得早晚太冷,而剛好中午有時間,選擇午跑也是不錯的。
所以,對於跑者來說,不要糾結晨跑和夜跑哪個更好,重要的是你要去跑,而不是把時間浪費了在糾結上。跑了就很贊!
拓展閱讀:《晨跑時猝死為何頻發?早上跑步一定要注意這幾點》
前腳掌 or 後腳跟
業餘跑者,總會因為跑步姿勢是否標準而苦惱。其中,跑步到底是該前腳掌先著地還是後腳跟先著地,一直以來爭論不休。
有些人認為,腳跟先著地傷膝蓋,有些人覺得腳掌先著地傷膝蓋。而實際上,膝蓋傷的主要原因不是著地方式的差別,而是腿部力量薄弱和力量利用的不科學造成的。
根據落地方法,跑步可分為前足跑、後足跑和中足跑3種,各有利弊。
前足跑,有利於後期蹬地發力,速度較快,但對跑者的足踝、跟腱、小腿力量要求較高。
後足跑,對小腿壓力小,但對膝關節負荷較大,不利於後期蹬地發力。
中足跑,也就是全腳掌著地,相比後足跑減少了對膝關節的衝擊,同時足踝、跟腱等承擔的壓力也有所增加。
落地方式受速度、距離以及跑者本身肌肉力量的影響,不管採取何種方式,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落足時步子過重、步伐過大,要保證腳在身體重心下方著地,減少地面的反作用力。
還是那句話,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要記住,漂亮的跑姿建立在強大的身體素質之上,任何跑者都不例外。
只有腿部和腰腹力量夠強,身體足夠協調,才能練出優秀的跑姿。力量不足,強行模仿高手的跑姿,不僅難以學到位,而且很容易受傷。
天天跑 or 隔天跑
有些人愛跑步就天天跑,一天不跑就難受,風雨無阻;有些人不為成績和距離,隔天跑一次,認為這樣才更加健康。
其實天天跑、隔天跑,一周要跑幾次、跑多少公裡,主要取決於跑者的業餘時間、身體素質、體能恢復能力,適用於不同的人群。
每天都跑步鍛鍊的人,得需要一定條件,比如身體比較健康,跑步基礎不錯,體能恢復較快。
即便是身體素質再好,每天跑步也要注意控制時間和強度,不能盲目追求跑量和速度。跑步之餘也會有力量訓練,每周最好留有一天的休息時間。因為真正的高手,更懂得休息和恢復的重要性。
隔天跑適用人群,比如初跑者、有輕微傷病的跑者、減脂人群、跑步經驗不豐富的老年人等。
跑友們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跑步方式,該休息的時候不硬撐,該努力的時候不懈怠,才能跑得更加健康,跑得更快更遠。
跑步損傷膝蓋 or 跑步強化膝蓋
有數據統計過,每年基本上有30%~60%的人在跑步時受傷,其中30%~50%與膝蓋相關。
其實,幾乎沒有任何一項運動不傷膝蓋,但唯獨跑步傷膝蓋被廣大人群誇大,原因就是跑步的門檻低。
很多人覺得跑步太簡單,一上來就瞎跑,常常忽略了基礎訓練,就越會受到傷害。沒有基礎的跑步就如同不會帶球的球員一樣,無法將運動繼續下去。
其實,讓你受傷的不是跑步,而是錯誤的跑步方法。跑步傷不傷膝蓋取決於腿部力量是否能夠支撐跑步的強度。所謂沒有一種運動不健身,也沒有一種運動不傷身,關鍵要看如何打基礎了。
跑步的基礎包括:跑姿、跑步技術、腿部力量、核心力量、對跑步心態等等。
跑友要做的應該是如何去打好身體素質基礎、做好熱身、拉伸、力量等,防止受傷,而不是談跑步色變。
拓展閱讀:《跑步不傷膝蓋,不負責任的跑步才傷膝蓋》
佛系跑者 VS PB跑者
在業餘跑者中,一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不斷追尋超越自我的PB型跑者,另一種是慢跑為王的佛系跑步達人。
這兩種想法本身都沒有什麼問題,但有些時候卻因為相互的排擠而產生不和諧。
某些PB型跑者說:跑圈最大的謊言就是健康跑、佛系跑,因為只有跑得慢的人才健康跑;七八分配速也叫跑步?
某些佛系慢跑選手講:跑那麼快有什麼用,再怎麼跑你也跑不過專業的。
首先,我們來說說PB型跑者的見解:跑得太慢不叫跑步?
按照馬拉松訓練分類來說,跑步分為有氧、間歇、乳酸門檻、節奏、長距離慢跑等訓練方法。其中,有氧慢跑是跑步的基礎,如果你貶低慢跑,只能說你對跑步的理解不夠深。
然後,我們再來說說佛系跑者的見解:跑得快沒用,再怎麼跑也跑不過專業的?
其實,跑得快也是有用的,可以得到獎盃、獎金、名次、榮譽,甚至得到一些運動品牌的青睞。雖然他們覺得不知道是否能成功,去奮鬥一下總是能令人興奮的。
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是一個有舍、有得的過程。你為了健康,選擇的佛系慢跑,就要捨棄成績和速度;你為了成績和榮譽,選擇了去PB,那麼就要為此付出更多的辛苦,甚至受傷的代價。
不論你是追求健康的跑者,還是追尋PB的跑步狂人,都要記住一點:跑個步而已,不要太有優越感!大家各有各的跑步目的,尊重他人是選擇,學會包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以上,就是我們跑圈常見的跑友之間的矛盾,或者說兩種思維的衝突。
巴金先生說:「我的生活裡充滿了種種矛盾,我的作品裡也是,愛與憎的衝突,思想和行為的衝突,理智和感情的衝突……,這些織成了一個網,掩蓋了我的全部生活,全部作品。」
我們常說,跑步就是生活,馬拉松就是人生。或許曾經追尋PB的你現在變成了佛系跑者,亦或許曾經只是為了減肥的你,現在成了跑步大神。
或許就是因為各種不同,才造就了我們這個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