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CPI短暫負增長後回正,上下波動反映什麼樣的經濟信號

2021-01-15 中國青年報

同比負增長僅一個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再次轉正!

今天,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份,全國CPI同比上漲0.2%。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2%,非食品價格持平;消費品價格同比上漲0.2%,服務價格同比上漲0.3%。

2008年以來全國CPI和食品類CPI同比變化趨勢,製作:張煜,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去年11月份,全國CPI經歷了11年來的首次同比負增長。當時,市場分析人士對CPI的負增長數據均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由2019年同期基數較高和食品價格下跌引發的短期現象。特別在影響食品價格下跌的因素中,包括豬肉、雞肉在內的肉類價格降幅均有所擴大。

市場人士的樂觀判斷在今天公布的數據中得到印證。去年12月份,食品價格同比由上月的下降2.0%轉為上漲1.2%,影響CPI上漲約0.26個百分點。其中,鮮果價格上漲6.5%,漲幅擴大2.9個百分點;牛肉和羊肉價格均上漲4.6%,漲幅也有所擴大;豬肉價格下降1.3%,降幅收窄11.2個百分點;雞蛋、雞肉和鴨肉價格分別下降11.9%、13.5%和9.2%,降幅也均有收窄。

11年前,CPI同比負增長曾持續9個月後才獲得轉正。為何此輪由負轉正周期如此短暫?

根據我國CPI的構成情況,主要與食品價格同比轉正非常迅速有關,特別是豬肉價格在短暫下跌後迅速回升。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月11日14時,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每公斤46.81元,比上周五上升1.2%,繼續保持上升態勢。

不過,恒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認為,從今年春節後開始,豬周期會進入新一輪的下行階段,但節奏會非常緩慢,不用過於擔心迅速拉低CPI漲幅。

食品價格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引人關注。但若從更宏觀角度看,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之後的核心CPI走勢,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更為顯著。去年12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漲0.4%,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醫療保健價格上漲1.3%;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0.9%。

核心CPI的走勢平穩還意味著總需求的平穩。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因此從全年看,2020年,全國CPI同比上漲2.5%,意味著既實現了去年全年物價調控的目標,又為今年的擴大內需打好了基礎。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財信研究評12月CPI和PPI數據:預計1月CPI為負 PPI將迎來正增長
    一是2021年PPI翹尾因素將較2020年提高1.6個百分點;二是疫苗投入使用疊加前期政策效果顯現,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短期上行壓力較大,但全球經濟負產出缺口仍在,大宗商品持續上行動力不足,國內輸入型通脹壓力可控;三是2020年使用偏慢的財政資金短期將支撐基建投資維持高增長,但在隱性債務風險增加和房主不炒定位下
  • CPI再現負增長 主要因素是什麼?
    國家統計局12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這是時隔11年後,CPI再現負增長。導致負增長主要因素是什麼?負增長在未來會成為一個趨勢嗎?《新聞1+1》連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共同關注:11月CPI,為何創了11年來的新低?
  • 豬價「砸盤」CPI進入「負時代」,PPI環比上漲!什麼信號?
    在「三跌一漲」的背後,反映出中國經濟新的發展態勢:CPI在連續下跌4個月之後,11年來首次步入負區間,其中豬價下跌12.5%,是促使CPI由正轉負的最直接因素。與此同時,以原油、化工為代表的大宗商品走強,反映出全球經濟逐步企穩,利好中國經濟,促使PPI環比提升。
  • 時隔11年CPI再現負增長 提振消費關鍵在保經濟增長穩就業
    繼2009年10月以來,CPI同比增速首次滑落至負增長區間。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CPI同比下降0.5%,環比下降0.6%。其中,豬肉價格的走低帶動食品價格和整體CPI進入通縮狀態。從非食品項表現看,11月非食品價格由上月持平轉為下降0.1%,這是近10年以來的首次同比負增長。
  • 時隔11年CPI再現負增長,意味著什麼?
    國家統計局12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這是時隔11年後,CPI再現負增長。導致負增長主要因素是什麼?負增長在未來會成為一個趨勢嗎?經濟增長有一個周期性變動特徵。在經濟上升周期,一般是需求引導供給,這時一般是供不應求,價格漲幅提高。在經濟下行階段,是供大於求,這時價格漲幅總體保持在較低水平。實際上我國從2010年以後經濟增速下降,GDP增長率從10.3%降到去年的6.1%,今年可能會更低。在這個過程中,從宏觀經濟總量關係來看,總體是供大於求的特徵,在這個背景下,價格漲幅較低是一個基本特點。
  • 活久見,CPI負增長?意味著什麼?機構觀點全梳理
    機構觀點全梳理今天打開新聞一看,CPI居然罕見地負增長了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11月CPI同比下降0.5%,為2009年2月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環比下降0.6%,連續2個月出現負增長。雖然商品價格提前反映了全球經濟復甦的預期,但是目前海外疫情依舊十分嚴峻,短期內全球經濟不會出現過熱的局面,商品價格上行空間有限。資料來源:2020-12-9東北證券# CPI尚未觸底 PPI溫和修復浙商證券:11月豬價繼續下探,仍是拖累CPI的主要因素。
  • 豬肉砸盤 CPI漲幅「轉負」!什麼信號?比通貨膨脹更可怕...
    在「三跌一漲」的背後,反映出中國經濟新的發展態勢:   CPI在連續下跌4個月之後,11年來首次步入負區間,其中豬價下跌12.5%,是促使CPI由正轉負的最直接因素。12月9日,農業農村部的監測顯示,截至當日14時,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42.70元/公斤,比前一日上漲0.5%。   CPI會在豬價的影響之下,長期處於負區間嗎?
  • 韓國經濟釋放復甦信號意味著什麼
    近兩個月來,憑藉企穩回升的出口貿易,韓國經濟逐漸恢復向好態勢,有望在2021年上半年重回正軌。分析人士認為,被稱為全球經濟「金絲雀」的韓國經濟正逐步擺脫新冠疫情影響、穩步回暖。受疫情衝擊,韓國出口額今年3月至8月連續六個月同比負增長,經歷9月短暫回升後,10月因中秋假期等因素影響再次下跌。
  • 財經觀察:韓國經濟釋放復甦信號
    新華社首爾12月14日電 財經觀察:韓國經濟釋放復甦信號新華社記者陸睿近兩個月來,憑藉企穩回升的出口貿易,韓國經濟逐漸恢復向好態勢,有望在2021年上半年重回正軌。分析人士認為,被稱為全球經濟「金絲雀」的韓國經濟正逐步擺脫新冠疫情影響、穩步回暖。受疫情衝擊,韓國出口額今年3月至8月連續六個月同比負增長,經歷9月短暫回升後,10月因中秋假期等因素影響再次下跌。11月,憑藉半導體、顯示器、汽車、無線通信設備等產品出口增長強勁,韓國出口額再次反彈,同比增長4%。
  • 生薑大蔥價格波動影響有限 CPI將呈動態平穩走勢
    11月全國大蔥批發價格為每公斤4.56元,同比上漲99.1%,已達近4年來最高水平。但與大蔥、生薑價格呈相反態勢,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CPI同比下降0.5%,環比下降0.6%。可以說11月份的CPI走勢顯著低於預期,是繼2009年10月以來首次滑落至負增長區間,創下十一年來新低。此外,11月份PPI同比也下降1.5%。
  • 主要指標增速由負轉正 經濟企穩信號更強
    國家統計局19日發布數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實現由負轉正。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基礎設施投資增速、貨物進出口增速,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季增速也迎來年內首次轉正。多個超預期的經濟數據,為宏觀經濟向好再添暖意,中國經濟企穩信號更加強烈,市場信心也不斷增強。
  • CPI和ppi同時出現負值,通縮信號已經出現?
    另外還有個數據你也可以參考一下,全國生產者生產價格也就是這個ppi,11月同比下降1.5%也進入了負值。上面的cpi他反應的是消費者的物價水平,主要是跟我們的衣食住行是息息相關的,而ppi他反應的是工業的價格,也就是工業品的出廠價格,這個指標是跟製造業跟實體經濟是緊密相關的。
  • 財信研究評11月CPI和PPI數據:預計明年一季度後CPI和PPI同比轉正
    預計在豬肉下行周期啟動和海外疫情二次爆發的衝擊下,國內CPI將繼續負增長,但隨著國內經濟向潛在增速回歸和疫苗陸續投入使用,CPI陷入負增長的持續時間有限。>> 全球經濟恢復預期增強和國內經濟繼續修復共同推動PPI降幅收窄。11月PPI同比下降1.5%,降幅較上月收窄0.6個百分點。
  • 多項經濟指標增速由負轉正,什麼信號?專家這麼說!
    前三季度,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巨大衝擊和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中國經濟交出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0.7%,扭轉了下半年下降的局面。 中國經濟又傳來好消息,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負轉正。
  • 中國這個唯一經濟正增長,對世界意義重大
    中國GDP在今年二季度實現當季正增長,前三季度增長了0.7%,全年正增長已成定局。各行業領域緊緊跟上,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餐飲零售到汽車建材,「轉正」成為中國經濟運行的高頻詞。  回眸即將結束的2020年,中國經濟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一季度GDP同比回落6.8%。
  • 財信研究評3月CPI和PPI數據:CPI通脹無憂 PPI通縮壓力增加
    疫後非食品各分項漲跌互現,其中受國際油價的大幅下跌影響,交通和通信降幅繼續擴大,是非食品的主要拖累項;但疫情防控常態化,集聚性場所防控措施仍然較嚴,導致服務供給增速較慢,疫後需求集中釋放下供需暫時性失衡,旅遊、其他用品和服務、家庭服務等價格有所上漲,反映在剔除食品和能源後的核心CPI較上月提高0.2個百分點。
  • 央地密集部署 決戰四季度穩增長 「三駕馬車」全面發力 全年經濟回...
    繼中國經濟「三季報」揭曉後,地方也陸續出爐三季度經濟成績單,各地經濟在二季度企穩回升基礎上呈現加快復甦態勢。截至目前,已公布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的23個省份中,20個省份GDP數據累計同比增速反彈至正區間。與此同時,從中央到地方,緊鑼密鼓召開經濟形勢分析會、省委常委會等,圍繞衝刺四季度、決勝全年度,進行密集會商部署。
  • 我國時隔11年CPI再現負增長
    時隔11年CPI再現負增長: 「二師兄」身價下跌為主因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官網12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11月份CPI環比下降0.6%
  • 義大利學者:外貿數據增長反映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勁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宋承傑):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超過29萬億元,同比實現1.8%的增長。中國外貿的亮眼表現引起了各方關注,義大利專家學者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採訪時表示,這些數據進一步顯示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勁,也讓仍受疫情影響的世界各國獲得信心和希望。傑拉奇(來自博鰲論壇和採訪截圖)截至9月,中國外貿累計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進入11月,增幅繼續擴大,呈現加速增長態勢。
  • 11月CPI創下十一年來新低,通縮要來了嗎?
    CPI由正轉負,通脹還是通縮?11月CPI同比轉負,除了年底翹尾因素弱化之外,短期內主要是受食品價格下行的影響。但與豬肉不同的是,大蔥和生薑等更像是日常飲食的輔助,且存在一些替代品,其價格波動對老百姓真實的生活成本(Living Cost)影響可能是有限的。當前經濟是否處於通縮狀態?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排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為0.5%,仍然保持穩定,反映需求端仍然有一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