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執行主席佩爾特斯:中美...

2020-12-15 新華社客戶端

原標題: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執行主席佩爾特斯:中美對抗成國際關係一種新範式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文/任珂)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執行主席、德國國際政治與安全事務研究所所長福爾克爾·佩爾特斯,近日接受《參考消息》記者電話專訪時說,中美對抗已成為國際關係中一種新範式,影響了整個國際格局。而歐洲不會像美國那樣尋求「脫鉤」,而是視中國為重要合作夥伴,但由於政治制度的不同而導致歐洲對中國技術的不信任,是當前歐中關係中一個主要問題。

2020年4月,在佩爾特斯的主持下,SWP發布研究報告《美中戰略對抗》,在學術圈引起了廣泛關注。SWP成立於1962年,經費由德國聯邦議院批准,並由總理府劃撥,同時總理府也參與基金會的管理。基金會的主旨是為聯邦議院和聯邦政府就外交和安全政策提供諮詢,同時也為歐盟、北約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提供政策參考,可以說是一家非常接近德國決策層的智庫,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德國對外政策的制定。

福爾克爾·佩爾特斯(資料圖片)

技術競爭越來越被政治化

《參考消息》:您怎麼看現在的中美關係?

佩爾特斯:中美戰略對抗在過去兩年裡已成為國際關係中的一種新範式,塑造了國際討論話題、現實政治以及經濟和軍事領域的發展變化,而且很可能會繼續下去。對美國來說,這種對華戰略對抗已經讓2001年以來的反恐戰爭邊緣化。

此次新冠疫情過後,國際社會很可能會加強在衛生等領域國際治理的合作。但即便大國間加強合作,中美對抗仍將是國際關係領域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新冠疫情可能會在一些領域加劇這種對抗和競爭。

從美國政界不同黨派,到經濟界甚至美國社會,都形成了一種共識,即中國的長期目標是取得全球優勢地位。這就造成了一種經典的安全困境。

這種對抗不只存在於安全領域,包括貿易和財政政策在內的經濟競爭,也是中美戰略對抗的表現。即便中美在美國選舉前就貿易問題達成協議,中美的戰略對抗也會繼續進行下去。與1990到2015年間相比,中美從經濟合作中的受益正在下降,雙邊貿易再也不是中美關係的穩定因素,貿易問題也越來越被政治化。

中美競爭態勢也開始體現在技術領域,而技術競爭往往又與安全息息相關。中美競爭正在形成各自的「技術勢力範圍」,限制雙方在技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在數字產品和服務基礎上的「技術勢力範圍」,讓大國能投送自己的地緣政治力量,並讓其他國家形成對自己的依賴。技術競爭也成了系統競爭的一部分。

中美對抗的意義和後果是全球性的,影響了雙方與其他大國的關係和國際組織的運作,甚至歐盟內部不同區域的關係也受到影響。與美國退出國際多邊機構不同,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顯著提高。中國也在建立新的國際機構。

歐洲仍視中國為合作夥伴

歐盟及其成員國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中美對抗的影響。歐盟不再只把中國看作有共同利益和相互競爭的談判夥伴,也視中國為推廣不同治理模式的系統競爭對手。但歐洲仍視中國為解決全球挑戰的關鍵合作夥伴。

《參考消息》:您提到,對於中美,歐洲除了建立以真實的相互依賴和共同的規則為基礎、可持續的長期關係之外,歐洲沒有別的選擇。能否詳細解釋?

佩爾特斯:一個碎片化的世界,不符合德國和歐盟各成員國的利益。我們不希望看到「脫鉤」或全球化的倒退。我們都受益於全球化和國際合作。其次,在新冠疫情中我們發現,在醫療器械、藥物及其原材料等密切關係到我們健康的領域,歐洲依賴著其他國家。我們希望避免這樣的依賴,這關係到安全等領域更加獨立。同時,國家間建立起相互依賴的關係,將是世界的穩定因素。如果我們確保相互依賴的國家以共同的規則為基礎開展合作,那麼雙方都能從中獲益,也為世界和平與穩定做出貢獻。

《參考消息》:歐盟會在中美間選邊站隊嗎?

佩爾特斯:和中國相比,歐盟及其成員國當然感覺和美國更親近。我們有共同的價值觀。雖然我們跟華盛頓在一些政策上存在差異,但這種共同的價值觀基礎沒有改變。當然我們跟中國也有一些相同的價值觀,例如人道主義,我們之間也有許多共同利益。但同時歐洲把中國視為制度競爭者,雙方在比拼究竟是誰的制度更好、更有效。因此,歐洲一直認為美國更親近,至少現在。

在歐洲內部的討論中,一些人建議歐洲應該對中美保持同等距離,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然而,這並不會阻礙歐中雙方在我們有共同利益的所有領域進行的合作。

《參考消息》:中國一直倡導多邊主義。您說歐洲仍然視中國為一個解決全球挑戰的合作夥伴。雙方合作能共同應對哪些挑戰?

佩爾特斯: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我們星球的可持續發展,是最基礎的一個挑戰。過去幾個月裡,我們看到全球衛生領域也成為一個主要挑戰,歐中合作可以應對。在國際安全領域,尤其是一些國際熱點問題,歐中都能展開合作。全球治理體系也是重要領域,歐中在國際機構中的合作,包括加強聯合國體系,使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更高效等等,這些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方面。

對於多邊主義,歐中雙方的看法並不是完全相同,歐中各自有不同的概念和理解,但雙方仍然有足夠的合作空間。

《參考消息》:中歐之間目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佩爾特斯:我認為目前最大的挑戰是,雙方政治體制不同導致的歐洲對中國技術的不信任。例如,歐洲許多國家在討論是否允許中國高科技企業無限制地參與歐洲電信網絡建設。歐洲認為,技術不是中立的,技術一直都有政治和社會語境。無論是數據獲取和處理、人工智慧或生物技術等,技術發展如果越來越觸及政治和社會秩序,技術競爭將越來越多地關係到意識形態領域的戰略敵對。

疫情促使歐盟一體化加深

《參考消息》:疫情給歐盟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麼?德國現在是歐盟輪值主席國,將面臨哪些困難?

佩爾特斯:疫情最初給歐盟造成了一些壓力,但歐洲人很快認識到需要密切合作走出危機。為應對疫情,歐盟向更深度的一體化邁出了重大步伐,尤其是在金融領域,歐盟正在討論一個高達7500億歐元的經濟恢復基金。這個計劃一旦得到通過,也將是歐盟團結一致的重大進步。

德國現在是歐盟輪值主席國,幫助各成員國就經濟恢復基金等重要事項達成妥協,勢必是德國在任期內的重要挑戰。德國也面臨其他挑戰,例如與英國的脫歐談判年底之前必須完成,否則就將面臨無協議脫歐的危險。另外,共同的移民政策和歐盟多年度財政框架也是今年下半年的重點工作。

德國的輪值主席國任期也將是默克爾總理的機會。德國通過推動歐盟財政、金融和經濟領域的融合,從而推動歐洲一體化發展,將成為默克爾的政治遺產。

《參考消息》:什麼是歐盟的超國家戰略?

佩爾特斯:就是歐盟統一的對外和安全政策。我們認為,如果歐盟希望顯示並發揮其力量的話,必須要用一個聲音說話。歐盟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地緣戰略不能被分割為法國的、德國的或比利時的等等,而是應該有一個超國家的地緣戰略,歐盟國家應該在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領域一些重要問題上達成一致。歐盟應該努力實現戰略自主,這種超國家戰略並不是針對中國,而是歐盟對所有國家的戰略,以及對自己在全球格局中的定位。

如今,歐盟已經開始為這一目標實施一些措施,包括對外來投資的評估等,旨在增強歐盟社會和技術的韌性。歐盟國家也在更多地參與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和論壇,不得不填補當前美國政府退出國際事務而留下的空間。這也給歐盟國家提供了機會,展示自己對多邊主義和國際秩序的理解。

相關焦點

  • 中美會形成兩大政治陣營和兩個世界體系嗎?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的反華言行不僅沒有偃旗息鼓,反而變本加厲,「中美脫鉤論」在西方甚囂塵上。對於某些西方政客而言,這種「中美脫鉤論」是他們的「甩鍋」新招,目的無非是混淆視聽,如何利用疫情攫取政治利益,打擊其他國家,才是他們抗疫的根本邏輯。
  • 全球化與地方化丨新冠疫情期間的全球民族主義政治異動
    我們看到,就在疫情引發的新一輪逆全球化的表面之下和邊緣之外,民族主義的政治異動正在挑戰西方世界的秩序。觀察人士指出,世界範圍內的民族主義興起可能會成為病毒大流行和各國應對措施的後果。這場世界範圍內民族主義的政治異動具有哪些典型表現?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根源何在?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 疫情過後,世界政治格局將重新「排列組合」|新京報專欄
    每一場世界範圍內的危機,都意味著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塑和地緣戰略的重整。而每一場世界範圍內的危機,都意味著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塑和地緣戰略的重整。有什麼理由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不會呢?《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託馬斯·弗裡德曼就再次發揮了他的文字遊戲天賦,重新制定了世界紀元方式:BC(Before Coronavirus)和AC(After Coronavirus)。
  • 德國專家: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世界提供合作共贏機遇
    中新社柏林12月21日電 (記者 彭大偉)針對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位德國專家和經濟界人士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僅有助於增強科技創新實力、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將為世界提供更多合作共贏的機遇。
  • 傳瑩萬字長文:新冠疫情後的中美關係
    對華戰略關鍵詞:「有原則的現實主義」慕安會結束後不久,新冠疫情開始在全球蔓延。4月上旬,美國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的這場「全球大流行病」的新「震中」。此番疫情是進入21世紀以來第三次改變世界議程的重大事件。
  • 閻學通:未來十年國際政治的格局變化
    基於我在《大國領導力》中提出的理論,以下將對未來10年國際政治的變化進行預測,這期間中國的崛起將引起國際政治的權力再分配。所有科學的預測都必須有明確的時間期限,否則它們是不可驗證的。為了將來可以對預測進行檢驗,下面所做的預測期限為10年,即2019—2028年。
  • 新冠疫情加速新自由主義衰落,後疫情時代世界秩序將更加多元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美國學者福山甚至撰文稱新自由主義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是「人類歷史的終結」。然而,在新冠疫情這場「大考」中,歐美國家不盡人意的表現暴露出新自由主義本身的局限。「歷史終結論」之後,新自由主義怎麼了?它將何去何從?
  • 英媒評述:中美GDP差距進一步縮小
    如今,中國正在走出新冠疫情的陰影。今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20年至2021年增長12.1%。日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中國經濟這兩年的增速為9.9%。相比之下,對英國經濟的預期從增長2.9%下調到了收縮7.5%;而遭受打擊小於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美國經濟,到明年底將收縮0.6%,而不是增長3.7%。
  • 防控疫情,中美「在同一條船上」
    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之下,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主要大國,沒有理由不合作,中美兩國需要尋找共同利益,夯實合作紐帶。這既是對兩國民眾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如今,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大幅度攀升,川普政府已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對美國來說,這是疫情防控的非常時刻,也是需要攜手共克時艱的時刻。遺憾的是,美方對中國的「輿論戰」卻愈演愈烈。
  • 「洞見」朱鋒:新冠疫情會如何改變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為什麼會改變世界?這不僅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更是一個理論問題。在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和歷史敘事中,少有從病毒疫情的角度總結瘟疫究竟會對人類基本社會生活、國家間權力競爭和利益分配帶來怎樣的改變。然而,此次新冠疫情已經擴散到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分民族、國籍、性別、膚色和年齡,重新書寫了人類危機和災難敘事,改變我們對世界政治的理論認知和歷史經驗。具體來說,新冠疫情正從以下四方面「前所未有」地改變世界: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經濟秩序和經濟活動帶來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
  • 新冠疫情暴露世界領導力危機:當心跌入金德爾伯格陷阱
    ▲圖片來源:pexels文 | 陳積敏聯合國5月13日發布的《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年中報告》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萎縮3.2%。不僅如此,整體來看,新冠疫情對國家治理能力、經濟發展韌勁、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以及全球產業鏈等均產生了重大影響。
  • 「中國網評」中美疫苗上市速度齊頭並進,但國際格局大有不同
    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有再度暴發之勢,多國重新拉響防控警報。新冠疫苗的問世無疑將極大地提振全世界遏制疫情肆虐的信心。如今,中美兩國在疫苗的研發和上市速度上齊頭並進,位居世界前列。不過,如果將兩國疫苗價格詳加比較,就可以明顯發現,中國疫苗更具有全球公共產品的屬性。
  • 王義桅:疫情對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影響
    報告還認為,疫情造成的負面溢出效應不會持續逾三個月,但其對全球經濟增勢存疑,認為製造業和全球商品貿易的衰退將持續至下半年。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中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 戰「疫」中的德國,默克爾收穫政治回潮
    疫情改變了德國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德國、德國政壇,也徹底改變了默克爾的政治環境與命運。德國時間3月18日19:15,德國總理默克爾出現在德國電視二臺(ZDF)的演播室,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這是默克爾擔任德國總理15年來,除了一年一度的新年致辭之外,首次在電視上對德國民眾發表講話。她呼籲德國民眾與政府合作,協力對抗新冠疫情。
  • 「檯燈爺爺」蘭普頓:疫情證明中美無論是「脫鉤」還是「自立」都是...
    「檯燈爺爺」蘭普頓Lampton:新冠疫情證明美中無論是「脫鉤」還是「自立」都是幻想此次新冠疫情對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重大影響。當中國開始漸漸恢復正常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於3月11日宣布將新冠疫情定為全球大流行的級別。美國白宮於次日宣布對除英國之外的歐洲國家進行為期30天的航空禁令。這場疫情對中國的世界戰略有什麼影響?
  • 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疫情加速了世界格局演變
    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疫情加速了世界格局演變 2020-11-26 1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美短期難走出「第一波」疫情
    原標題: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 美短期難走出「第一波」疫情參考消息網7月2日報導(文/鄧仙來 許緣)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8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全美新增新冠確診病例44703例,再次刷新單日新增病例數紀錄。接連數日的高確診數也重返4月初的疫情高峰時期水平。
  • 新冠疫情和2020年:科學研究非凡的一年
    但新冠病毒大流行也將科學研究的發展推向了非同尋常的程度,同時影響了一整年的科學研究工作——從疫苗和治療到校園關閉和虛擬會議。 新冠病毒被發現後,全世界的研究團隊就開始對其生物學原理進行探究,同時進行診斷測試,研究控制它的公共衛生措施。科學家們還競相尋找治療方法,並開發能控制大流行的疫苗。
  • 疫情背景下中美國債收益率曲線走勢有何差異?
    原標題:疫情背景下的中美國債收益率曲線走勢分析  作者:李思琪  摘   要  本文對今年以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及金融市場重要事件進行了梳理,對中美兩國債券市場走勢進行了回顧,重點分析了中美兩國債市格局分化的原因,並對下一階段中美國債收益率曲線走勢進行預判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現將採訪內容摘編如下:《費加羅報》記者問:新冠病毒危機是怎樣牽涉到重要的地緣政治平衡呢?它將會加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嗎?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答:除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種種威脅,還要加上我們必須面對的結構性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