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眨眼間,昨兒臘八已過,一年又要到頭了,大人們開始緊鑼密鼓的為過年做準備啦,打掃家,辦年貨,買新衣,備足各種吃食,忙碌上大半個月,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一家人從四面八方趕回家鄉,就為了團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喜喜慶慶地過新年。因此,過年的意義實在於休息,團聚,走親會友。
除夕當天,各家的男人們貼對聯,請好天地爺,土地爺,灶火爺等各路神仙,女人們打掃院子,準備團圓飯菜,天黑前一切收拾停當,熱炕上被子軟軟活活,新衣新褲疊放整齊,鍋裡,肉在飄香,一家老小圍著炕爐,嗑瓜子花生,吃柿餅麻花,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看春晚,吃團圓飯,放鞭炮,祭神仙,趟柏火,又長一歲了!臨到零點時分,鞭炮霎時間亮紅了天,直震耳欲聾……
多年過去,一想起過年的景象還是兒時的記憶最深,年味最濃,那時候,人們都不富裕,物質很貧瘠,快樂卻足以滿分,沒有現成充足的各類年貨,衣服需要到集市上扯好布料找裁縫做,也都是跟隨當年最流行的款式,比如男孩子會酷愛各類軍裝,還配有軍帽,女孩子的布料也多是大紅色,淡粉色,橘色,配點蕾絲花邊或搭配點小裝飾就覺得很好看。
那時候沒有家政,家裡的玻璃需要全家一起來擦,打掃家更是一個大工程,也是臘月二十三前固定的儀式,每年打掃奶奶房屋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必是挑一個太陽紅彤彤的好日子,將屋子裡各類雜七雜八的東西一一搬到院子裡,把土炕上的被褥全揭掉,晾曬在陽光下,拿掃把撣淨上面的土,再頂上頭巾,披上舊衣服,掃把上綁上竹竿,登高踩低把房裡牆壁屋頂,土炕都細細打掃乾淨,再用抹布把桌子板凳,各類小器皿都擦淨,然後放回原處,最後把晾曬好的被褥重新鋪好,換上新床單~,過程雖然繁瑣,但也有樂趣所在,好懷念從前舊的北房,有著紙糊的窗戶,每年春天的時候燕子會在那裡築窩,好懷念那張溫熱的土炕,通著炕的土爐子,爐子裡也長捂著烤紅薯,好懷念那張方桌,爺爺常坐於桌前讀書寫字,還有那臺日麗牌的小電視,方桌上那架古老的鏡子,雖然它照起來有些失真……,哦,走神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記憶勾起了懷念的思緒,過年的喜慶卻參雜了幾些傷感,罷了罷了,過去的就讓它們留在記憶裡罷!遠遠的不可觸及,能怎樣?……人生就是這樣的不斷失去,不斷得到,偶爾會追憶過去,更要看向未來……
再接著回憶年味吧,那時候集市上不賣春聯,從除夕前幾天開始,家裡就開始絡繹不絕的有人來請爸爸幫忙寫春聯,暖活的晌午,爸爸割紅紙,磨墨,揮毫,院子裡鋪滿了紅紅的春聯,年味兒十足,那幾天爸爸著實辛苦,卻從未有推脫,這就是村裡人之間的人情味兒……
過年前的蒸年饃也絕對是一件大事,一般放在臘月二十七八,家家戶戶會特意磨一些稍白些的面,用來蒸年饃,這整整要費一兩天的功夫,大鍋灶蒸上三兩鍋,用來祭拜神仙爺用和全家人過年這幾天吃,話說花饃的做法也很講究,且各地的做法也各有特點,梭子是給女孩子吃的,為的事讓她長大能做得一手針線活兒,男孩子吃銀錢罐,希望他以後能多多發財,不缺錢花,還有各類花鳥魚,動物,麥穗,棗糕,餛飩饃等許多花樣,基本都表達了農作時代人們對於豐收,對於美好事物的祈願和憧憬……。只不過,近多年來,這門以前家家戶戶主婦都會的日常手藝漸漸要失傳了,年輕人不愛學,嫌麻煩,連饃饃都不蒸了,花饃這門藝術已經市場化了,少數藝人做的又精又好,但如何做到持續的傳承是一個問題,事實上,大多數民間藝術都面臨類似的問題,花饃作為民間美術的精華之一,需要得到傳承和發揚~。
吃了臘八飯,離年關就一天一天近了,說到年味,還是農村傳統的過年方式年味更濃些,如今,年輕人對於過年的儀式已漸漸淡漠,不知若干年後,過年又會是怎樣的方式呢?不管怎樣,過年的意義始終在於熱鬧,喜慶,團聚,辭舊迎新,小孩子又成長了一歲,大人們也都有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