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島位於韓國的最南部,同時也是韓國最大的一座島嶼,憑藉著三多(石頭多、颱風多、女人多)、三無(沒有小偷、家中沒有大門、島上沒有乞丐)、三寶(自然風光、民俗、手工藝品)每年都吸引著不少的海內外遊客。
然而這座風光秀麗,深受各大韓劇青睞的取景之地,似乎除了旅遊業以外,無論是人口增長還是經濟都是一直沒有什麼發展。雖然其是最受韓國人歡迎的蜜月聖地,不過因為地處偏遠,即使距離大陸最近的一側也有80多公裡,而且距離本土最大的首爾和釜山經濟圈很是遙遠。
於是,韓國政府為了將這座吸引力十足的「離島」納入經濟圈範圍之中,並除了旅遊業外更好的發展其他多種產業類型的經濟,便萌生了一個修建從濟州島到達本土的跨海大橋的計劃,將這座海外島嶼與半島連接到一塊。
根據韓國政府方面的早期規劃顯示,這條跨海大橋或者叫做海底隧道,要從與濟州島隔濟州海峽相望的全羅南道的海南半島開始,再向南延伸28公裡抵達博吉島後,然後再從博吉島出發向南73公裡到達揪子島,最後再連接到濟州島的治所所在地濟州市。
這一段的直線距離就已經有了80公裡,不過不管是橋還是隧道,在考慮地質結構後的距離已經超過100公裡,預算的工程總造價則是14.6萬億韓元(約合847億元人民幣),對比我國的港珠澳大橋則是55公裡,總造價1100億元,所以韓國當年規劃的這個工程的總款項放到現在後想必遠不止此。
那麼這個靠著旅遊業發家的濟州島又有什麼核心優勢,能讓韓國政府如此大費周折的修建這麼一條通道?而且要知道的一點是韓國現在的總產值也才1.64萬億美元約合11.18萬億人民幣。
1、可利用土地面積
首先看濟州島的面積一共有1845平方公裡大,這麼大的一塊土地對於我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可能不算什麼,可是對韓國這種總面積才10萬平方公裡剛過的小國來說,這塊土地肯定是要高效利用起來。
土地面積是一方面,而且對比山地就佔土地面積2/3的半島來說,濟州島的山地地形僅佔了兩成,這樣的話適於居住和生產建設的平原就足足有1400多平方公裡,對比半島上最大的湖南平原才有805平方公裡。
而本土上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劇烈,這又將濟州島的開發潛力繼續上升了一個檔次。
2、地理意義
濟州島位於東海、黃海、日本海的交叉位置,距離我國長三角的經濟中心也只是400多公裡,而來自中國北方、日本北部島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船隻都會經過與此。所以說,獨到的地理位置也賦予了濟州島在東北亞地區貿易航線上的優勢。
3、經濟發展
韓國在發達國家的範疇之中,但是其內部也存在著嚴重發展不均的問題,比如包含仁川在內的首爾經濟圈,包含了蔚山和大邱在內的釜山經濟圈中,這五個城市的經濟總量加在一塊就佔了韓國總體經濟的將近四成。
另外,大家都知道韓國的西瓜和蘋果等水果的物價特別高,當然這也是出於貿易保護,而韓國的西南部則是國內的主要農業區,為了避免經濟分化的進一步嚴重。所以,韓國政府迫切的需要將濟州島打造為西南地區發展的橋頭堡,並將其深度發展成為面向世界的門戶。
4、戰略地位
最後一點則是韓國政府出於未來潛在的戰時因素考慮。韓國曾數次被日本攻打,至於為何經常就是「一退千裡」,也是因為嚴重缺乏戰略縱深。在韓國人眼中最被動的一點則是距離釜山僅有40公裡的對馬島的所有權在日本手中,所以出於戰略和彌補防務短板的考慮,自然也是要加強濟州島的建設。
如此一看,濟州島大橋確實也是好處多多,但是巨大的工程量和超大的財政開支對於當時的韓國政府顯得還是過於沉重,最主要的一點還有成本收回周期太久。
因為韓國政府對待濟州島雄壯的開發戰略,也賦予了濟州除國防和外交等核心權益之外的一切行政自治權,而隨著濟州島的持續深度開發,相信此項工程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重新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