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軀幹是人體生物運動鏈上的樞紐環節,在運動中對動作發揮和能量的傳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軀幹由多塊骨骼肌組成,關節較多且結構複雜,要充分發揮軀幹在生物運動鏈中的作用,軀幹的平衡穩定性尤為關鍵。在運動中軀幹的平衡與穩定影響著各種動作發揮和運動環節間能量傳遞。軀幹和骨盆的肌肉位於人體的核心部位,這些肌肉在人體運動中起到穩定、傳導力量、發力減力等作用。頭部靠頸部肌群及頸椎與軀幹相連,軀幹的恢復有助於承受運動時頭部的重量。軀幹也是連接上肢和下肢的橋梁,上肢通過肩胛骨及周圍肌群與軀幹相連,軀幹功能的恢復為上肢和手的各種技巧活動提供了相應的姿勢及穩定的支點,下肢通過骨盆帶及周圍肌群與軀幹相連。從軀幹屈伸肌的生物力學特徵及參與運動分析,軀幹肌是維持腰椎生理性前凸和平衡的主動的穩定系統,肢體活動需要與軀幹組合而成,軀幹與骨盆控制能力是機體平衡以及步行、運動能力的綜合反映。正常人行走時,骨盆隨上肢的運動產生周期性的旋轉和傾斜,軀幹運動呈對稱性正弦曲線,是整個人體具有良好的協調性,處於正常的平衡狀態,而偏癱患者由於偏癱側軀幹及四肢運動控制的喪失,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平衡中樞的破壞,使得其姿勢控制系統被破壞,患者不能移動患側軀幹和上下肢。由於運動控制差,患者的軀幹、骨盆、下肢形成了左右不對稱的姿勢,出現了軀體平衡和協調能力障礙,導致步態障礙,而軀幹和骨盆的協調和控制訓練可以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其平衡功能。
二、作用機制
1.軀幹與骨盆前屈運動、後伸運動和旋轉運動的強化訓練,增強了軀幹側屈肌群的力量。當身體受到外力作用或自身發生改變需要調整重新達到平衡時,是通過軀幹腹直肌、腹內外斜肌、斜方肌、背闊肌和骶棘肌的快速反應性收縮來實現的;此外,人站立時系通過視覺、前庭覺以及本體感覺的傳入而感知,由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整合,經錐體束髮出神經衝動指揮骨骼肌肉系統產生隨意運動,經過踝膝髖關節和軀幹的協調參與,使身體的重心垂直地維持在雙側臀部和雙足支撐面上,從而達到身體的平衡與穩定。
2.軀幹與骨盆控制訓練提高了四肢的運動能力控制。軀幹的姿勢反應自動地伴隨四肢的活動,使得四肢控制能在全範圍內進行,並能完全地發揮出力量。軀幹與骨盆部位的肌肉並不像四肢肌肉那樣,直接完成人體的運動,但是它們的穩定性收縮可以為四肢肌肉的收縮建立支點,提高四肢肌肉的收縮力量,同時還可以協調不同肌肉之間的運動,加快力量的傳遞,整體上提高了四肢的運動效率。
3.軀幹肌肉神經支配來源於雙側錐體束,具有恢復正常功能的生理基礎,並誘發軀幹對各種肢體動作做出相應調整,以促使軀幹動作方向與肢體動作方向在動態時程上呈線性關係,從而保證軀幹動作與肢體動作間形成線性力量傳遞,進而加快肢體運動功能恢復。
4.軀幹與骨盆調整反應與肢體穩定性與控制能力密切相關。利用軀幹與骨盆調整反應,可增加感覺信息的輸入,使興奮向肢體傳導,促進肢體的各運動肌群產生協調運動;通過治療刺激增加患者對患側肢體的感知覺注意,反覆刺激中樞,通過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軸突長芽等方式,使原先不承擔某種功能的結構去承擔新的、不熟悉的任務,加強了大腦功能重組,促進了患側肢體控制能力恢復。
5.偏癱患者軀幹控制與ADL高度相關,ADL包括進食、修飾、如廁、洗澡、穿衣、行走等方面,其中大部分需要有軀幹與骨盆活動的支持才能完成,軀幹與骨盆控制能力訓練有利於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功能恢復。
總之,軀幹與骨盆控制能力是為肢體的功能動作做準備,對人體姿勢的維持、穩定、站立、行走、平衡、協調有重要調節作用,近端穩定性一旦形成,有利於肢體分離運動的生成,促進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