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舞蹈基礎的人當看到下橫叉,第一反應都是「哇」!仿佛都能感受到大腿被抻拉的酸痛感,下橫叉固然很有難度,但如果能夠循序漸進的練習就容易很多。
瑜伽體式中的坐腳式就是下橫叉的必練體式,當然練習坐腳式的好處遠不止如此。標準的坐腳式不但可以起到開髖的作用,幫助增加髖關節外展的能力,還可以鍛鍊到大腿內側的肌肉群。
而人體重要的臟腑器官肝臟的經絡正是出於這一區域,通過抻拉和延展,還可以疏通大腿內側的肝經,達到排毒養顏,保護肝臟的作用,肝經得到疏通還可以輔助睡眠,所以如果能在睡前練一練坐腳式對睡眠也很有好處。
但是有些練習瑜伽的朋友覺得坐腳式並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呀,練了一段時間也沒見什麼效果。其實不是沒效果而是有一些練習的細節我們沒有注意到,影響了它的發揮,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坐腳式有哪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
1.兩腿分開的距離越大越好嗎?
坐腳式的基本體式就是坐在墊子上,保持骨盆直立,雙腿向兩側打開,這是為了撐拉腿大腿內側並增加髖關節外展能力。
那麼是不是要將兩腿分開到自己的極限還能起到抻拉的作用。如果陽瑜伽是這樣要求的,但陰瑜伽要長期維持同一個動作,如果一直保持極限狀態很難長久堅持,還會使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與抻拉形成對抗影響練習效果。
所以在陰瑜伽中坐腳式腿部打開幅度只需要九成即可。
2.腳尖的狀態應該回勾還是繃直?
腳尖的狀態會影響腿部肌肉,無論腳尖是繃直還是回勾雙腿肌肉都會被啟動。
當腳尖回勾時需要注意做到腳掌向身體方向回勾,腳後跟向身體相反方延展,雙腿肌肉收緊,這樣牽拉的是大腿內側肌肉。
當腳背用力壓向地面抻拉時,抻拉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在小腿上,當腳掌放鬆時也應該同時放鬆雙腿肌肉。
3.身體前傾時膝蓋和腳趾應該向前還是向上?
當腿部打開合適距離時,就到了下一步驟上半身前傾,我們會發現隨著上身前傾的動作雙腿膝蓋和腳趾的方向會發生變化。
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隨著身體前傾膝蓋和腳趾也會跟著由向上轉成向前,另一種是身體前傾膝蓋和腳趾的方向仍然保持向上不變。
那麼這兩種變化有什麼區別呢?主要看練習者訓練的目的,如果以拉大腿內側肌肉為目的那麼可以讓膝蓋和腳趾的方向隨著身體前傾的動作轉動,如果以開髖為目的保持膝蓋和腳趾方向不變效果會更好。
坐腳式雖然是一則非常簡單的瑜伽體式,它的作用卻不可被忽略,正在練習瑜伽的夥伴們一定要儘快掌握。練習時需要注意的是下壓上身時要用髖部的力量帶動全身,這樣才不會給腰部帶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