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這兩句話講絕了,叫自心現量,不斷之無(淨空老法師)

2021-02-18 為正法久住平臺


淨空老法師慈悲開示

請看《大經科注》第九百三十四頁最後一行:

念老的註解,「端心正意,指正心誠意,善護己念,遠離三毒,不思邪惡」。佛告訴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我們大家的代表,告訴彌勒就是告訴我們大家,勸導我們,大家要是能在這個世間,特別是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後面經文我們可以看到,愈是困苦艱難,成就愈不可思議。所以佛在經上有說,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一天,可以抵得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什麼原因?這個世界上修行太難了,極樂世界修行太容易,容易就不稀奇,太難當中還能修,難能可貴,道理在此地。我們在這個世間會退轉,禁不起考驗,極樂世界人要到我們這來,也未必能禁得起考驗,也不能保證他不退轉,一個道理。

但是極樂世界的人,遊化十方決定不退轉,什麼原因?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無量劫修習功德這樣的加持,他跟我們一樣也很難成就。求生淨土,往生極樂世界的好處,全憑阿彌陀佛的功德,願力功德,這是我們發墾切的願望求生淨土真正的原因,我們希望得到這個加持。

端心正意不容易,就是《大學》裡頭所說的三綱八目,三大綱領是「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大學》一開頭就把這個標示出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儒求什麼?求明明德,跟佛沒有兩樣。明明德是什麼?是明心見性。佛講得清楚,儒講得含蓄,你要用心去體會。明德就是自性,德是自性,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至善的,所以稱明德。現在明德怎麼樣?不明了,被染汙了,明德不明,不明就是變成無明,佛法講的第一個煩惱,它本來是明,現在不明了。那個明就是明了,對於全宇宙萬事萬物通達明了,這叫明,自性真的是如此。


所以佛法的修學,求見性,只要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那就是明,世出世間一切法就是德,全明了了,現在不明,所以上面加個明字,明明德。上面這個明是動詞,下面明德是名詞,就是自性,就是法性,佛經上說了幾十個名詞,都是說它。說它為什麼說幾十個名詞?這是佛教學的善巧,叫你不要著相,名是假名,老子說得好,「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佛用這種善巧的方法,講了幾十個名稱,講一樁事情,一個都不能執著,你才能夠明心見性,有執著就見不到,有分別就見不到。必須讓我們在聽法、在學習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明明德。

明德之後,這個明德起作用,跟大乘佛法一樣,起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佛法把自受用擺在第一,他受用擺在第二;《大學》裡頭把他受用擺在第一,自受用擺在第二。他受用,親民。親民就是什麼?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一片慈悲。親民,親是親愛,民是眾生,對一切眾生親愛,這是明德起的作用,沒有絲毫自私自利。自受用,止於至善。


至善是什麼?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的四德,第一德就是止於至善,他的第一德講「隨緣妙用」。隨緣是事,就是親民,隨緣是事。妙用是什麼?妙用是不著相,隨緣,斷惡修善沒有把斷惡修善這個事情放在心上,這叫妙用,這叫至善,就是佛家所說的不著相。著相不善,不著相善,不著相跟性德相應,一著相就不相應。變成什麼?變成因果,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變成這個東西,這就不善。止於至善,中國老祖宗傳統教學,這是教育的理念,這是真實智慧。


所以佛一傳到中國來,中國人一聽馬上就接受,一點懷疑都沒有,儒家接受了,道家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儒跟道,佛這一來,三結合,一而三,三而一,佛法把中國儒講得更清楚、更明白。用什麼樣的手段,總綱領、總原則知道了,用什麼手段來落實?落實明德在自利利他,自利,止於至善,利他,親民。儒也不含糊,講得很詳細,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是此地講的端心正意。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平天下,平的意思是公平,地球上所有的國家、所有的族群,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叫平天下。你看看這個指導的原則多麼好,簡單明了。

從哪裡開頭?從格物。格物是什麼意思?古時候朱夫子講這個格,格是研究,物是萬物,對萬物要深入研究,了解它的事實真相,這個說法錯了。用朱子這個方法格物,研究到最後吐血了,答案不能現前。


司馬光的講法是用佛法來解釋,講的跟佛說的一樣,司馬光是虔誠的佛教徒。朱夫子讀過佛經,聽過法師講經,他沒有依教修行,不像司馬光,司馬光真幹。司馬光給我們解釋格物,這個格是格鬥,打仗。跟誰打仗?跟欲望打仗,人有欲望,要降伏欲望,欲望是煩惱,貪瞋痴慢疑,要把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打倒,不能受它的影響,不能讓它來主宰。要讓這些煩惱習氣當家做主,這個人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他天天製造輪迴,他怎麼能超越?必須要把它打倒,要把它打敗。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財色名利,沒有貪瞋痴慢疑,這個仗打贏了。打贏就叫做阿羅漢,佛門裡面阿羅漢就把這一仗打勝了,不再受外面這些東西幹擾。

真心現前,端心,真心,真心現前。真心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意誠,意是念頭,善念、惡念都沒有,叫純淨純善,這誠意。斷惡修善不著斷惡修善的相,不起斷惡修善的念頭,高,他的心當然正。正是什麼意思?你看中國文字,正上面是個一,下面是止,一就止了。止是什麼?住在那裡不動了。全宇宙所有的現象,自然現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都是動的,前念滅後念生,它沒有止,它是一念,念念相續。佛在經上講這個現象只用了兩句話八個字。宇宙是什麼?現在人說的,佛法的名詞叫遍法界虛空界,是什麼回事情?佛這兩句話講絕了,叫自心現量,不斷之無,這個話都在這個經的註解裡頭。


一切法從心想生,惠能大師開悟說了五句話,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從哪來的?自性生的,自性現的,就是自心現量,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就是當下一念。這一念,不斷之無,這一念不斷,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接著一個,可是念念都不可得,所以用個無字來形容。無,不間斷,念,不斷之無,妙絕了!八個字,自心現量,不斷之無,沒人能說得出來,他不入這個境界他怎麼說得出來?自心現量是說它怎麼來的,不斷之無說這個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虛妄相怎麼建立的、怎麼存在的?是不斷之無,緣起是自心現量,真妙,這八個字。這八個字把世出世間法看透了,世間法、出世間法這叫真相。

所以知道真相之後,相可以欣賞、可以隨緣,決定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假的,你執著不到,你不可能佔有,你無法控制,它是不斷之無。而且每一個念頭,就是自心起的念頭,每個念頭都是獨立的,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

《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叫三心不可得,這都是說明真相。既然三心不可得,你一定要懂得隨緣妙用,得大自在。隨緣是恆順眾生,就是恆順這個念頭,順自然的法則,順眾生的意念,順眾生的境界,知道它是假的,知道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所以他在境界裡頭真正是不起心、不動念,完全了解現前的境界是自心現量,他的心是定的,自性本定,沒有絲毫浮動。這個定,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自性本定。這個境界裡面,心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個智慧就是明明德。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沒有一樣不清楚。

代表的經典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釋迦牟尼佛成佛所說的,定中所說的,不是在人間。所以小乘人不承認,小乘人認為這是偽造的,龍樹菩薩造的。是把釋迦牟尼佛證得的境界,一絲毫沒有保留,全部說出來。這部大經,大龍菩薩,大龍菩薩是等覺菩薩,收藏在龍宮,龍樹菩薩見到的,這些都是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他在龍宮看到。

這部經分量多大?中國人計算這部書分量多大是以多少字,以每個字做單位,《金剛經》五千言,全部經文五千多一點,論字數算的。印度不是論字的,印度論偈子,不管長短,四句話就叫一首偈,以這個為單位。《華嚴經》多大分量?龍樹菩薩說,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我們聽不懂,他用比喻說,一粒微塵是一個偈子,這個地球有多少微塵?地球太小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多大?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叫做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銀河系?十億。十億個銀河系裡頭所有的星球,把它磨成微塵,我們講把它磨成像麵粉一樣,一粒是一首偈,就是十億個銀河系,統統磨成微塵,一粒微塵是一個偈,《華嚴經》有這麼多偈,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其實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就是十億個銀河系。這個經拿到我們地球上放不下,它太大了。一四天下微塵品,多少品?一四天下微塵品,人間、天上沒有人能夠接受,分量太大。

龍樹菩薩看到這個,他本來很傲慢的,自以為了不起,看到釋迦佛說的《華嚴經》,貢高我慢馬上就止住,自己真正慚愧,不能跟佛比,差太遠了。所以這叫大本《華嚴》,我們六道眾生沒有能力接受。再看中本,中本分量還是大,依然不能接受。看小本,小本好像什麼?目錄提要,一共有十萬偈,有四十品。一想這個可以,就把這個小本傳到世間來。

在我們中國翻譯的《華嚴》不完整,也就是它分量太大,傳到中國來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沒傳來。現在我們的《華嚴經》,十萬偈,大概有五萬偈的樣子,一半。《大方廣佛華嚴經》,在中國三次翻譯,東晉翻譯的三萬六千偈,唐朝時候翻譯的,增加九千偈,四萬五千偈,貞元年間,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完整的到中國來,所以總共合起來差不多是五萬偈。就是一首偈是四句,五萬乘四,二十萬句,《華嚴經》二十萬句,中國人稱為略本,是小本的一半,龍樹菩薩傳過來的,一半。《華嚴經》的梵文原本沒有了,再找不到了。佛在定中二七日中,也有說三七日中,三七二十一天,定中時間跟空間維次都沒有了,定中沒有時空,沒有時間沒有前後,沒有空間沒有距離,佛在定中說的。

我們一定要記住,《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要記住,你學佛就沒有白學。你要承認、你要相信,你不能懷疑,你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跟阿彌陀佛也沒有兩樣。為什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你迷了,你不知道本來面目,你本來面目是佛陀。佛菩薩慈悲,幫助我們迷失了本心的人,幫助做什麼?幫助我們回復自性,如此而已,我們成佛了,本來是佛。

所以這個教育以回歸自性為目的,真正回歸自性,你成佛了。最後一句話告訴你,「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一樣也沒得到,你所得到是自性本有的,不是自性裡沒有的你得到一點東西,沒有,全是自性,歸無所得。無量無邊的智慧是你本有的,無量無邊的福報也是本有的,無量無邊的能量也是本有的,一切相好統統是本有的。真的像佛所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有一切法都是你自性現出來的。

極樂世界,自性現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也是自性現的,三途六道也沒有離開自性,統統是自性變現的。善要修、惡要斷是我們現前的階段,幫助我們回歸自性。佛菩薩幫助我們,用什麼手段?用教學,把事實真相說出來,把回歸自性的理念、方法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最重要的,第一個條件我們要相信,不懷疑,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是性德裡頭的第一條,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要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八個字是淨土宗的理論依據,淨土宗修學,信願持名,回歸自性,道理在此地,你相信就不懷疑了。


大乘雖然說利他,但是首先要自利,真正的自利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止於至善,沒有比這個更高的,這到頂了,止於至善。至善是什麼?對我們來講,這個至善就是信願持名,我們要把心定在這上,萬緣放下,性德慢慢就都透出來。如果學佛不能放下,還是隨順煩惱,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隨順煩惱,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那你是迷到底了。回頭是岸,放下煩惱就是菩提。


《華嚴經》上說得好,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體接觸,念裡頭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回歸自性了。我們知道,什麼叫迷失自性?就是這些東西統統加起來我們全都具足,具足六根,具足六塵,具足六識,這就統統被染汙了,這就是明德不明。說到最後,就是看破、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看破就是一切通達明了。

一切通達明了是智慧,這個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學來的。學來的是知識,知識也是煩惱,也是障礙自性,佛叫它做所知障。障有兩大類,一大類是煩惱障,第二是所知障,你學得愈多所知障愈嚴重。所以佛教我們就連學習經教,一門深入,不能學多,學多怎麼?學多也是所知障,障礙你明心見性。只能學一樣,學一樣會得定,叫成就三昧。定起作用就開智慧,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是佛法教學的智慧、教學的理念、教學的方法,跟我們現在世間完全不相同。我們世間現在的教育是知識,理念也是知識,方法也是知識,知識有局限性,知識有範圍,而且還有後遺症。

所以,端心正意,這是關鍵。世間法也講這個,《大學》裡頭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我們現在最艱難的,前面兩關不能突破,就是格物、致知。這兩關不能突破,意不誠、心不正。心不正是什麼?有偏心、有邪心,不正。所以佛在此地教導我們,善護己念,遠離三毒,不思邪惡,這話太重要了,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要保護自己的正念。正念沒有念頭,有念都是邪念,有見都是偏見,不正。怎麼辦?沒有遇到淨宗我們真的是沒辦法,心裡想正,正不了,總是歪的,遇到淨宗就有辦法。就是底下義寂大師所說的,「直趣菩提名端心,不求餘事名正意」,正意就是前面講的正心,端心就是前面講的誠意。

我們心裏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把它打掉,善念、惡念,世間念、佛念,全部拿掉,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叫誠意正心。心裡頭存著是阿彌陀佛,隨緣用事統統是真心,這意思好,不求餘事,什麼念頭都沒有。心中有佛,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就是自己。中峰禪師講得好,在《繫念法事》裡大家都念過,「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你看講得多清楚、多明白。這就是誠意正心,由誠意正心,下面自然發展的,家齊、國治、天下平,這作用多大。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第五五七集)2013/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57

相關焦點

  • 聽經|淨空法師講《金剛經》(388)
    以六道來說,欲界、色界著有,落在有這一邊;無色界執著在空那一邊,都不能出六道。六道太苦了,輪迴六道,佛在大經上講生死疲勞,搞這個事情。我們常在經上看到,佛感嘆:可憐憫者,真可憐!迷得太深,看不破、放不下,幹這個事情。看破了,就是你真正看到一切法無實無虛,你看破了。你了解事實真相,自自然然放下,不執著了,那個日子過得多快樂!佛菩薩在經典上講遊戲神通,快樂!到這世間來幹什麼?遊戲。
  • 淨空法師:怎樣念佛才算是不間斷?
    我講個例子給諸位聽,有一年過年的時候,我在臺北,那時候館長還在世。過年,有位老居士到圖書館來拜年,跟我說,他說「法師,我什麼都放下了,就是孫子放不下,怎麼辦?」他沒有一天到晚念著孫子、孫子,他沒念。口裡頭沒有,他心上真有,時時刻刻都想到孫子,那叫做念佛,那叫做不間斷。我就跟他講,你把你那個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
  • 淨空老法師:安士全書!
    《安士全書》,這本書印光大師讚嘆,近一百年來最好的一部書。這部書大概有一大半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注得好,搜集的案例非常之多,跟《感應篇彙編》類似。它有四部分,第二個部分「萬善先資」,專門勸戒殺;第三個部分「慾海回狂」,專門勸戒邪淫,你看一個殺、一個淫,萬惡之首;最後一部分分量不大,勸大家修淨土,「西歸直指」。
  • 修藍博士對話淨空法師:愛與修行的真相(附視頻)
    修·藍博士:量子學所說的與佛的教誨一樣,都回歸到清淨之光,如此而已。你知道嗎?   修·藍博士:莎士比亞也談到同樣的事:空無。◆ 定弘法師:他說莎士比亞也講到,跟這個是完全相同的事情。   修·藍博士:耶穌也講到這個,靈魂的清淨。量子學也講到這個,零點、空無。我們總是回歸到零,你要回歸空無,自性之光才能夠呈現。
  • 淨空老法師:阿彌陀佛是誰?趕緊看看,你會嚇一跳!
    這個地方講皈依是回歸自性,這叫『大皈依』。皈依三寶,實在說佛家講皈依三寶,理論就是依據這一句。三寶第一個是佛寶,佛寶是自性覺,自性周遍法界,所以這個地方用「光明雲」來顯示。凡夫迷失了自性,招來無量無邊的災難。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說,圓滿的性相,性雖然沒有相,能現一切相,所現的相是自性的相分,性相是一,決定不是二。
  • 東寶·仲巴活佛為淨空法師造住世祈禱文!恭請為師父上人...
    古代漢地禪宗行者都將師父視為圓滿的佛,將身口意完全交由師父調教,對師父的調教絕無疑慮或二心。淨宗也推認一代又一代的祖師,都視祖師的言傳身教為準繩。這一良好傳統時下在行者心中似乎漸趨淡漠,這是修行人對教法信心不足、行持無力的根源之一。每個修行人都應當深思並重拾尊師重道之良好傳統。
  • 淨空法師:緊要關頭,你就知道他到底信不信佛
    【淨空法師:緊要關頭,你就知道他到底信不信佛】「又云: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個話講得實在是太好了,三輩九品這個不平等,不平等怎麼造成的?不是佛造成的,是我們每個人學佛遇的緣不一樣。如果遇到一個好老師,把淨土法門理論、方法、境界、因果講得清清楚楚的,我們可以取上品。
  • 三寶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淨空法師)
    所以說過去老的教育,那個教育真好,真能把人教出來,現在那種教育沒有了。所以現在真的像方老師所說的,方老師給我說這個話六十一年之前,跟我講,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他說你要想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那是什麼?那個時候不懂,聽到這個話感到奇怪,以為老師是推卸之詞。沒想到他說的話是真話,學生不認真學習,老師也就不必教了,教了沒有用。
  • 淨空老法師:餓鬼道
    我們姑且不論他人,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雖然發心修淨土,我們對淨土有沒有真的相信?有沒有真正地接受?我在講席當中常講,我們念佛人起心動念偏偏跟阿彌陀佛作對,跟淨宗祖師大德做冤家,這樣的心態怎麼能往生?為什麼說跟阿彌陀佛作對,跟祖師做冤家?就是我們是雜心、亂心、染汙心,心不清淨,所以確實不具足信解的標準。如果你學佛,你貪佛法,佛法是善法,你在餓鬼裡頭是多財鬼,你還是個鬼。
  • 夏威夷療法--修藍博士拜訪淨空老法師實錄(精華篇)
    親愛的,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陷入怎樣的困境,請試著用這四句話來療愈自己吧。【對不起】因為終於明白了自己在這掙扎中所扮演的角色。原本以為錯都在別人,但現在終於明白了自己也必須負起一份責任。 / 受訪者:淨空老法師 / 翻譯者:定弘法師註:因修.藍博士用英文溝通,而淨空老法師用中文溝通,故定弘法師作中間翻譯。
  • 佛教:淨土宗的修行心法,只要記住淨空法師給的這十個字就夠了
    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淨土宗在當代的一位高僧——淨空法師,他的老師是李炳南居士,而李居士的老師就是淨宗十三祖,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老和尚,而印祖早已經故去多年,所以修淨土的師兄,真的不妨多看看淨空法師的文集或者視頻。
  • ➮淨空法師:佛為什麼不常住在世間
    薄德之人不種善根,佛久住在世間,什麼時候找他跟他學都來得及,何必那麼著急?凡夫因循苟且,把光陰錯過了。貧窮下賤,貪著五欲享受,所以他們入於憶想妄見網中,就是我們講的妄想,這個我們在現前都看到。「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這真的,我們年輕的時候看到,李炳南老居士在臺中住了三十八年,我們外地到臺中去親近老師,我們的心態跟當地人完全不一樣。
  • 淨空法師與瑜伽老人許哲
    淨空老法師稱她為修女居士。新加坡人以擁有她為榮,視她為「國寶」;天主教徒將她與德蕾莎修女相提幷論;佛教徒認為她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她卻說:「我只是一個會掃地,喜歡做工的平凡女人。」許哲曾在2004年5月她106歲時出版過《106歲,有愛不老──許哲的生命故事》一書。
  • 淨空法師:無量劫來遇到一次,你要珍惜,太可貴了!
    我還是講《無量壽經》,我還是念阿彌陀佛。我絕不會受這樁事情動搖了念頭,錯用了心,我不會。希望同學們都要提高警覺心,頭等大事是信願持名,往生淨土。你往生淨土多好,多殊勝!別在這個世界搞了,這世界苦不堪言,要有強烈的出離心。
  • 淨空法師:【專信不二,萬修萬人去,三心二意,一無所成】
    三心二意,就非常可惜,這一生機緣錯過了,不能成就。 下面舉經作證明。「如經雲,設有一法,過於涅盤,亦所不顧」。實在講,這些比喻勸導,無過於《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所說,尤其是善導大師的批註。我們以前讀過講過,沒有任何一法,能超過這一法。 底下說,「禪宗知識,有教人但持話頭,一切不作」。話頭是「參念佛是誰」,屬於念佛法門,另一種念佛方法。
  • 淨空老法師:拜佛的功德很大,效果非常殊勝!
    以清淨心、恭敬心拜佛,拜時沒有一個妄念,這樣自自然然感應道交,有求必應。 拜佛時,每個動作都合乎威儀,全身運動都達到了。我出家前,懺雲法師只教我拜佛,每天早課拜三百拜,晚課拜三百拜,中午,午後繞佛、念佛、經行半小時,再拜兩百拜,每天八百拜。對自己身心修養非常好,拜佛消業障、開智慧。曬蠟燭的法師,是拜佛三年開悟的。心誠就通了。 我們之所以不能開悟,是不通。
  • 淨空老法師:不要小看起心動念,將來遇到緣可真有麻煩!
    譬如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這一句,阿賴耶就一個種子,念兩句就兩個種子。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無量無邊,我們無始劫來生生世世,你說起多少念!這個念,現在我們才明白,以前都含糊籠統。這個念頭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一千六百兆。每一個念頭在阿賴耶識都形成一個種子,阿賴耶種子無量無邊無盡無數。
  • 淨空法師: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的三昧叫念佛三昧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三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又《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這是《大智度論》上的一段話。念老這一大段的集注,都是講到華嚴三昧、百千三昧。
  • 淨空法師:如來的心印,就是這一句佛號,勸我們求生淨土
    三個阿僧祇劫,無明習氣斷乾淨了,才證得究竟果位;淨宗不需要,淨宗一下就可以能成就,所以它是無上深妙禪。 「於上之語」我們對上面講的這些話,《宗鏡錄》所講的,《大集經》上所講的,真正能夠相信,你看,【解】於上之語,若能信受,即是蒙佛深恩,為我開智慧之眼,得光明之身也。上心印之語,亦即是如來心心相印之印,諸祖以心傳心之心,聞此寶印,粉身難報。這個恩德太大了!
  • 【十善業道經】(116)不要念「我」,念「佛」,所以叫「念佛法門」
    前面兩句跟諸位介紹過了,現在我們從『常無迷忘』這一句看起,這是「念根」的成就。由此可知,我們現在是常常迷惑、常常忘記,這是什麼原因?這個念沒有根,它就有這現象。「念」,中國的文字是屬於會意,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當下一念」,這是這個字的本義,念念當中都不失掉。 佛說六道凡夫真正常無迷忘的一念是什麼?是「我」,六道凡夫念念不忘,「我」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