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業往事:君子、小人、大師,那個被團滅的民國湖南茶業人

2020-12-21 chinadarktea

修業往事:君子、小人、大師,那個被團滅的民國湖南茶業人

洪漠如

小人之為物,有時候不僅僅是個人道德品質的畸形,那是一種歷史的需要。中國歷史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顯露出了一種滄桑斑駁感。他們能詭巧地遮掩隱秘,又能適當地把隱秘裝飾一下昭示天下;他們能快速適應巨大的社會變動,又能一本正經地在變動中翻臉不認人;他們能在心底蔑視一切崇高,又能揣度時代最想聽到的聲音。他們站在偉大的對立面,需要時間給予我們一定的距離,才能看清楚他們的本來面貌。

資江邊上,山美水美

去過無數次安化,還是第一次到益陽。去一個地方,總得給自己找個理由。儘管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去益陽的理由非常充分了,可還是因為各種原因沒能成行。這一次,是必須得去了,因為那些神交已久的朋友,手上掌握著一些重要的歷史資料。恰好,我梳理到這一段的時候,踩在了歷史的空白點上。那是一個被遺忘的時代,很多名字我們都已經不記得了。但他們確實很優秀,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能合理的解釋安化在那個時代的繁榮,才能看清楚湖南茶產業在那個時候的重要位置。掌握這些資料的是一個前輩,僅僅憑著自己的熱愛,在廢紙堆裡擰出了很多重要的內容。在湖南這個很小的安化黑茶愛好圈子裡,很多時候會看到我們兩個在某些觀點上出現分歧,於是起鬨的人就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站隊了。在此之前,我們素未謀面,在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之後,往往會用心的去澄清。這位前輩和我伯父年齡相仿,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有種從內向外溢出的人格魅力。在益陽,見面那天我很忐忑,準時到了約好的見面地點,他從巷子裡出來,大老遠我們就認出了對方。揮手示意,然後親切的握手。

和前輩在他的茶室門口合影

我們見面聊的第一個話題就是讓爭論在群裡活躍一下氣氛,前輩古道熱腸,時常討論的出發點其實也是希望我能夠在這條路上走得更穩健更長遠。和他成為微友其實已經有兩年多了,但真正討論問題還是在近一年。他在益陽組織了一個愛喝茶的文化圈,時不時會在益陽日報發表幾篇考據安化黑茶歷史相關的文章。安化不缺歷史,但是十分缺乏對歷史的認知,需要時奉行拿來主義,有時候張冠李戴、捕風捉影、甚至於虛構杜撰。當產業快速膨脹,更多的人爭先恐後的湧入追逐財富的通道時,能沉下心來去做點研究是難能可貴的。

前輩茶室一景

朱先明教授遺留下來的資料

前輩家裡有很多書籍和資料,其中有不少是朱先明教授的。朱教授那裡的一些民國資料全部被揭去了封面,前輩懷疑是朱教授「文革」時期為了保護這些東西不得已而為之。很多年以後,這些遺失封面如同裸露的歷史傷疤,幸運的是,裡面的內容還在,差點斷層的歷史信息在這裡又接續上了。談及那個時代的中國茶,吳覺農、胡浩川、莊晚芳、陳椽、張天福、馮紹裘··· ···這些早已榮登中國茶產業泰鬥席位的老先生大家並不陌生。但是在這裡,由湖南人組成的另一組名單原本和他們是站在一塊兒的。彭國鈞、彭先澤、王雲飛、彭中勁··· ···

修業農校的同學錄

彭國鈞先生歷史並不陌生,他是一位很有實力和眼界的鄉紳,安化人,投資興辦了修業農校。湖南農業在民國時期形成的優秀人才群體就得益於他。在前輩家裡,談起修業農校,前輩拿出了一個民國三十年湖南修業農校的同學錄。在這個不大的冊子上,一長串的名字排列其間。後來這些人都成為了湖南農業的中流砥柱,湖南茶產業的核心人才也幾乎都來源於這裡。在同學錄中,從籍貫上看,至少有一半益陽人,有三分之一的安化人。其中茶科第一班共計17人,湘鄉1人,益陽2人,新化1人,安化獨佔13人。平均年齡在二十多歲,年齡最大的32歲。那位32歲的學員成就很高,彭國鈞先生曾親自給他題詞「茶葉先導」。著《茶作學》一書,成為茶學早期的重要教科書,他叫王雲飛。

王雲飛先生遺著《茶作學》

他在書裡序言中,感謝了一些我們熟悉的人名,為他那本書的問世也做了重要的貢獻,裡面有胡浩川、彭先澤、黃本鴻。王雲飛先生的《茶作學》有一種世界格局,其第六節中對於世界茶業大事年表的羅列,駕輕就熟的穿越古今中外,將茶的事情條分縷析。這需要淵博的學識,更需要十分豐富的素材。能成就這一切的,除了王雲飛先生自己的能力,可能也得益於他身處在那個大師雲集的環境中。而另一位彭中勁先生,在歷史中留下的資料也相對較少。不過在1947年4月,「安化茶葉公司」以公司合營的方式成立,在小淹設立了「安化制茶廠」。當時,由彭石年先生任董事長,彭先澤任總經理,而彭中勁擔任的是廠長一職。廠長主要就是分管生產,彭中勁先生也是一位很傑出的制茶大師。

彭國鈞籤發的任命書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彭先澤先生被正式聘為修業農校茶科主任。修業農校是一所私立農校,高級專科學制是三年。民國時期,從這裡走出了很多人,為湖南茶產業,甚至是中國茶產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往往天才雲集的時代,也並不乏小人的身影,這個規律自古以來皆然。同樣是一個安化人,修業農校的畢業生,在彭氏父子主導的湖南茶業體系中工作過。但是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參加過「復興社」等青年政治組織。解放後,接受調查。對於一個小人物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壓力,起初他也許僅僅是為了轉移注意力,在交代材料中,提到的那些人比他的目標要大。彭先澤、王雲飛、彭中勁··· ···這些名字再一次出現在了歷史檔案中。

與益陽茶業界前輩交流修業往事

那個年代,那位小人物一定是活得誠惶誠恐,幾乎每一次運動調查組都會讓他再寫一份交代材料。後面的交代材料中,那些名字後面都漸漸的打上了括號,裡面寫著兩個字「已決」。從50年代的清查到公私合營,再到「三反五反運動」、「文化大革命」,二十餘年的時間,很多小人物不過是為了自己能活著。從那幾冊卷宗裡看,他活得小心翼翼。用道聽途說的「革命」詞彙在不斷掩蓋自己內心的慌張。曾經身邊最優秀的老師、同窗、領導、同事都或多或少的因為自己的「坦白」陸續離開了人世。檔案中沒有說他是什麼時候過世的,他消失在了群眾之中。改革開放以後,這些冤假錯案都相繼得到了平反,假如那時候他還活著,內心裡在想些什麼呢?

小人物,小人物,小人之為物,有時候不僅僅是個人道德品質的畸形,那是一種歷史的需要。中國歷史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顯露出了一種滄桑斑駁感。他們能詭巧地遮掩隱秘,又能適當地把隱秘裝飾一下昭示天下;他們能快速適應巨大的社會變動,又能一本正經地在變動中翻臉不認人;他們能在心底蔑視一切崇高,又能揣度時代最想聽到的聲音。他們站在偉大的對立面,需要時間給予我們一定的距離,才能看清楚他們的本來面貌。合上卷宗,在前輩的寓所,他遞來一杯茶說:「喝茶吧!」他早就仔細的看過每一頁檔案,對那段歷史有自己的判斷,但是一直藏在自己的心底。也許在等待一個時機,也許還沒想好用什麼樣的方式讓公眾獲知。(文|洪漠如,資料圖片|拍攝於益陽黑茶愛好者汪勇先生家中)

相關焦點

  • 君子與小人
    粗俗是文雅的反義詞,卑鄙是高尚的反義詞,小人是君子的反義詞 。與君子一詞相對應,小人一詞也古有兩義,一是指地位低下的人,二是指人格卑劣的人 。「元聖」周公說:「啊,君子做官不應該貪圖安逸,(你)首先應該知道農業勞動的艱難,只有這樣,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裡,也能理解農人的苦處 。」 周公這裡所說的君子,指有地位者;所說的小人,指一般無知無畏的民眾 。大禹在一次戰前動員時,譴責對手三苗說:「三苗躍躍欲試,打算叛亂,昏暗迷惑,不恭敬,傲慢無禮狂妄自大,違反正道,敗壞德行遺棄賢能君子 ,重用奸佞小人 。」
  •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親君子、遠小人!
    我們對小人都痛深惡絕,恨不得離他們越遠越好。但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其實誰也免不得與小人周旋。那麼,如何區分君子和小人?如何對待小人呢?孔子告訴我們八條標準。第一,看胸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楊炎的死在於他得罪了小人。君子遠小人,楊炎奉行了這個行為準則。但以為不與小人來往,就能獨善其身,就大錯特錯,這樣會得罪小人,被小人惦記上。常言道:「寧得罪十君子,莫得罪一小人。」小人難養就在於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小人往往心胸狹隘,不給小人好臉色很可能就會遭到小人的怨恨,給你背後一刀。
  • 寧與君子結怨,莫與小人結仇。七非先生如是說
    七非先生:聽過一句古訓「寧與君子結怨,莫與小人結仇」的話嗎?這是吃虧在自己開始不識人只論理。還是要想辦法和緩關係。一般能這麼去簡單報復的,其實也能夠被簡單拉攏,好好搞好關係吧。2、識理還得識人3、寧與君子結怨,莫與小人結仇。
  • 親君子,遠小人
    君子和小人不是一類人,從不走同一條路。親君子,遠小人,是自古至今對人的忠告,是一條經典的古訓。很多人都願意跟君子相處,不願意跟小人接觸,說明人的願望是向好向善。但人都長得差不多,並且會掩飾,很難透過外表看到內心,一眼看出誰是君子誰是小人,所謂知人知面難知心是也。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善良者,正直者總以為別人也與自己一樣,這種認識無疑是天真而幼稚的。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
  • 君子劍,小人劍
    靜かなること山嶽の如く疾きこと風雨の如く勝ちて喜ばず負けて怒らず、我より強き者には吾従いて之に師事し、我より弱き者は我受けて教育す、これを之、君子剣という。一人は即ち高歩して進み大呼して走り、勝つや欣然たり、負くるや我憮然たり、肩と足とを併せて之を亂撃妄刺す。これを之、小人剣という。如今有兩種不同的劍道練習者。
  • 佛教故事 ‖ 佛滅後的「大師」
    佛滅後的「大師」佛陀八十歲那年,在竹林村最後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患了嚴重的腹瀉。那時,因為當地饑荒,只有尊者阿難隨侍在側。眼看著佛陀病了,又沒有其它人在,尊者阿難既擔憂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對比丘們有任何的遺命,應當不會入滅,就寬心了不少。待佛陀病好轉,可以出房走動時,尊者阿難才放了心,並將他的想法告訴了佛陀。
  • 為什麼君子鬥不過小人!(經典)
    編輯 | 亦舟 · 來源 | 網絡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
  • 君子小人本一家
    禮樂制度,無疑是從蒙昧走向文明的奠基之作,是從0到1的原始創新,它對三千年前的古人的心靈震撼無疑是顛覆性的。另外,君子有保護救濟小人的義務,相應地,小人有尊敬服從君子的義務;君子必須嚴格遵守禮儀的各項標準,相應地,小人可以依據禮儀的精神,結合自身條件,簡化禮儀的程序和內容。一句話,君子和小人,都必須遵守禮儀的精神,只是,君子對自己必須高標準嚴要求,而小人卻可以降低標準,因人制宜。久而久之,君子就成了高尚的象徵,而小人就成了卑下的象徵。
  • 禪意;親君子,遠小人
    君子有厚愛,有仁義。君子有風範,有風骨。君子有大家之氣。      小人自有小人的嘴臉。貪婪、沒有胸襟、嫉妒心強     禪宗有語是這樣說的:不必與小人結冤讎,小人自有其冤家對頭;不必向君子諂媚,君子不會礙於個人情分而給你什麼恩惠。佛家對於小人和君子的態度,始終是一視同仁的。對於小人不抱怨、不討好,對於君子不諂媚、不嫉恨,因為佛無論對君子和小人都無所求。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就是孔子理想中的人的樣子;教化萬民成為君子就是孔子為之一生傾注心血的事業。可是從來做小人遠比做君子來得容易得多。所以,普天之下,不論我們如何賣力的呼籲「君子之行」,但大多還是明裡暗裡奔著「小人」去的。嗚呼!明代有個高僧,叫做憨山大師。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根本區別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小人,對待小人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敬而遠之,儘量少和小人打交道,少得罪小人,那麼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呢?末學為大家總結了君子和小人的十條區別,大家可以對照參考一下。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中庸》中講「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就知道,要「適可而止」
    這時候就能分出小人和君子了。當形勢大好的時候小人就會「用壯」。九三爻辭「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小人那個時候就會把自己當作一隻公羊。公羊是很狠的,它就是要往上衝。很兇的去衝撞籬笆,連角也會卡在籬笆裡面。
  • 10句話,看清身邊的君子與小人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小編精選10句話,幫助大家梳理區分。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現問題總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撇清自己,從不會去反思檢討自己,從自身找原因。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佛有三不能,不能滅定業,怎麼地藏菩薩卻宣說了滅定業真言?
    不能滅定業,不能度無緣,不能盡眾生界。這三點雖是大德口說出,但在佛經中卻也都能找到依據。不能滅定業。這個太多證據了。佛陀自己有頭痛、背痛、足下出血之厄。佛陀也不能挽救釋迦族脫離刀兵滅族之劫。佛陀也不能讓信徒夭折的孩子起死回生 。可知佛陀不能滅定業是真的。不能度無緣。阿含經中多次出現如何度化弟子的討論。
  • 識人術: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這三點就行了
    古人曾經三條分辨君子和小人的識人口訣,這樣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責己,小人苛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就是老祖宗的識人術: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這三點就行了。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是孔聖先師留給世人的忠告,教會我們認識君子,看穿小人。南懷瑾大師也說過:「君子之心,天清日白,不可使人不知。」這一點與孔子不謀而合。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我們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還記得唐代李白的詩句:朝見裴叔則,朗如行玉山。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身騎白黿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為什麼能【滅定業】?
    也許大家都聽過佛之三不能,其中之一就是定業不能滅。傳燈錄四(元圭傳)對此之詮釋是:『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
  •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談此真言的力量,兼說如何受持此咒?
    以下注音可作參考:ōng,bō là mò lín tuó níng,suō pó hē歷代大德當中,明末的藕益大師對於此咒特別重視。大師有〈補總持滅定業真言疏〉一篇。大師自言己身和眾生,「迷本淨心,已造定業」,所以同受苦報。如眾生恭念滅業真言,「定能拔三障苦,施三德樂」。(收錄在 《 中國佛寺史志彙刊 》〈九華山志〉)除了堅定和專心持誦此咒,要能滅定業,拔三障,應有正知正見。所以大師特別強調眾生要「明識是非,了達邪正……深信因果,解第一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