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陝北的年,總留在我的記憶裡

2021-02-08 用三隻眼看世界

從陝北退休回到北京,又已經過了十二個春節,不免覺得那總是一種淡淡的年味,總讓我想起陝北的那濃濃的年的氣氛。

在陝北,一到臘月二十三,就意味著要準備過年啦,也就從這天起,開始熱鬧起來。

最忙碌的是村裡的大姑娘,小媳婦把平時捨不得吃的麥子篩淨,洗乾淨,就開始磨麵。這時候的磨坊也就是最熱鬧的地方,拉家常的,說家長裡短,道婆婆壞話,議論哪家女子收多少彩禮,傳說誰家的男人打自家婆姨,好像看誰知道的事情多,誰就是最光榮……

臘月二十四,掃窯!勤快的人把一年的灰塵,黴氣都要清掃乾淨,農村最講究的數這些個。

貼灶神爺像,保糧食滿倉,這種工序要在夜深人靜才能拜,據說;不能驚動財神爺。

年三十的晚上,全村的男女老幼都陸陸續續地來到村委會聽說書。其實,村隊部就是一孔大窯洞,比村民住家大許多,一盞煤油燈,燈捻子發著暗黃色的光,讓聽說書的人更增加一種神秘感。說書的是我村一位雙目失明的老漢,雖然不識字,但說起各朝代的故事,那可是滔滔不絕,平時他和兄弟住一起,天氣好了,就串村走巷地說書,討點生活費。

煤油燈下,擠滿了男女老少,當時還沒條件拉電燈。一張炕上擺個小桌子,昏暗的煤油燈下,旁邊坐著說書人,他腳上綁著小鑼,手裡拿著破二胡,用這麼簡單的傢伙,就能讓全村人聽得如醉如痴。因為那時我剛到陝北,鄉親們說話有些口音,還聽不太懂,說書人說的啥?不太清楚。但聽著連說帶唱的曲子,看著大家開心的哈哈大笑,就這種笑聲,真是應了那句;一笑解千愁的老話。這種場面,我記得很清楚,直到現在,我還歷歷在目。

正月除一,全村都到村口祭拜龍王爺。村民們排著不整齊的隊伍,穿著五顏六色的長袍短褂,拿著紙糊的牛頭,馬頭,還有不知是什麼名的頭,敲著鑼,打著鼓,遊著去後廟拜佛。因文革把一排泥菩薩打的殘缺不齊了,所以只能對著不成型的菩薩拜拜。我也去了,也拜兩下,我想,不拜是不是不尊重神啊,隨大流唄。

村裡還有一個最熱鬧的場合,誰家殺豬,全村去吃豬腸子,當地叫「吃灌腸」。那腸子不知怎麼做的,沾著蒜末,還挺好吃的。好像回京後,就再沒有吃到過這種味道了,也許是當時不能經常吃到肉的緣故吧。

過年啦,年輕人就喜歡聚在一起,逗悶子,互相開著玩笑。誰誰集上看見哪村姑娘長得好看啦,誰趕集騎摩託啦——在當時,有電驢子騎,那可是讓多少人嫉妒啊。如果你看哪位年青人抽的菸袋上,掛著的菸袋包,刺繡的花、草、魚蟲,多好看!就會想到,未過門的媳婦能幹,手巧,這也是年青人最炫耀的代表作品。

村裡的老大媽們,談論的話題就是誰家買新衣服了,誰家又和誰家定親了,婆姨們永遠都是不停的說,熱鬧中也夾著開心快樂。

老大爺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就用石子玩一種遊戲,在地上畫一個方塊,擺上石子,好像象棋的擺放,如果誰輸了,就自己用指頭彈自己腦殼,引起大家呵呵一笑,無論誰輸誰贏,就圖個樂子。

陝北,你有許多說不完的稀奇,你有太多的話語想說,你有許許多多老輩子留下來的村俗。隨著改革的潮流,年青人從大城市帶進新的文化,也給家鄉帶來新的文明。

第二故鄉的年,是我記憶中放不下的牽掛,那在我記憶中的點點滴滴,就像奔騰不息的黃河,混濁而耐人尋味。

陝北年的感覺,在北京不曾有過。

作者:王春英,北京老知青,畢業於北京玉淵潭中學,1968年12月上山下鄉插隊到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閣樓大隊,曾擔任大隊赤腳醫生。1972年招工到縣醫院,工作到1998年退休後回北京。

來源:一壁殘陽 

相關焦點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我上山下鄉的時候, 年滿十八歲。母親對我說, 現在家裡極為困難, 你必須自食其力了。於是, 1969年1月28日, 我隨泉州第一批知識青年赴德化縣插隊落戶, 走進廣闊天地, 開始獨立生活。昔日知青點認識郝海庭, 在北京。當年, 她是泉州一中的高中生。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這樣的家庭背景在那階級歧視的年代, 想當兵?做夢!想留城?妄想!唯一去向, 上山下鄉。我很清楚, 當然大家都清楚。可我母親拎不清, 說啥不讓她獨養兒子離家, 更不用說務農。昏暗的路燈下, 我拉著她漫無目的地走著。嘴裡翻來覆去一句話, 「媽, 我要去農村插隊, 我一定要去。我能養活自己。
  • 留守陝北的北京知青,聽他講述自己的婚姻故事
    那天是正月二十一,也就是1969年的3月9日,劉培仁和幾百名北京知青乘知青專列到達了陝西的銅川,後又換成汽車和毛驢車,來到了陝北的趙家溝大隊,他和十一名(五男六女)北京知青被分派到第三生產小隊插隊落戶。當時陝北的條件比想像中的要差很多,先不說吃糧問題,就知青們的居住都成了一個難題。
  • 「知青歲月」留守知青: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
    2015年秋,李乃利夫婦在家中次日清早,乃利戴著白色棒球帽,斜背黑色小包,精神抖擻地來到賓館,陪我去看吳保家和韓振民的墓。吳保家是上海知青,韓振民是北京知青,1970年在試製炸藥包時發生意外,犧牲時年僅22歲。
  • 京知青生活往事:因為一張合影照,他和陝北女子結為伉儷
    閒聊中,楊老師說起了他家的情況,他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他的哥哥楊雲方是一位下鄉知青,至今還生活在陝北延安市。前天和楊雲正老師視頻聊天,說到了我的頭條號,他說很喜歡看知青上山下鄉真實的生活故事,並把他大哥的微信號告訴了我。隨後,我加了楊雲方老師的微信,他很快就回復過來,我倆通過微信語音聊了好半天。
  • 「知青歲月」藏在木箱裡的青澀時光
    一隻老木箱塵封著歲月的沉重。一摞信件,一支鋼筆,記錄著一段辛酸,書寫一段往事。那是1969年3月,春節剛過,乍暖還寒。剛過15周歲的我,跟隨上山下鄉大軍,乘坐一輛長途客車,顛簸著來到百裡外的偏僻異鄉。與我結伴而行的還有兩隻木箱,一隻黑色的,裝著蚊帳、線毯、冬夏衣服等。
  • 「知青歲月」我夢中的額吉
    隊長陪我走向一間蒙古氈房,迎面而來的是一位身著紫色蒙古袍,梳著兩條細長辮子的蒙古女人。在我望向她那不大卻有神的眼睛的一瞬間,她那黑裡透紅的臉龐鑲嵌的琴鍵般潔白的牙齒親切和藹的演奏著「哦,我的孩子。」也就是從這天起,我便稱呼她為額吉。按照年齡排序,我成為額吉的大女兒,她親生的兩兒一女稱我為姐姐,我們連枝同氣。我開啟了草原牧民的生活篇章。
  • 「知青歲月」知青孫玉勤和方立強夫婦的「玉強牌」
    創造這個品牌的是哈爾濱女知青孫玉勤和她的丈夫寧波知青方立強,這個品牌是這兩個返城又下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創造這個品牌的是哈爾濱女知青孫玉勤和她的丈夫寧波知青方立強,這個品牌是這兩個返城又下崗的老知青安身立命之本。其實,我以為他們更珍愛的品牌,是他們一胎所生的三個兒女。因為有了這個品牌,才有了「玉強牌」。這個故事還得從頭道來。話說1968年,一向寂寞的地處七臺河的北興農場(32團)突然生機勃發,只因為來了一大批生龍活虎的男女青年。
  • 「知青歲月」竹林生香
    當我17歲的腳趾踩在西雙版納熱帶叢林時,正是八月的雨季,在竹林中,我聽到身前和身後傳來了「啪啪啪」的聲音,我顧此失彼的一個個竹筍如土地菩薩,它們從竹篷下鑽出來,有的高10幾公分,有的胖得水靈靈的,有的鮮活得豐滿雨水,我高興呀,從心裡迸發的興奮就是雙手搬動竹筍的時間段落,那是我17年來第一次聽到大自然的美妙樂曲,是我17年來第一次在紅土地上採摘新鮮竹筍,紅那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竹筍是雲南邊疆的長句短句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我們了解到您當年也是「老三屆」插隊知青,請您談談那時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背景。 何毅亭:你們這個想法和思路很好,了解了整個知青上山下鄉的情況,確實有利於更深刻地認識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陝北那七年知青歲月。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從大的方面講可以劃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差不多10年。
  • 芒市知青歲月|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
    芒市有多美,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和居於斯、業於斯的人最想表達;芒市有多好,曾經歲月如歌揮灑青春熱血的芒市知青最想讚美。為紀念他(她)們這段珍貴的歷史,表達芒市人民的感恩之情,更好地激發全市各族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永遠跟黨走的堅強意志,芒市委黨史研究室特推出「芒市知青歲月」欄目。本周推出第11期,肖甦民:知青故事兩則║遮放鎮知青║
  • 「知青歲月」殺年豬迎新年
    到了小連生家門口,他大聲對我說:「中上我讓小梅媽油渣燒大頭矮(一種過冬的青菜)。別忘了,過哈子到我家來喝一杯!」複習備考轉頭空1973年來到了。我去高新家,我的好友王山也在,他們正在為同組知青老沈上調到揚州冶金廠而祝賀。衛福從興化回來,他知道仇志剛到邗江中學當代課老師,立即約我到施橋與他歡聚。在邗江中學我們暢所欲言。
  • 「知青歲月」我家出了三個知青
    城裡人和鄉下人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看法是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的人也各有各的看法,有下鄉知青的家庭則承受著極大的壓力。1968年底,重慶市開始動員中學生上山下鄉,這關係到我家的四妹和六弟需下鄉當農民,他們的思想產生混亂,很有怨言,甚至和來動員下鄉的老師頂牛,搞得很僵。父親在外語系的學習會上發言表態,一定響應號召,把子女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知青歲月」遺留在荒原的故事——我們沒有錯
    這是很久的夙願,寫一寫仍留在北大荒的我的那些知青朋友。在那樣一場「風暴」卷過來又刮過去之後,他們像北方原野上的一顆草籽,默默地留在黑土地裡,從此,他們好像再也無人問津了。是啊,誰會關心一棵小草的命運?它們是微不足道的,似乎毫無意義了,但它們畢竟是一種綠色的生命,冬天,冰雪覆蓋,它們好像悄然無聲的融合在土地裡,但只要春天來了,它們又綠了……八五年春天,我回到了北大荒。
  • 「知青歲月」烏加河畔水煮魚
    然而,這飯店的水煮魚只不過放了足夠的油,和水煮並不大沾邊,不太正宗,我自以為曾在內蒙兵團吃過的水煮魚才是真正「正宗」的水煮魚,除了水,就是魚,煮時放點鹽和辣椒,煮出來,肉白味鮮,別具一格。要說這魚絕對是純天然的,八連剛從四連分出來後,所在地就在烏加河畔,烏加河水由北向南緩緩前行。
  • 「知青歲月」第一次探親
    我們北京69屆畢業生,從1969年下鄉到東北兵團,在1971年春節前才開始有探親假。這一年春節前夕我和幾個戰友請好假,早上我們一行人坐上連裡去團部拉物資的馬車。因為下鄉後頭一次回家大家心情格外的高興,一路上有説有笑很快就到了團部,一打聽從密山過來的客車,下午一點多鐘車才能到,於是我們買好車票,就在團部附近等起車來。
  • 痴迷傳統手工藝20年,他把最珍貴的記憶留在膠片裡…
    最近「時間作物」 影展在成都火熱開幕金平曾笑說: 沒有哪一位攝影師比我更會用(手工)紙去呈現影像。從2006年開始,他遍訪夾江、德格、納西、苗族、傣族等聚居地,拍攝各族民間造紙工藝。/ 濮秘 2016 /直到2016年,當金平走進雲南邊陲的古村落,在這些依然保留著原生態民俗的桃源裡,他找到了重新拍攝的答案。
  • 「知青歲月」大椎穴上的血蘑菇
    那年,我還不足18歲,正值三九嚴寒的節氣裡來到了東經128度57分,北緯48度33分的小興安嶺北麓巔峰—黑龍江省烏伊嶺林業局上山下鄉。雖然,沒有分配到林場工作。但是,我所在的養路單位在木材生產的黃金季節裡也有一個林班號,也有採伐裝運木材的任務。
  • 《知青歲月》錄——我的回憶
    我的回憶  作者:姚雅麗我是一個「老三屆」回鄉知青,在同學的倡導下讓我寫一篇回憶文章,我不知從何下手,因為在農村那段日子我沒有甜美,有的只是苦澀的記憶。我們一個大隊回鄉知青有十多個,他們都比我大,因為我是初中六八級的。記得開始我們和社員們一塊出工時,都覺得不好意思,感覺怪怪的。特別是在勞動休息時,他們在玩笑中打鬧嬉戲,農村那種粗魯動作中的浪漫,粗俗語言中的幽默,把我們這一幫年輕人搞的很不好意思。可是幾天過後,也就習慣了,那種不好意思和怪怪的感覺也就隨之消失了,反倒覺得熱鬧、好笑。
  • 我的同班同學草原知青
    到發表了《牧羊姑娘》,我寫作發表了21個美篇作品(36萬字),其中10篇是寫草原知青的題材(25萬字),有6篇是長篇。讓我激動和很有成就感的是,10個草原知青題材美篇,有7篇在「難忘的知青歲月」話題加精,1篇在「我的原創詩」話題加精。        寫完了美篇《牧羊姑娘》,我的身體出現了問題,在老伴的嚴厲監管下,我修養了一段時間,背著老伴寫了幾個小短篇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