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的2020年,國內經濟受到衝擊,信貸需求下降,線上化、非接觸式服務需求大增,尚在適應資管新規、處於艱難轉型階段的資管業務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對危機,金融監管和銀行業共同應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讓利實體經濟,優化信貸投向結構,同時加大不良處置和撥備計提力度,增厚風險抵禦「安全墊」。作為防風險的關鍵一環,銀行業公司治理也貫穿全年,多項政策支持推動各類型銀行資本補充。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來展開,「構建新發展格局,明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2021年,我國金融業將開啟怎樣的「新格局」?
服務實體
萬億讓利託舉實體經濟
在此前連續多年提出大銀行普惠貸款增速目標後,今年為救助受疫情衝擊企業,國常會提出金融體系要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
銀行是絕對的主力。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郭凱曾詳解1.5萬億元的組成:一是利率下行實現讓利,包括貸款利率下行、債券利率下行等,這部分大概9300億元;二是兩項今年創設的貨幣政策工具,加上前期的延期還款付息政策工具,大約讓利2300億元;三是銀行減少收費3200億元。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透露,今年前10個月金融體系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預計可實現全年讓利目標。
除小微企業外,製造業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主戰場。據央行數據,截至10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4.96萬億元,同比增長33.1%。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1.05萬億元,同比增長47.9%。
而科技與金融的深度結合,也是2020年助力普惠金融走深的關鍵點,金融科技在疫情期間幫助銀行機構「非接觸式」展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的「非接觸式」服務並非新鮮事物,近年來已有很多銀行推動自身業務的「數位化轉型」,疫情的發生促使銀行機構加速推進線上服務對線下服務的大規模替代。
防風險
加大不良處置和撥備計提力度
銀行讓利實體經濟也是為了自身發展。實體經濟增長得好,銀行的效益就好、風險就少、資金的周轉速度就快、使用效率就高。從銀行財報可以看到,在讓利實體經濟的同時,銀行也都在加大不良處置和撥備計提力度。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6%,較上季末小幅增加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179.9%,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已對可能出現的1元錢貸款損失,從利潤中提取了1.799元作為準備。
今年疫情下特殊的延期還本付息安排,會進一步延緩風險暴露,明年是否是風險釋放的窗口期?天風證券研究所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延長到明年,不過個人貸款的延期還本付息政策今年已經到期了,所以一部分風險在今年已經釋放。
「總體來看,對明年銀行業的資產質量擔憂不太大。2021年在經濟較強的復甦之下,大部分企業的盈利能力將上升,對應的貸款質量會變好,只有一小部分本身就存在風險的貸款,可能在流動性收緊下會提前暴露或是加速暴露。」廖志明稱。
今年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作為防風險的關鍵一環,強化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也是貫穿全年的關注熱點,尤其是中小銀行治理,近兩年金穩會也多次聚焦這一問題。
可以看到,包商銀行、恆豐銀行、錦州銀行等銀行的重大風險已有序化解,中小銀行改革也加快推進,以攀枝花商行與涼山商行合併組建四川銀行為例,多家中小銀行選擇合併重組。
「未來中小銀行的改革重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中小銀行將通過直接注資重組、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等多種方式加快改革重組。」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指出。
資本補充
多渠道補充資本金
資本充足狀況也關乎銀行風險抵禦能力。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批准銀行通過永續債、創設央行票據互換(CBS)工具等方式進行資本金補充,今年國常會又提出通過專項債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
公開報導顯示,目前廣東、浙江、山西等省份已相繼發布地方專項債注資中小銀行的計劃。從細節來看,目前專項債注資銀行的路徑有兩條。廣東、浙江、山西選擇通過間接入股為銀行注資,而廣西則選擇可轉股協議存款的方式補充銀行資本,這也是該資本補充工具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現在有2000億的專項債對中小銀行增資,也看到在探討可轉股協議存款,可能對非上市銀行的資本補充有一定幫助。未來可能在補充資本工具上還會有一些創新,這兩年整個政策非常鼓勵銀行加大資本補充的力度,也是金融防風險很重要的一塊。」廖志明稱。
中泰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戴志鋒表示,注資思路是託底,而不是兜底,中小銀行競爭力的提升仍在於公司治理和業務結構轉型。
展望
著力普惠金融加碼科技創新
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直接提到銀行的表述只一句,即「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
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納入公報,政策定位進一步提升,預計明年有望成為資本補充大年,監管部門將完善資本補充工具安排,支持各類資本工具發行。
圍繞新發展格局,記者注意到,建行、交行等銀行學習會議精神後,提出下階段行動方向,包括持續做好普惠金融,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大力支持科技創新,著力打造科技金融、普惠金融、貿易金融、財富金融等特色。
對於信貸投放的結構調整,廖志明認為,銀行的信貸政策跟國家的方針政策相匹配,不僅是政策的引導,也是各家銀行自身的市場化選擇。放貸肯定是給有前景的行業,銀行信貸投放結構會跟隨經濟轉型進行優化調整。
在他看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不過明年不會出現明顯的信用收縮,收緊的時間會拉長。貸款利率會隨著經濟復甦有小幅上升,屬正常現象,如果貸款利率在經濟增速走高時下降,反倒會讓經濟過熱,並不是一件好事。
王一峰預計,明年信貸投放結構將呈現「扶創新、促零售、穩基建、控地產」特點;從定價管理看,一般貸款利率不會因明年宏觀經濟的「脈衝式」走高而作出過度反應,銀行應強化負債成本管控,逐步清退靠檔計息的創新存款和網際網路存款等變相突破利率自律機制的產品。
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