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書法: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而丰采姿神

2020-12-15 漢府古文化

世間事總是因果相聯, 綿延不斷。董其昌對禪積極投入, 深深影響到他的人生價值觀及審美。他曾說:「多少伶俐漢, 只被那卑瑣局曲情態耽擱一生。若要做個出頭人, 直須放開此心, 令之至虛若天空, 若海闊。又令之極樂。若點遊春, 若茂叔觀蓮, 灑灑落落。一切過去相, 現在相, 未來相, 絕不掛念, 到大有入處, 便是擔當宇宙的人, 何論雕蟲末技。」禪悅的體悟, 在他的藝術理論及創作中, 時時透出智慧鋒芒。

在一則談禪短語中他又寫道:「諸禪師六度萬行, 未高於諸聖, 唯心地與佛不殊。故曰:盡大地是當人一隻眼。又曰:吾此門中, 唯論見地, 不論功行。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也。」禪宗講求心佛不二, 即心是佛, 董氏認為「唯論見地, 不論功行」, 單刀直入, 就他的書法藝術來說, 他更加重視頓悟。

陳寅恪先生曾曰:「藝術之發展, 多受宗教之影響。而宗教之傳播, 亦多倚藝術為資用。」藝術與宗教總是在相互滲透中演進發展。宗教的題材在藝術中得到充分的運用, 而藝術也使宗教得以更深遠的傳播。對於藝術家個體而言, 宗教深入內心, 也會使藝術家的藝術觀發生變化。董其昌酷嗜禪學, 禪宗推崇「心如明鏡, 淡泊空靈, 神明氣朗」的境界, 董其昌書風也表現出一派「清曠淡遠, 虛和蕭散」的面目。

明代鍾惺說過:「我輩文字到無煙火處便是 (禪家) 機鋒」, 董氏追求的正是這種無煙火氣的從容平淡。他的書法學理論中關於「平淡」的論述比比皆是。這些推崇「平淡」的審美觀都源自禪宗。如在《詒美堂集序》中有一段話專論「淡」之可貴:昔劉邵《人物誌》, 以平淡為君德。撰造之家, 有潛行眾妙之中, 獨立萬物之表者, 淡是也。世之作者, 極其才情之變, 可以無所不能;而大雅平淡關乎神明。非名心薄而世味淺者終莫能近焉, 談何容易?《出師》二表, 表裡《伊訓》《歸去來辭》, 羽翼《國風》。

此皆無門無徑, 質任自然, 是之謂淡。乃武侯之明志, 靖節之養真者, 豈澄練之力乎?六代之衰, 失其解矣。大都人巧雖饒, 天真多覆;宮商雖葉, 累黍或乖。思涸, 故取續鳧之長;膚清, 故假靚妝之媚。或氣盡語竭, 如臨大敵, 而神不完;或貪多務得, 如列市肆, 而韻不遠。烏睹所謂立言之君乎?董其昌也以「淡」品評歷代書法, 如懷素之書法:「藏真書, 餘所見有《枯筍帖》《食魚帖》《天姥吟》《冬熱帖》, 皆真跡, 以淡為宗……素師之衣缽, 學書者請以一瓣香供養之。

他進而把平淡看作藝術創作的最高標準, 「作書與詩文同一關捩, 大抵傳與不傳, 在淡與不淡耳。極才人之致, 可以無所不能, 而淡之玄味, 必由天骨, 非鑽仰之力, 澄練之功所可強入。蕭氏《文選》, 正與淡相反者, 故曰『六朝之靡』, 又曰『八代之衰』。韓柳以前此秘未睹。蘇子瞻云:筆勢崢嶸, 文採絢爛, 漸老漸熟, 乃造平淡, 實非平淡, 絢爛之極。猶未得十分, 謂若可學而能耳。

《畫史》云:若其氣韻, 必在生知, 可為篤論矣。」「詩文書畫, 少而工, 老而淡, 淡勝工, 不工亦何能淡?」又如他對明朝書風的看法, 「本朝學素書者, 鮮得宗趣……餘謂張旭之有懷素, 猶董元之有巨然, 衣缽相承, 無復餘恨, 皆以平淡天真為旨, 人目之為狂乃不狂也。」凡此種種觀點, 充滿他的藝術理論。禪宗講究平實, 反對矯揉造作, 一花一葉莫不是佛, 董其昌的藝術觀念與此正相對應。

我們知道, 董其昌書法多取自米芾, 他自己曾這樣評述自己的學書經歷:「三十年前參米書, 在無一實筆, 自謂得訣, 不能常習, 今猶故吾, 可愧也!米雲以勢為主, 餘病其欠淡, 淡及天骨帶來, 非學可及。內典所謂無師智, 畫家謂之氣韻也。」這是他學米的體會, 米書雖有「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之勢, 但常人學之則易得造作之弊, 難獲平淡天真之韻。

他自謂「餘病其欠淡」, 淡是他天生具有的特質。又董其昌評米書曰:「米海嶽一生不能仿佛, 蓋亦為學唐初褚公書, 稍乏骨氣耳。燈下為此, 都不對帖。雖不至入俗, 第神採璀璨, 即是不及古人處。漸老漸熟, 乃造平淡。米老猶隔塵, 敢自許逼真乎?題以志吾愧。」說米隔塵, 米芾書以勢取勝, 而欠平淡。後世學米者甚眾, 而董其昌出以平淡, 不能不說是匠心獨運, 這正是其他學米者望塵莫及的。

因此, 董其昌的至友陳繼儒在為《容臺集》作序時, 也以「平淡自然」論述董氏的藝術風骨: (董書) 「溫厚中有精靈, 瀟灑中有肅括。推之使高, 如九萬裡垂天之雲;澄之愈清, 如十五夜吞江之月。漸老漸熟, 漸熟漸離, 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 而浮華刊落矣, 姿態橫生矣, 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浮華落盡, 堂堂大人相顯露, 這是絢爛歸於平淡後的境界。董其昌自論書也有類似觀點:「餘性好書, 而懶矜莊, 鮮寫至成篇者。雖無日不執筆, 皆縱橫斷續, 無論次語耳。偶以冊置案頭, 遂時為作各體, 且多錄古人雅致語。覺向來肆意, 殊非用敬之道, 然餘不好書名, 故書中稍有淡意, 此亦自知之。若前人作書不苟且, 亦不免為名使耳。」

他還將自己與趙松雪作比較:「餘書與趙文敏較, 各有長短。行間茂密, 千字一同, 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 趙得其十一, 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 吾書因生得秀色。吾書往往率意, 當吾作意, 趙書亦輸一籌。」言中表白其藝術上的追求,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與趙字相比, 他的字更追求生趣, 率意書寫, 一任自然。這正是了無掛礙的禪趣所在。

對於「平淡簡遠」境界的追求, 反映出了董其昌迥異時人的審美取向。他的書風飄逸空靈, 風華自足, 如清風飄拂, 微雲卷舒, 頗得天然之趣。筆畫圓勁秀逸, 平淡典雅。後代書家對他的評價較多, 周之士說他「六體八法, 靡所不精, 出乎蘇, 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 飄飄欲仙」。清代王文治在《論書絕句》中曾贊曰:「書家神品董華亭, 楮墨空元透性靈。除卻平原俱避席, 同時何必說張邢。」

對於董其昌的書風, 當然不乏持否定態度者, 其中以包世臣、康南海二者為代表。康南海《廣藝舟雙楫》云:「香光雖負盛名, 然如休糧道士, 神氣寒儉。若遇大將軍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 必裹足不敢下山矣。」董其昌對禪學的深深迷戀, 遁入佛學的超脫, 以其人之心態必有其人之書了。這種超脫與閒雅卻正是「以救天下為己任」的「康聖人」所無法看穿的。

相關焦點

  • 王羲之書法有「六態」「五形」,董其昌只總結出其中的一個方面
    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將王羲之書法的字勢規律,總結為「轉左側右」。他說:「轉左側右,乃右軍字勢。所謂跡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不過,細察王羲之書法的字勢,不止是」轉左側右「,還存在著「六態五形」,這在行草書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 董其昌:一把充滿爭議的「標尺」
    誠如董其昌摯友陳繼儒所言:「(董書)溫厚中有精靈,瀟灑中有肅括。推之使高,如九萬裡垂天之雲;澄之愈清,如十五夜吞江之月。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刊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 明朝居士周之士曾以「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飄飄欲仙」來稱讚董其昌的書法。
  • 董其昌與趙孟書法用筆與結字比較
    而「用筆千古不易」就是趙孟打出的恢復古法傳承魏晉法度的一面旗幟。此跋第一句「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沒有什麼隱晦之言,明確提出了用筆與結字的關係,用筆重於結字即在書法學習與創作當中,用筆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之上,兼顧字形、字勢即結字。「用筆」為體,「結字」則為用;「用筆」為一,「結字」則為多;「用筆」不變有定理,「結字」常變無定形。」
  • 一代淫棍董其昌:好禪學卻專情房中術!
    董其昌一生創作的書畫作品不可勝數,臨仿古人的繪畫和詩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在《畫禪室隨筆》中所說的「讀萬卷書」正是指一個人要想成為藝術家,必須學習傳統,學習古人。他17歲開始學習書法時臨寫顏真卿的《多寶塔》,22歲學習繪畫時師法黃公望,以後又遍學諸家,這種以古人為師的作法八十而不輟,伴其終生。他廣泛吸取對唐宋元諸家優長,抉精探微,使其書畫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藝術成就。
  • 董其昌:7種書法臨帖的小訣竅,超詳細!(多圖)
    這裡的意思是說臨帖不要被原帖所囿,肖似並不足取,要入而能出,出而能自成一家,樹起自己的旗幟,表明了董其昌的創造性臨帖觀。所謂背臨,就是不面對原帖,而是憑印象去臨寫。這需要臨帖者對原帖的文字內容較為熟悉,對原帖的筆墨語言和精神面貌有較深的理解。既然採取背臨的方式,臨帖者並不希望表面的形似,而是往往融入己意。
  • 墨淡如煙,纖毫畢現,董其昌書法的禪心佛境
    哲學是藝術的靈魂,而構成中國文人精神世界的哲學成分無外乎儒釋道三種,其所佔比例的不同,呈現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面貌亦有霄壤之別,中國書法對這一法則的演繹淋漓盡致。 要說受佛學影響最深的書法家,當屬明代大家董其昌。
  • 廣東省博物館藏董其昌書畫作品摭談 | 【藝術品·人物】
    明 董其昌 樂毅論 局部 紙本 1620 年 廣東省博物館藏粵博所藏董其昌書法作品中,最受學界關注和珍視的,當為其小楷名作《樂毅論》卷。董其昌曾言:「吾書無所不臨仿,最得意在小楷書,而懶於拈筆,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書,第率爾應酬耳。若使當其合處,便不能追蹤晉魏,斷不在唐人後乘也。」而「董其昌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最多,次草書,次楷書,小楷書最為少見」。
  • 太有才了,他用100首詩記錄了歷代書法名家
    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能詩文,擅寫蘭竹,精書法,書法自稱為「六分半書」。嬋娟:這裡指竹。孟郊《嬋娟篇》有云:「花嬋娟,泛青泉。竹嬋娟,籠曉煙。」清安岐《墨緣匯觀》記其見琚所書《壽父貼》時云:「初見之以為米書,見款始知為雲壑得意書。」由此可見一斑。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則云:「琚書自米南宮外,一步不窺」,「琚書似米元章,而峻峭過之」。憑心而論,學米書者頗多,得其真傳者至今惟吳琚一人而已。況且吳琚在學米的同時,能夠稍益己意,摒棄了米書那種「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意趣,使得他的書法較諸米書顯得更加溫潤,更加峻峭,更加圓熟。
  • 董其昌行楷書法白居易《琵琶行》
    董其昌《琵琶行》的書法特點一、氣質董其昌在這篇《琵琶行》作品中,其氣質表現得清雅典秀,珠圓玉潤,美而不俗,麗而不豔,
  •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開啟山水畫教研,首場開講董其昌
    董其昌《畫訣》云:「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所謂之無筆,有皴法而不分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既然王維始用皴法,就說明有筆,用渲運法就說明有墨。正因為王維注重「筆」又注重「墨」,所以他才能在《山水論》中提出所謂「石分三面」精論。而董其昌對此感觸頗深,說「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語是筆亦是墨,可參之」。
  • 學書必知:中國書法審美時尚之南北朝「尚神」,尚的是哪門子神?
    作為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與時代文化一脈相承,文化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趨向。中國書法審美風格史也是漢字文化的演變史,因此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書法審美。中國書法的時代審美是「商周尚象,秦漢尚勢,晉代尚韻,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態,清代尚質。」其中南北朝「尚神」,這個神有什麼含義?尚的是哪門子的神?
  • 邱振中:「古法」一旦找到,書法史將徹底改變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說得很聰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同時也是一種禁錮,限制了人們對不同時代書法特徵的深入認識。 對一個時代的認識,用「尚法」、「尚韻」這樣的詞來概括,在某種程度上使人忘記了它的多面性。 你說有哪個時代不尚「法」的?
  • 這個惡霸的書法,憑啥能讓康熙讚譽道:天姿迥異,丰神獨絕!
    自古就有因人廢書,因人廢字的說法,可對大惡霸董其昌一點都不好使,絲毫沒有影響他在書法史的地位,讓「字如其人」徹底變成一句空話!董其昌,人品非常壞,魚肉鄉民,欺男霸女,最終導致「民抄董宦」風波的發生!董其昌也不能例外,他的復古與前人不同,而是復古與創新中,尋求一種新的平衡,他甚至把吸收晉、唐、元、明的書法精髓,尋求一種新的突破,從而博彩眾長,自成一家!他的技法非常高超,具有很高的天賦,據《明史·文苑傳》記載,他把書法「五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無所不能!
  • 十數次在書法大展獲獎入展,他的草書很張揚
    李由草書作品李由濃眉大眼,皮膚白晰,加上茂密鬍鬚,屬於典型江南美男,在我的印象中,李由君屬於那種「訥於言,敏於行」之人;不喜誇飾炫耀且特立獨行之人;不為世俗所染且境界高遠之人。觀李由書法,便知其取法廣,甲骨金文,秦篆漢隸、簡牘帛書、碑版殘片、墨跡法帖、晉韻唐法、宋意元態、明姿清樸,目之所及,手之可得,皆悉用心摹之,反覆效之,取粗用精,由博返約。二是表現範域廣。李由書法,世知所見,草書居多,鮮見他體,李由喜作草以示人,世人以為,李由善草書而疏於他體。
  • 上博藏楹聯裡的清代書法演變之跡:從金農到趙之謙
    在「揚州八怪」藝術創作群體之中,鄭燮(1693—1765)是一位在造詣上僅遜於金農、然名聲卻不相上下的書畫大家。鄭氏善畫蘭竹,以草書長撇之法運筆,筆力勁俏自成一格。他的書法,則以前無古人、徒矜奇異的以篆隸參合行楷諸體的所謂「六分半書」聞名於時。
  • 高古醇厚 潔靜超塵——張耀山章草書法藝術淺述
    他對流沙墜簡、武威漢簡、樓蘭殘紙等進行了深入透徹的研習,目的是在漢簡與章草之間找一個突破口,就像沈曾植以漢碑入章草、王遽常以篆隸入章草一樣,他嘗試以漢簡入章草,而這無疑是獨創一格。「是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門不知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張懷瓘《六體書論》)張耀山認為書法講「法」,法是書法基石。「法」的訓練是一個異常艱苦又反覆重複的過程。
  • 古今書法字體大合集、古代碑刻書法拓本殘本古籍421本約8.7G
    而現如今,我們學習書法,參考古貼的時候,也只是分析古時候書法大家在寫那一筆的時候是如何寫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學習的筆法,除了一些文獻提到的,像中鋒、絞筆(其實這個並不少見,也可以叫捻筆管)、錐畫沙、屋漏痕等,這些可參考的以外,其實很大部分的筆法都是參雜了現代人的思維來還原古代筆法的,以今思古,也並不一定準確對不對?
  • 練好「永字八法」,就能將字寫好嗎?
    《法書苑》中說:「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照這個說法,王羲之練「永字八法」一共花了十五年時間。這是真的嗎?一 「拘於一字,何異守株」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如果只是用十五年時間苦練一個「永」字,王羲之肯定成不了書聖。
  • 他位列「揚州八怪」,為何書法仍不出名?原來是「怪」過頭了
    作為「揚州八怪」的一員,楊法位居其中,但名頭不太響。「八怪」是一個統稱。一個響亮的名詞有好處,可以讓人迅速記住,但也容易泯滅各自的個性差異,只落下一個「怪」字。但凡提起「八怪」,首先會想到金農和鄭板橋。這兩人即使不在「八怪」中,也會聲名顯赫。但不管如何,「八怪」已成為一個歷史名詞,說到「八怪」時,意味著會關注得更仔細一點,比起其他湮滅無聞的更多書畫家,已經是藝術史中的幸運兒和佼佼者。
  • 「神仙中人」的書法,喜歡者贊為神品,厭惡者貶為匪書,你怎麼看
    趙子昂以一己之力,提出「復古」思想,重提向晉唐學習書法,他師法與鍾繇、王羲之、李北海等人,並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