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魯曉芙看歐洲」,第一個全歐洲範圍內的財經生活公眾號。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以荷比盧為基地,從事全歐洲投資併購業務。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如果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魯曉芙看歐洲」,已經推出同名微信視頻號,請在微信點擊「發現」-「視頻號」,並搜索同名關注視頻號。合作:Xiaofu_Lu
喝茶吃魚,是英國人最不容妥協的民族尊嚴問題,而炸魚薯條,是英國人最不願意放棄的國菜食品。
英國糾纏多年的」脫歐悲喜劇「,即將在未來的72小時後,進入關鍵大高潮:在反覆拉扯與多次延期後,已於今年1月正式退出歐盟的英國,必須與歐盟27國完成」後脫歐時代的經貿關係談判「。
如果雙方最終破局、無法在12月14日0時前籤字,那麼折騰4年後的英國,仍將走向」硬脫歐「,一切經貿中斷歸零。
目前英國與歐盟卡關的談判瓶頸,仍集中在公平競爭機制、經貿爭議仲裁權,以及」最重要卻也最不重要「的漁權問題!
打漁問題,成了最新的脫歐難點,真是意想不到!
但漁權問題之所以會讓脫歐談判,停滯不前,關鍵癥結在於,」經濟現實「與」政治情緒「的極端反差。
漁業問題,硬生生被塑造成了英國脫歐的「政治樣板」
在脫歐公投以及後續談判中,英國漁業一直是脫歐派的鷹派前鋒,許多漁民堅信首相詹森的脫歐口號」奪回主導權(Take back control)「,並認為英國漁場長期受到歐盟打漁船隊的「入侵」,各種生態管制與漁權共享政策,更限制了英國漁民的發財商機,不少脫歐派領袖,因此才大力支持脫歐、甚至高度認同英國鷹派主張的」無協議總比爛協議好.. .支持英國-歐盟一刀兩斷!「
正因為英國漁業的鷹派氣氛,一方面是長年與歐洲同行的競爭積怨,另一方面則可能與英國自詡為」海洋帝國「的歷史榮譽有關,英國人自己下不了臺。
於是,在後脫歐關係談判的最終階段,英國才會就漁權問題死守不放,猛烈抗拒來自法國的開放施壓。
儘管在政治輿論中來看,英國政府,特別是首相詹森本人,對於漁權守護的堅持,極大程度只是」政治幌子「。
畢竟比起貿易仲裁、公平競爭機制,守護漁權的概念,畢竟還是比較具體直觀,儘管英國漁民只佔全國勞動人口的千分之1,漁業佔全英GDP的年產值也不到千分之1.2。
脫歐鷹派認為,英國漁業之所以衰弱至今,都是因為歐盟的管制政策,分食本地漁權,像是在英吉利海峽的鱈魚漁獲,就有85%被法國船團分走,同時英國脫歐派忽略了英國漁民也都往北走,到挪威海域分魚;
漁業問題,從經濟上本來是互惠互利的,被政治扭曲了
但反對意見則強調,英國漁業與歐盟市場,實際上早已高度合作,」絕大部分的英國打漁收穫,都是」英國的出口商品「銷往歐盟市場,實際上取自於法國/歐盟的海域,然後還出口到歐洲,...剛好相反的是,英國本地人吃的海鮮,反而大多全是歐盟進口!「
英國漁民在歐盟海域捕撈的扇貝,超過80%都銷往歐洲大陸,其他像是鯡魚、鯖魚、龍蝦、螃蟹...等等,也全都銷往歐盟,」這可不是什麼歐盟搶奪...就單純是英國漁獲,不符合本國人的飲食胃口!「
《金融時報》指出,」儘管四面環海,但現代英國的海鮮飲食文化,卻是高度集中而單調...。「
英國消費者的海鮮需求,只高度集中在」五大項「:鱈魚(cod) 、黑線鱈(haddock)、鮪魚(tuna)、鮭魚(salmon)和明蝦(prawns),」不是這五種,英國人可是不吃的呢!「
但尷尬的是,這些五大海鮮品項,包括英國料理的旗幟、民族舌尖的榮光,」炸魚薯條「(Fish & Chips,多用鱈魚或黑線鱈裹粉油炸),卻又都極高程度地依賴」歐盟進口「。實際上,鱈魚方面北歐和葡萄牙的產量比較多。
以2018年夏季,英國船團趁著脫歐談判之亂,與法國法定禁捕期的空窗機會,強行越過英吉利海峽,前往諾曼第大肆捕撈、引發法國漁民暴怒衝撞的」扇貝戰爭「。
因此,英國打著守護漁權旗幟,不惜與歐盟拼個魚死網破的脫歐結果,反而恐怕讓英國本就弱勢的現代漁業,更陷崩盤危機。
《衛報》表示:無論12月14日的最終談判有沒有成果,2021年1月開始,英國仍將結束緩衝過渡、真真正正地與歐盟分手」實現脫歐「。
但在目前一片混亂之中,英國漁民要到歐盟海域捕魚,卻需要重重申請與審核;現有的冷凍設備與倉儲物流,也不一定能保證打漁收穫進出口的價格競爭力與品質新鮮度,
」如果脫歐後吃不到地道的英式炸魚薯條,不知英國人作何感想?「
附:長期堅持原創不易,如果文章引起大家共鳴,請大家點讚轉發,支持我繼續創作,謝謝。
附:一位女性朋友坐在對面,房間裡放著輕柔的音樂,對著比利時精釀啤酒和法國玫瑰酒,西班牙小吃和義大利火腿片,我們聊聊歐洲。
網紅經濟是一種誕生於網際網路時代下的經濟現象,作為網際網路時代下的產物,中國的網紅經濟在發展中迎來了爆發點,實際上,歐洲各國的大小網紅們,也將目光投向了神秘的東方大國。
德國學者說:「中國是全球網紅經濟的發動機,也是世界第一網紅經濟國。
在網紅經濟迅猛發展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強大活力和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