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前,登上權力巔峰的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此會晤,商討締結和約。會晤發生在1807年6月14日俄國在弗裡德蘭戰役(Battle of Friedland)慘敗之後。當時在拿破崙炮兵部隊的猛烈攻擊下,俄軍損失慘重,2.5萬人戰死疆場,不過俄國人仍能井然有序地撤退到邊境地區。此刻,雙方軍隊正在蜿蜒曲折的尼曼河兩岸的牛軛「U」形河灣處對峙。俄軍新增援的兩個師,加上20萬民兵,在附近的波羅的海岸邊待命。
當俄國人得知拿破崙不只想要和平,還想要結盟時,僵局終被打破。7月7日兩國皇帝在一隻木筏上碰面,木筏上搭有一頂傳統的白色帳篷,帳篷上飾有巨大醒目的花押字母「N」。談判籤署的條約日後被稱作《提爾西特和約》(Peace of Tilsit)。和約中大部分條款涉及戰爭與和平的問題——託爾斯泰將其巨著《戰爭與和平》的首卷命名為《提爾西特之前》(Before Tilsit)並非無緣無故。磋商的許多議題都關係到法國佔領下的歐洲的命運,特別是普魯士的未來。
未獲準參加會談的普魯士國王在河岸上焦急地徘徊觀望,想知道會談結束後他還能否擁有自己的王國。在和約的所有公開條款背後,有數條秘密條款並未披露。這些秘密條款為法俄聯合進攻拿破崙認定的英國的財源寶地奠定了基礎,而印度當然是其大敵最富饒的領地。 佔領印度,作為一種使英國經濟陷入困頓、削弱其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的手段,長期以來一直是拿破崙以及早前數名法國戰略家的痴心妄想。差不多恰好是九年前的1798年7月1日,拿破崙麾下部隊在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登陸,對埃及內陸展開攻擊以奪取開羅。
他寫道:「我們將經由埃及入侵印度。我們會重建穿過蘇伊士運河的舊航道。」邁索爾(Mysore)的蒂普蘇丹(Tipu Sultan)懇請拿破崙協助抗擊英格蘭人,拿破崙自開羅回函給蒂普蘇丹:「您已經獲知我親率一支所向披靡的軍隊到達紅海沿岸,滿懷渴望想將您從英格蘭這具鐵軛下解放出來。願全能的主賜予您力量,消滅您的敵人!」然而,在8月1日的尼羅河河口海戰(Battle of the Nile)中,英國海軍艦隊司令納爾遜(Admiral Nelson)幾乎讓整支法國艦隊全軍盡沒。拿破崙原本打算將埃及作為穩固基地,藉由埃及進攻印度,但計劃幻滅迫使他改變戰略,不過他從未背離初衷——拿破崙認為印度是英國的經濟實力之源,就如同拉丁美洲的印加帝國(Inca)和阿茲特克帝國(Aztec)的黃金曾是西班牙的經濟來源一樣——他想要通過奪取印度,使英國陷入衰退。
這樣一來,拿破崙立即謀劃經由波斯和阿富汗入侵印度。他早與波斯大使締結協定,聲明如下:「如果法國皇帝陛下打算派遣軍隊由陸路攻擊英格蘭在印度的領地,波斯帝國皇帝陛下作為忠誠的親密盟友,將準予通行。」 在提爾西特籤訂的秘密條款闡明了完整的侵略計劃:拿破崙將仿效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率領由五萬名法國士兵組成的大軍(Grande Armée)出徵,橫穿波斯入侵印度;俄國則在同一時間穿過阿富汗向南進發。
加爾達納將軍(General Gardane)奉派前往波斯聯絡沙,以查明哪些港口可供停泊且能為兩萬名將士提供飲用水和補給,並且草擬可能的入侵路線圖。與此同時,駐聖彼得堡的大使科蘭古將軍(General Caulaincourt)奉拿破崙之命與俄國人進一步探討該提議。法國皇帝寫道:「越是聽起來異想天開,越要試著去做(又有什麼是法國和俄國做不到的?),這樣才越能令英格蘭人恐慌,讓英屬印度膽戰心驚,讓倫敦混亂不堪;而且,毋庸置疑的是,取道君士坦丁堡、被波斯予以放行的四萬法國人,與途經高加索(Caucasus)的四萬俄國人會合,將足以威脅並徵服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