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銀行業2021:資本補充、普惠金融是重點

2020-12-26 新京報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的2020年,國內經濟受到衝擊,信貸需求下降,線上化、非接觸式服務需求大增,尚在適應資管新規、處於艱難轉型階段的資管業務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對危機,金融監管和銀行業共同應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讓利實體經濟,優化信貸投向結構,同時加大不良處置和撥備計提力度,增厚風險抵禦「安全墊」。作為防風險的關鍵一環,銀行業公司治理也貫穿全年,多項政策支持推動各類型銀行資本補充。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來展開,「構建新發展格局,明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2021年,我國金融業將開啟怎樣的「新格局」?

  

  服務實體

  萬億讓利託舉實體經濟

  在此前連續多年提出大銀行普惠貸款增速目標後,今年為救助受疫情衝擊企業,國常會提出金融體系要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

  銀行是絕對的主力。央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郭凱曾詳解1.5萬億元的組成:一是利率下行實現讓利,包括貸款利率下行、債券利率下行等,這部分大概9300億元;二是兩項今年創設的貨幣政策工具,加上前期的延期還款付息政策工具,大約讓利2300億元;三是銀行減少收費3200億元。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透露,今年前10個月金融體系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預計可實現全年讓利目標。

  除小微企業外,製造業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主戰場。據央行數據,截至10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4.96萬億元,同比增長33.1%。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1.05萬億元,同比增長47.9%。

  而科技與金融的深度結合,也是2020年助力普惠金融走深的關鍵點,金融科技在疫情期間幫助銀行機構「非接觸式」展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的「非接觸式」服務並非新鮮事物,近年來已有很多銀行推動自身業務的「數位化轉型」,疫情的發生促使銀行機構加速推進線上服務對線下服務的大規模替代。

  防風險

  加大不良處置和撥備計提力度

  銀行讓利實體經濟也是為了自身發展。實體經濟增長得好,銀行的效益就好、風險就少、資金的周轉速度就快、使用效率就高。從銀行財報可以看到,在讓利實體經濟的同時,銀行也都在加大不良處置和撥備計提力度。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6%,較上季末小幅增加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179.9%,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已對可能出現的1元錢貸款損失,從利潤中提取了1.799元作為準備。

  今年疫情下特殊的延期還本付息安排,會進一步延緩風險暴露,明年是否是風險釋放的窗口期?天風證券研究所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延長到明年,不過個人貸款的延期還本付息政策今年已經到期了,所以一部分風險在今年已經釋放。

  「總體來看,對明年銀行業的資產質量擔憂不太大。2021年在經濟較強的復甦之下,大部分企業的盈利能力將上升,對應的貸款質量會變好,只有一小部分本身就存在風險的貸款,可能在流動性收緊下會提前暴露或是加速暴露。」廖志明稱。

  今年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作為防風險的關鍵一環,強化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也是貫穿全年的關注熱點,尤其是中小銀行治理,近兩年金穩會也多次聚焦這一問題。

  可以看到,包商銀行、恆豐銀行、錦州銀行等銀行的重大風險已有序化解,中小銀行改革也加快推進,以攀枝花商行與涼山商行合併組建四川銀行為例,多家中小銀行選擇合併重組。

  「未來中小銀行的改革重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中小銀行將通過直接注資重組、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等多種方式加快改革重組。」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指出。

  資本補充

  多渠道補充資本金

  資本充足狀況也關乎銀行風險抵禦能力。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批准銀行通過永續債、創設央行票據互換(CBS)工具等方式進行資本金補充,今年國常會又提出通過專項債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

  公開報導顯示,目前廣東、浙江、山西等省份已相繼發布地方專項債注資中小銀行的計劃。從細節來看,目前專項債注資銀行的路徑有兩條。廣東、浙江、山西選擇通過間接入股為銀行注資,而廣西則選擇可轉股協議存款的方式補充銀行資本,這也是該資本補充工具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現在有2000億的專項債對中小銀行增資,也看到在探討可轉股協議存款,可能對非上市銀行的資本補充有一定幫助。未來可能在補充資本工具上還會有一些創新,這兩年整個政策非常鼓勵銀行加大資本補充的力度,也是金融防風險很重要的一塊。」廖志明稱。

  中泰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戴志鋒表示,注資思路是託底,而不是兜底,中小銀行競爭力的提升仍在於公司治理和業務結構轉型。

  展望

  著力普惠金融加碼科技創新

  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直接提到銀行的表述只一句,即「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

  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納入公報,政策定位進一步提升,預計明年有望成為資本補充大年,監管部門將完善資本補充工具安排,支持各類資本工具發行。

  圍繞新發展格局,記者注意到,建行、交行等銀行學習會議精神後,提出下階段行動方向,包括持續做好普惠金融,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大力支持科技創新,著力打造科技金融、普惠金融、貿易金融、財富金融等特色。

  對於信貸投放的結構調整,廖志明認為,銀行的信貸政策跟國家的方針政策相匹配,不僅是政策的引導,也是各家銀行自身的市場化選擇。放貸肯定是給有前景的行業,銀行信貸投放結構會跟隨經濟轉型進行優化調整。

  在他看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不過明年不會出現明顯的信用收縮,收緊的時間會拉長。貸款利率會隨著經濟復甦有小幅上升,屬正常現象,如果貸款利率在經濟增速走高時下降,反倒會讓經濟過熱,並不是一件好事。

  王一峰預計,明年信貸投放結構將呈現「扶創新、促零售、穩基建、控地產」特點;從定價管理看,一般貸款利率不會因明年宏觀經濟的「脈衝式」走高而作出過度反應,銀行應強化負債成本管控,逐步清退靠檔計息的創新存款和網際網路存款等變相突破利率自律機制的產品。

  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

相關焦點

  • 中國普惠金融2020年回顧和2021年挑戰與展望
    來源:零壹財經來源|零壹財經專欄作者|顧雷 汪雯羽2020年我國普惠金融經歷了疫情帶來的重大考驗。在剛剛進入的2021年,我國普惠金融將更加深入發展,金融服務將持續改善。今天,我們回顧總結2020年我國普惠金融發生的大事,更好展望2021年普惠金融發展前景,更好地應對挑戰。
  • 畢馬威發布《香港銀行業展望2021》:中國香港銀行業將加速數位化轉型
    近日,畢馬威發布報告《香港銀行業展望2021》提出,面對低息環境,中國香港銀行業應專注非息業務、提升客戶體驗及控制經營成本,銀行將加速數位化轉型,以保持競爭力。  《香港銀行業展望2021》報告發現,2020年中國香港的銀行業仍然保持了穩定的發展態勢。中國香港作為連接中國內地資本流通的重要橋梁,中國內地經濟迅速復甦對中國香港經濟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利的信號。
  • ...金融展望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快速修復 銀行經營業績或迎「U...
    原標題:中行發布《2021年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快速修復 銀行經營業績或迎「U」型反彈   「2021年是中國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政府將持續推動擴大內需
  • 2021年信貸投放圈定重點
    來源:金融投資報破解實體融資難題仍是2021 年信貸政策著力點。近期,多部門密集部署,加碼小微企業支持力度,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延期至3月31日。同時,綠色發展領域成為信貸支持新重點,在碳中和目標下,銀行信貸業務將進一步向低碳產業傾斜。
  • 篳路藍縷三十載 銀行業踏浪遠航資本市場
    由此,中國銀行業開啟了在資本市場30年波瀾壯闊發展史中的徵途。  1999年11月10日,浦東發展銀行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代碼:600000。這兩個頗具象徵意義的代碼,寄託了銀行業對資本市場發展的厚望,也飽含著資本市場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期許。
  • 支持實體信號密集釋放 2021信貸投放重點圈定
    本文轉自【經濟參考報】;破解實體融資難題仍是2021年信貸政策著力點。近期,多部門密集部署,加碼小微企業支持力度,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延期至3月31日,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兩增兩控」考核指標也被納入商業銀行績效評價。同時,綠色發展領域成為信貸支持新重點,在碳中和目標下,銀行信貸業務將進一步向低碳產業傾斜。
  • 問道普惠金融:數字普惠成主流 多部門推進求合力
    當前,普惠金融已經深入人心,成為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展望未來,「十四五」時期普惠金融事業向何處去?將面臨哪些新問題、新機遇?讓弱勢群體得實惠「普惠金融既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統籌解決好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 曾剛談金融重點領域:產業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
    關於金融行業重點發展領域,曾剛表示有四個方面: 一是產業金融可能會成為新的重點。他指出,產業核心是製造業,未來「十四五」期間製造業的融資,製造業金融資源的投入可能會成為新的增長點。過去幾年中,製造業中金融資源佔比尤其是銀行貸款等等佔比持續下行,過去有一些年份對個人的貸款佔了新增貸款的一半。未來隨著結構的調整,雙循環的模式下,產業的升級有可能會帶動製造業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經過長時間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多產業已經接近尾聲,進入了新的體系和空間,未來一段時間產業與金融更好的結合會成為金融行業拓展的重點。
  • 21金融研究:2021年全球貨幣政策展望
    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5.2%,略低於2020年6月《世界經濟展望更新》中的預測。這既體現了目前我們對2020年經濟下滑程度將更溫和的預測,又與社交距離將繼續下去的預期相一致。在2020年收縮和2021年復甦之後,我們預計2021年全球GDP水平比2019年略高出0.6%。上述增長預測意味著,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今明兩年將出現巨大的負產出缺口和高失業率。
  • 魯政委:穩中求變,支持「雙循環」發展—2021年金融監管展望
    為有效的支持「雙循環」發展格局,2021年金融監管政策將主要圍繞保證金融穩定和改革投融資渠道兩個主線。從銀行資本監管來看,金融監管部門將繼續推進各類銀行補充資本,並看齊國際標準升級資本監管規則,以期維護金融穩定。對於中小銀行,還需要金融監管部門通過豐富資本工具、推動專項債認購等多種方式助力其補充資本。
  • 資本補充渠道進一步拓寬 中小銀行將加速「抱團」發展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資本補充渠道進一步拓寬 中小銀行將加速「抱團」發展|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2021年金融業前瞻作者:王仲琦 馮櫻子(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目前,我國以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和村鎮銀行等構成的中小銀行有4000多家,他們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民企、三農和小微企業。
  • 中小銀行歲末「補血」提速 監管力挺多渠道資本補充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今年在商業銀行盈利普遍放緩的情況下,銀行補充資本金需求明顯提升,尤其是資本實力相對弱的中小銀行。整體看,銀行資本金補充壓力不減的情況下,年底銀行資本補充的積極性依然較高。
  • 「前沿譯文」金融科技的前景:後疫情時代的普惠金融(下)
    儘管這可能部分反映了銀行向數位化服務提供方式(例如,移動和在線銀行業務)的轉變,但這表明,在傳統金融服務的現有供應存在缺口或傳統銀行業效率低下時,數字普惠金融往往發展更快。在傳統服務有限的地方,即銀行分支機構較少,金融化程度較低的地方,金融科技信貸也趨於產生。
  • 秦皇島銀行業金融支持復工復產顯成效
    為認真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秦皇島分局及時部署轄內銀行業主動作為,急事特辦,以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和積極主動的履職擔當,積極開展金融支持復工復產工作,迅速落實減費讓利降成本相關政策,打好疫情防控戰。
  • 2021年銀行業投資建議
    六、2021年銀行理財子權益資產配置展望  (一)權益佔比提升。預計銀行理財子產品中權益類產品和權益類資產投資的佔比均將有所提升,但趨勢將會是循序漸進式的增長。  (二)權益類資產投資以二級市場為主。
  • 聚焦2020銀行數字生態與普惠金融峰會 看數字普惠如何 「向上而生」
    而在國內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的當下,努力發展普惠金融成為促就業穩增長的重要經濟政策。  今年1月財政部提前下達2020年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26.2億元。4月2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普惠金融在銀行業金融機構分支行綜合績效考核指標中的權重提升至10%以上,鼓勵加大小微信貸投放。
  • 銀行大咖復盤2020不凡之年:數字經濟與普惠金融逆風前行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朱寶琛數字經濟已成維繫社會運轉的重要支撐,銀行業既承載發展普惠金融的社會責任,也具有推動數位化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自身需求。12月10日,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聯合百家成員銀行舉辦的「2020銀行數字生態與普惠金融峰會暨第十六屆中國電子銀行年度盛典」舉行。活動現場,來自監管部門、學術機構、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的三百餘位業內人士出席本次峰會,共商數字經濟發展新策略,探尋數字普惠發展新思路。
  • 廣東銀保監局:統籌抓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銀行業高質量發展
    累計為1700億元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延期還本付息,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約1.08個百分點。產業精準扶貧貸款同比增長34%。會議強調,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會黨委工作安排,切實把工作重心統一到黨中央對當前的形勢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抓好中央決策部署和銀保監會、廣東省委、省政府各項政策的落地見效。
  • 「發刊詞」順勢而行,逆風翻盤——山東銀行業系列觀察
    2020年,對各行各業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銀行業同時經歷了全球新冠疫情及金融危機的震蕩。疫情發生後,在抓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時,山東銀行業採取一系列新的授信服務措施,精準施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減免相關費用,保障重點項目和民生工程,支持疫情防控企業擴大產能、全面服務受疫情影響企業復工復產。2020年以來,山東銀行企業還加快了上市的步伐。
  • 馬來西亞金融科技與AFIN,助力東南亞數字普惠金融發展
    今年分享博鰲亞洲論壇日前發布的《亞洲金融發展報告——普惠金融篇》中,第二章關於馬來西亞金融科技介紹的部分,希望對您有所啟發。除了業務上的合作,馬來西亞銀行、聯昌國際銀行、豐隆銀行和興業銀行都加大了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並在電子銀行系統、電子銀行業務能見度、運營效率、與商家合作及收購金融科技企業股權方面大做文章。此外,為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馬來西亞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積極籤訂金融科技合作框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