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活法兒
本文共3748字,30圖,閱讀需10分鐘
蛋糕、餅乾、炸雞、速溶咖啡……這些都是你的最愛嗎?
你也許並不了解它,但一定吃過它,沒準兒還經常吃。
它是食品界的「魔法師」,能讓蛋糕、麵包等變得口感鬆軟;能讓餅乾、起酥糕點等變得酥鬆可口;能讓炸雞、炸薯條等變得更加香脆;能讓咖啡、奶茶、冰淇淋等變得更順滑美味.
你應該沒少享受它帶來的迷人口感,可微生物卻並不喜歡它,因為它的營養太差了,微生物靠它很難繁殖。被微生物「嫌棄」的它,保質期比較長,而使用它的加工食品,保質期也同樣較長。它還是健康的「冷面殺手」,使人們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21%,死亡風險增加28%。它還具有超強的增肥力度,吃1口它相當於吃7口油。如何把它從生活中揪出來並予以取代,是今天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反式脂肪每年導致50多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基於這種顯而易見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政府採用「取代」計劃,到2023年,徹底消除食品中的人造反式脂肪。隨著人們對反式脂肪的認知度越來越高,關於它的負面報告不斷出現。可如今,含有人造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正聯手將我們團團包圍,無孔不入地威脅著我們的健康。愛吃零食的你為何總瘦不下來
在各種脂肪中,反式脂肪的增肥能力最強,是脂肪總體平均效應的7倍。膳食中反式脂肪含量越高的人,在相同食量下越容易肥胖,而且脂肪主要集中於腹部,連內臟脂肪也會增加。
小心,別吃傻了
研究顯示,反式脂肪對可以促進人類記憶力的物質具有抵製作用。因此,年輕時飲食習慣不良,常常攝入反式脂肪的人,在老年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比例更大。
美國的研究發現,無論年紀大小,常吃含有反式脂肪食物的人,會出現情緒接受和調節困難,也更具有攻擊性。相反,較少攝入反式脂肪的人,則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被你一口一口吃出的冠心病
反式脂肪具有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凝聚力的作用,即便只攝取極低量的反式脂肪,也會大幅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女性若能將反式脂肪的攝入量,降低到攝取總能量的2%,可使患上冠心病的危險性下降53%。美國哈佛大學用14年時間,調查了8萬多名女性的飲食,將攝取反式脂肪最多的小組,與攝取量最少的小組對比,發現前者患糖尿病的危險高出了30%。據日本糖尿病孕婦學會調查,孕婦罹患糖尿病的比例在逐年升高。而且若懷孕初期血糖值過高,生出有心臟病等先天性異常疾病的嬰兒,比率也較高。所以,孕婦應絕對避免食用含人造反式脂肪的食物。
增加不孕不育的概率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大量攝入反式脂肪,會減少男性荷爾蒙的分泌,中斷精子在體內的反應過程,從而降低男性的生育能力。因此,育齡夫婦最好少吃或不吃反式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
影響下一代的生長發育
母親攝入反式脂肪時,胎兒和嬰兒也會通過胎盤或母乳被動攝入。而反式脂肪會使胎兒或嬰兒更易患上必需脂肪缺乏症,影響其生長發育,還會對青少年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不良影響。
反式脂肪對我們的健康危害那麼多,必須要知道它藏在哪裡,才能減少甚至杜絕對它的攝入,隔絕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反式脂肪又被稱為「反式脂肪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天然存在的,一類是由人工製造出來的。天然反式脂肪,存在於反芻動物的脂肪組織及乳汁中,所以在牛羊奶、乳製品和牛羊肉的脂肪中,甚至進食這些食品的哺乳媽媽的乳汁中,都有天然反式脂肪的身影,但它的含量不高,也並沒什麼危害。人造反式脂肪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意生產的,一種是無意中產生的。
「有意生產的」人造反式脂肪,主要存在於「氫化植物油」中,它成本低、口感好且保質期長,被用於替代動物奶油和黃油,還能在加工後變身為「人造奶油」、「起酥油」、「奶精」等美味的食品原料,全面佔領「甜食領域」。
「無意中產生的」反式脂肪,是在油脂的加工或烹調過程中出現的。當植物油在180℃以上長時間加熱,就會產生反式脂肪。而且加熱的時間越長,反式脂肪含量越高。想想餐館裡和油炸食品車間裡,那些長期翻滾的油鍋,就是反式脂肪的藏身之所。
在各種各樣的加工食品中,人造反式脂肪通常會用化名,出現在配料表中,現在就來讓它顯出原形吧。
這些名稱迥異的人造反式脂肪,最喜歡藏身在哪些加工食品中呢?下面就來個大盤點吧。
糕點類重災區
奶油蛋糕、蛋撻、泡芙、起酥點心、甜甜圈、各種派、薄脆餅、華夫餅、月餅、冷凍甜品等。
糖果類重災區
巧克力,麥麗素,含巧克力的糕點、餅乾及冰淇淋,太妃糖、奶糖等。飲料類重災區
咖啡伴侶、冰淇淋、奶昔、奶茶、固體飲料、即衝型糊粉狀食品(如粉狀麥片、椰子粉、芝麻糊粉等)。
麵包類重災區
奶油麵包、漢堡、牛角麵包、奶酪麵包、披薩。
餅乾類重災區
曲奇、夾心餅乾、威化餅乾、酥性餅乾。
膨化食品類重災區
薯片、雪米餅、蝦條、蝦片、爆米花、鍋巴、米果等。
油炸食品類重災區
麻花、油條、方便麵、江米條、炸雞、洋蔥圈、薯條等。
調味品類重災區
花生醬、沙拉醬、固體湯料等。
可以看出,反式脂肪會出現在各種我們喜愛的甜食和零食中,貌似我們離不開這些心頭之愛,也就逃不出反式脂肪的傷害。
在全面封殺人造反式脂肪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對它的攝入量,應限制在食物能量的1%以下。相當於一個成年人,每天最多吃2.2克反式脂肪。
不過,一般的脂肪,身體花7天左右可以代謝掉,而消化1.5克反式脂肪,則需要51天,這也是某些快餐食品會致人肥胖的原因。
我國國標規定,食品中使用了氫化植物油時,營養成分表中應標註反式脂肪含量,但如果該含量低於0.3%時,就可以標註為「0」。也就是說,包裝上的「0」,並不意味著不含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這麼壞,怎麼才能一口不吃?
很可惜,這很難做到。因為它在現有食物中,大量存在。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天然的,一類是人工製造的。
▲天然的,主要來源於牛羊等動物的肉和乳製品,一般含量較低。經研究證明,沒有什麼危害。
▲人工製造的,主要源於油脂加工和烹調。如反覆使用的煎炸油,和氫化植物油及其產品(包括人造奶油、人造黃油、起酥油等)。
尤其是氫化植物油,人們曾因「價格低廉、不含膽固醇、能延長食品保質期」等,特別推崇,並用它廣泛取代黃油等。
如今,人工製造的反式脂肪在食品行業,被廣泛使用。
劃重點!只要食物標籤中,出現氫化植物油、人造黃(奶)油、人造植物黃(奶)油、人造牛油、人造(植物)脂肪、氫化油、代可可脂、起酥油、精煉植物油、食用植物油、黃奶油、蛋糕油、酥皮油、麥淇淋等字樣,那就是反式脂肪,沒跑了。
你愛吃的薯片、餅乾、方便麵、蛋黃派、速溶咖啡、速溶奶茶等,相當一部分都含反式脂肪。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是:超市賣的,口感香、脆、滑、膩,多油食物,使用氫化植物油的機率較高。而富含氫化植物油的食品,就可能有反式脂肪。
丹麥是世界上首個限用反式脂肪的國家,距今已有16年。隨著該國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大幅下降,其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下降幅度,超過其他發達國家。
2009年-2010年,瑞士、奧地利、冰島先後立法,禁止反式脂肪食物銷售。2018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取代」行動指導方案,爭取到2023年,徹底清除全球食品供應鏈中使用的人造反式脂肪。1個月後,美國發布禁令,自2018年6月18日起,美國市場上的加工食品將不再允許添加氫化植物油。我國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要求:食品配料含有或生產過程中使用氫化和(或)部分氫化油脂時,在營養成分表中應標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2013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平均每天攝入反式脂肪是0.39克,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值(小於1%)。
該報告援引2011年及以前數據。彼時,國內街頭的奶茶店,還沒到三步一攤的密度;外賣尚未鋪天蓋地,職場人吃得最多的是食堂+自帶……
被稱為「續命神水」的奶茶,是反式脂肪的重災區。此前有新聞傳出,很多店裡標牛奶、拿鐵的茶飲料才會用鮮奶。而標奶茶的,就是用奶精粉。
多吃果蔬。新鮮蔬果、糧食穀物、魚肉蛋,不含人造的反式脂肪。少用油。調和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油中,含有少量反式脂肪。同時,油炸方式會產生較多反式脂肪。看食物標籤。購買加工食品時,要注意看食物標籤/成分表,選擇不用氫化植物油或反式脂肪含量較少的食物。(遺憾地說,包裝食物幾乎全部淪陷)
要當心的是,食品生產商會用各種噱頭,來掩蓋氫化植物油之實。要小心被矇騙。
少吃或不吃糕點餅乾。尤其是別拿餅乾、蛋糕、油條,當主食。餅乾吃到飽,反式脂肪攝入就超標了。
發現沒?
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品都是
營養價值低、高能量、高脂肪、高糖食品
老老實實買菜做飯
少點外賣,少吃快餐
真是又省錢又健康
文章最後,還想提醒大家,請長按二維碼,關注 醫學內刊,每天早上7點鎖定這裡,美好的一天從閱讀一篇有溫度的文章開始,學醫路上你不孤獨,有我陪你。
讓我知道你在看,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