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中學生讀的英語詩歌:偶遇(英詩及中譯)

2020-12-21 斯蒂文英語學習及其它

Encounter

by Czeslaw Milosz

We were riding through frozen fields in a wagon at dawn.

A red wing rose in the darkness.

And suddenly a hare ran across the road.

One of us pointed to it with his hand.

That was long ago.Today neither of them is alive,

Not the hare, nor the man who made the gesture.

O my love, where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going

The flash of a hand, streak of movement, rustle of pebbles.

I ask not out of sorrow, but in wonder.

偶遇

米沃什

黎明,我們乘坐一輛馬車駛在冰凍的原野上。

一扇紅色的翅膀在黑暗中升起。

突然,一隻野兔跑過路面。

一個同伴以手相指。

那是很久以前了。現在都不在了,

無論野兔,還是作出手勢的人。

哦,親愛的,它們在哪裡,它們去了哪裡?

手的光閃,動作那一瞬,礫石沙沙。

我不是出於悲傷而問,我確實想知道。

(本人,亦即史蒂芬老師譯。英語詩歌中所有詞彙都不超過高中level。從Today neither of them is alive句起,詩歌的時態從過去時變為現在時,在時空上一下子拉開了距離,從而加大了詩歌的深度與廣度。米沃什,諾獎詩人,也是我極其喜愛的詩人之一)

相關焦點

  • 適合中學生讀的英語詩歌:山谷之燭(英詩及中譯)
    很有能量的一首詩。史蒂文斯大名鼎鼎,代表作有《觀看一隻烏鶇的十三種方式》等,他的詩為許多詩人提供了「元」元素)
  • 適合中學生讀的英語詩歌:墜落的星星/裡爾克(英詩及中譯)
  •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們知道如何讀詩,他們已經錯了|一詩一會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起,史蒂芬妮·伯特開始講授如何欣賞詩歌、思考人們喜歡詩歌的原因,至今已在各大雜誌發表上百篇探討詩歌的文章,被《紐約時報》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詩歌評論家之一」。然而,她卻奉勸讀者「別去讀詩」,並在《別去讀詩》一書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她觀察到,如今很多教師和書本都會指導學生如何讀詩,但也使得詩歌被輕易歸為某種單一的事物。
  • 白開元:英譯泰戈爾詩歌的藝術特色
    出版社在每個譯本中附上英語原作,並希望我為每首詩寫簡析。我從泰戈爾英文作品選第一卷的附錄中尋找原作。附錄中有每首詩的孟加拉語原作題名和所屬集名,用英文字母標出。原作若是歌詞,附錄中就用英文字母拼出其首行。我手頭的孟加拉語泰戈爾全集和歌曲大全也有索引,所以很快就找到與英譯詩原作對應的孟加拉語詩集。
  • 《華夏集》:中國古典詩歌在英語世界的「涅槃重生」
    《華夏集》之所以造成如此轟動,主要原因在於它不僅蘊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學特點,而且還融入了龐德個人的現代主義詩學創作理念。具體而言,龐德在詩集中對中國古詩採取了「邊譯邊創」的譯介模式,他的譯詩主要是在理解原詩的基礎上進行的詩歌再創作。據此可以說,《華夏集》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詩歌譯著,它在更大程度上可被視為中國古典詩歌在英語世界的「涅槃重生」。
  • 李煒:真正不朽的,並不是詩歌和詩人,而是讀詩的人
    李煒《永恆之間》採用 " 倒敘 " 的形式,由20世紀出發,一路回溯,十個篇章如同十個站點,讓人先後駐足於1930年代西班牙語詩歌、20世紀初法國詩歌、19世紀末美國詩歌、普希金時期俄語詩歌、歌德時期德語詩歌、莎士比亞時期英語詩歌、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語詩歌、西方迻譯中世紀波斯語和阿拉伯語詩歌、古羅馬和希臘化時代詩歌,直至古希臘時期詩歌。
  • 高中古代詩歌閱讀三步讀詩法,典例結合分析,輕鬆讀懂詩歌
    古代詩歌是我們的文化瑰寶,也是語文教學考察的重點之一,如何讀懂詩歌,耐著性子,3000多字的方法、案例、解讀帶你讀詩。二、掌握快速讀詩「三步法」(一)「讀」標題蘊含的信息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
  • 新詩賞讀 |李金髮與象徵主義詩歌
    賞讀:《棄婦》是《微雨》集的第一首詩,也是象徵主義詩人李金髮的代表詩作。李金髮深受法國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鼻祖波德萊爾及象徵派代表人物魏爾倫、馬拉美的影響,在《棄婦》中使用暗示、聯想、隱喻的方式,創造出一連串新奇的意象,以一片「象徵的森林」傳達出晦澀朦朧、頹廢憂鬱的思想和情調。
  • 漢詩英譯 | 郵 局
    ▲ 關注 中國詩歌網 ,讓詩歌點亮生活!
  • 經典薦讀|華茲華斯詩歌《孤獨的割麥女》
    其詩歌理論動搖了英國古典主義詩學的統治,有力地推動了英國詩歌的革新和浪漫主義運動的發展。他是文藝復興運動以來最重要的英語詩人之一,其詩句「樸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為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的格言。華茲華斯代表作品 《抒情歌謠集》,《丁登寺旁》,《序曲》《她住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水仙花》。
  • 餘秀華:我是看不起汪國真的,因為他寫的詩只局限在中學生水平
    ——《熱愛生命》這首詩的傾訴對象不僅是生命,更是汪國真對詩歌創作的堅持。1986年,他寫下這首詩,同時將自己的作品撒網一般投向全國各地的各大詩歌期刊社,可換來的卻是90%以上的退稿率。人都是群居性動物,別人的認可能轉換為動力,而別人的質疑與否定則可以摧毀一個人的意志。這時期的汪國真非常自卑,無人欣賞的境地使他倍感挫敗,難道自己真不是詩人的材料嗎?
  • 三十年前的文化時尚:讀汪國真的詩,練龐中華的字,學許國璋的英語
    據說,三四十年前,文藝青年們有三大時髦:讀汪國真的詩,練龐中華的字,讀許國璋的英語。他們各自的風靡一時,折射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變遷的路徑與特徵,今天依然啟人深思。在你的「當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文化時尚」?歡迎文末寫留言與我們分享。
  • 草堂讀詩|朗誦:抗疫詩歌《平凡的》《此刻,人間不需要話語》《安靜...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今年的春節,因為一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而變得特別。面對疫情,詩人們也沒有缺席,中國詩壇掀起了一股「抗疫詩潮」,詩人們以自己的方式,用文字記錄當下、安慰人心、謳歌英雄、鼓舞士氣。今天的「草堂讀詩」,我們就分享幾位詩人的「抗疫詩歌」。
  • 詩歌是最美的啟蒙語言
    詩歌是超越語言的。就在最近,BBC的最新紀錄片將杜甫呈現在英語文化中,這位東方詩聖,走進了西方的視野,鑰匙是他的詩歌。詩言志,詩歌表達內心的情感,而許多情感是人類共通的。詩是美的,詩歌是最佳文字的最佳組合,喜歡讀詩的人也能光彩照人,腹有詩書氣自華。
  • 讀詩的女子
    寫詩的女子美,讀詩的女子更美。讀詩的女子,是世間一朵美麗的奇葩。而讀詩的女子,則讓這枚月亮升華成了一顆珠玉一般的靈魂。  俗話說:三分文字,七分讀。一個美好的誦者,往往締造出文字的第二顆靈魂。讀詩的女子,用詩歌的雪花純淨了自己的世界,她的心為詩歌的情感起伏著,跌宕著,湧溢著。
  • 漢詩英譯 | 鈴 蘭《憾 事》
    美籍華人,出生於臺灣,現任《廿一世紀中國詩歌》主編兼翻譯。曾獲臺灣大學外文學士,加州大學以及普渡大學雙科學碩士。曾任世界銀行交通專家,美國交通部工程師。現定居於美國西雅圖,全心投入文學。Ms.對中國文字和詩歌有濃厚興趣。他的著作包括四本個人詩集。MichaelSoper was born 1946 in Washington DC.
  • 杜甫的詩不可以英譯,勉強翻譯也會得不償失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宇文所安耗費八年時間,埋首翻譯中國唐朝大詩人杜甫存世的一千餘首詩歌,出版《杜甫詩集》(The Poetry of Du Fu),據說6卷3000多頁的書,重量達4公斤。這無疑是一項巨構,但成就總不免使人質疑,原因是中國詩歌,尤其是杜甫的,根本很難,甚至無法有效作其他語言的翻譯。
  • 童詩中國丨螢火蟲提著燈籠+鴿子花集——給孩子「為你讀詩07」
    詩人是上天派來的赤子童詩則是赤子心靈深處最真誠的呼喊本期讀詩的小朗讀者非常小一個6歲,一個8歲如此小的年紀即有了這麼強的表現力詩歌以鴿子花來作喻,讚頌天真、純潔、活潑的孩子。一個八歲的小朋友選擇這樣一首詩來朗讀,不由得讓臥榻先生暗想,難道是潛在的母性力量被激發了嗎?劉思宇同學朗讀起來極富激情,表現了她所理解的母愛、童真與親子認知。作者簡介駱曉戈,《湖南文學》雜誌編輯,《小溪流》雜誌社主編,文學創作一級。
  • 詩歌與奔跑相約?《還有詩和遠方》&《奔跑吧》「為愛讀詩」!
    這句詩出自《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塞外風光的一首名作。大漠長河的塞外風光千百年來也隨著這廣為流傳的詩篇為人們所嚮往。寧夏中衛,前有黃河之險,後接賀蘭之固,自古就是西北地區兵家必爭之地,境內有著秦、漢、明三代長城,正是一處名符其實的「塞上」。
  • 《姜二嫚的詩》:讀一首00後的詩歌,撫平90後的生活皺紋
    這首詩歌反覆閱讀,都不會覺得膩,它純真得猶如童話。也只有孩子,能寫出這樣純真的詩句。最近讀了一本深圳小詩人的詩集,再一次被這樣的純真洗刷。這個小詩人叫姜二嫚,2007年出生。詩人餘秀華說:「二嫚寫得天真爛漫,她的手指向哪裡,詩就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