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小基快跑
可以陪聊哦!
拿破崙畫像
★ 假如希特勒喪命於1930年的一場車禍,納粹黨是否還會上臺?「二戰」是否還會爆發?600萬猶太人又是否還會遭到屠殺?
★ 假如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沒有發生,美國奴隸制是否會更早廢除?1860~1865年的南北戰爭是否就可避免?
★ 假如貝爾福當年沒有籤署《貝爾福宣言》,以色列國最終是否還能成立?
★ 假如列寧沒有在50歲出頭時就去世而是多活了20年,那麼殘酷血腥的史達林時代是否可以避免?
★ 假如西班牙無敵艦隊當年成功入侵並佔領英格蘭,那麼英格蘭是否會再次成為天主教國家?假如果真如此,那麼其藝術、文化、社會、科學及經濟又將怎樣發展?
★ 假如阿爾·戈爾在2000年競選美國總統成功,第二次海灣戰爭是否還會爆發?
著名作家雨果也加入過「假如」的討論。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拿破崙怎麼可能就在滑鐵盧打了敗仗? 如果拿破崙勝了,會怎樣?
拿破崙的崇拜者、法國作家路易·若弗魯瓦,在其1836 年的短文《拿破崙徵服世界》中,幫雨果「實現」了拿破崙的徵服夢。他寫道:
拿破崙北上挺進聖彼得堡,擊潰俄國軍隊,俘虜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並佔領瑞典。
接著恢復波蘭王國,完成對西班牙的攻佔,繼而在劍橋戰役中,讓一支軍隊登陸雅茅斯北部的東盎格魯海岸,徹底摧毀由約克公爵帶領的23 萬英軍。英格蘭從此併入法國,被劃分為22 個法國行省。
截至1817 年,他成功將普魯士從地圖上抹去,4 年後擊敗巴勒斯坦一支龐大的穆斯林軍隊並佔領耶路撒冷,摧毀城中所有清真寺,還從薩赫拉清真寺的廢墟中將黑石運回法國巴黎。
拿破崙的勝利還遠遠沒有結束。
趁著迅猛之勢,他隨後徵服了亞洲,包括中國和日本,他摧毀了除天主教外所有其他宗教聖地,在非洲建立霸權,將美國降於法國管制之下,並於1827 年將美國南北部各州的州長召集至巴拿馬召開國會使之生效。
在他名為「世界統治者」的就職演說中,拿破崙宣告其全球帝國制:「在我的種族內實行世襲,從現在起直到時間的終結,全世界都將只有一個國家、一種權力……基督教是世上的唯一宗教。」
由於有教皇授予的「全能者」這一新的稱號,拿破崙甚至還重新獲得了天倫之樂,因為在其奧地利妻子(僅出於政治聯姻)去世後,他再次結婚,迎娶了心愛的約瑟芬。
最後,拿破崙於1832 年逝世,一生獲得了歷史上任何政治家或將軍都難以企及的成就。他非但不是一位殘酷冷血的獨裁者,而且保留了議會,成為一位開明而愛好和平的君主。
其實,關於「有可能會發生什麼」的問題,在數百年中,很多作家都在他們的作品中,有過或多或少的猜想。
★ 羅馬史學家李維(Livy )曾揣測過,要是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了羅馬,那麼世界究竟會怎樣的問題。
★ 西班牙傳奇故事《白騎士蒂朗》則在其想像的世界中,讓拜佔庭帝國打敗了奧斯曼帝國,而不是相反。該書是在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陷後的數十年裡寫成的,也是第一次以架空歷史的方式出現的作品。
★ 類似的諷刺也可以在18 世紀通俗小說中找到,比如《羅伯特騎士歷險記》。該書於1732 年在巴黎出版,隨後很快被翻譯為英文,書中假想了美國原住民在哥倫布航海之前,就發現了歐洲大陸。
★ 另外一個有名的例子是愛德華·吉本,他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曾取笑牛津大學,稱他在這裡度過了人生中最無聊、最無用的日子。
他寫道,如果查理·馬特沒有在733 年擊敗摩爾人,伊斯蘭教將可能統治整個歐洲,而「牛津的所有學校,都有可能要教學生如何闡釋《古蘭經》,教士們也都可能要給信眾傳授穆罕默德的聖訓和真言」。
然而這些既成事實,正如詹姆斯·喬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所寫的那樣:「這些事是抹煞不了的。歲月已給它們打上了烙印,把它們束縛住,關在被它們排擠出去的、無限的可能性領域裡。但是,那些可能性既然從未實現,難道還說得上什麼可能嗎?抑或唯有發生了的才是可能的呢?」
有可能會發生什麼?
這個問題一直吸引著歷史學家們。
但正如E·H·卡爾在《歷史是什麼》一書中所認為的那樣,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不過是一種娛樂性的室內遊戲而已,是幾百年前帕斯卡就曾經譏諷過的一種可笑的推測。
帕斯卡曾問道:
假如埃及豔后克裡奧帕特拉的鼻子略微短一點兒,那麼她就沒那麼漂亮,也就不會給本該為擊敗屋大維而備戰的馬克·安東尼帶去致命的誘惑。假如事實果真如此,那麼結局又會如何呢?羅馬帝國是否會因此而從未建立呢?
1963年史詩式電影《埃及豔后》
其實,羅馬依然會建立,哪怕換一種不同的方式或者在一個稍微不同的時間點。
起作用的是眾多因素,而非一人的好惡。
《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英]理察·J·埃文斯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