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顆聖女果 富了一個鎮

2020-12-23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蘇慶明 徐慧玲 通訊員 陳思國

  已近年底,走進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各村,可見大片的聖女果田洋。在田邊,在路旁,一個個紅彤彤的聖女果正在一家家收購站裡被打包,隨後將被發往北上廣等地。

  新一輪聖女果採摘季已經開始。以聖女果為主導產業的光坡休閒農業小鎮,去年聖女果產業產值為6.5億元。聖女果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助光坡鎮眾多農戶走上了致富路。

  規模種植提升農民收入

  「2009年以前,村民大多都住瓦房,現在基本上都蓋起了小樓房,許多人還買了小汽車。」在光坡鎮武山村,村民陳振帥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村裡種植聖女果後的變化。儘管上個採摘季行情不理想,但他還是掙了7萬元。

  據村民介紹,光坡鎮種植聖女果的歷史已有20年,但規模壯大是近10年的事。種植戶楊富輝在2007年開始種聖女果。2008年,我省開始試點農信社小額信貸。2009年陵水推行小額信貸首年,楊富輝勇敢「吃螃蟹」,向農信社貸款,擴大種植規模。

  他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陵水聖女果效益好,還貸款不是問題,許多村民和他一樣,年年貸,年年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此外,陵水還將聖女果種植納入農業保險保障範圍,保險費用的八成可以享受政府的財政補貼,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憂。

  11年來,楊富輝的種植規模從幾畝擴大到20畝,自建冷庫並開展收購業務的他,在2016年採摘季,賺了30萬元。武山村黨支部書記李金養透露,武山村的種植規模已經從2012年的6000畝增長到如今的1萬畝。

  武山村是光坡鎮發展聖女果產業的一個縮影。一組數據可以說明產業之興盛:光坡全鎮耕地2.6萬畝,每年聖女果種植面積就2.5萬畝,佔全縣種植量的三分之一。規模生產帶來集聚效應,採摘季期間,光坡鎮有300餘家聖女果收購點,約2000名內地客商前來收購,陵水80%以上的聖女果都在光坡鎮銷售批發,日均交易量約為300噸。「光坡鎮已經成為了陵水聖女果的集散地。」光坡鎮黨委書記龍靖說。

  標準化品牌化促市場認可

  11月27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武山村一家聖女果收購點看到,許多工人正對聖女果進行打包。省外收購商謝強已在武山村收購數年,他表示,陵水聖女果在全國各地聖女果中是品質最好、市場認可度最高的。

  這種市場認可,與陵水推進聖女果標準化種植、進行品牌化打造有關。

  陵水農委主任高曉飛說,過去,受傳統種植觀念影響,部分農戶濫用化肥農藥,致使土壤遭到破壞。長期下來,將會影響果苗的存活率和鮮果的口感。近年來,陵水通過免費給農戶發放有機肥、組織農業專家對農戶進行種植技術培訓、設立技術服務站等,引導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和採摘。

  「我們採取了『七個統一』的做法:統一領導、統一技術指導培訓、統一種苗、統一購買和發放農資、統一收購、統一溯源、統一一把金融鑰匙。」高曉飛介紹。

  在聖女果標準化示範基地的基礎上,去年光坡鎮擴大標準化種植面積1.6萬畝。此外,陵水還積極研究聖女果良種良苗,促進產品提質增收。

  加強品牌建設,是光坡鎮乃至陵水聖女果收穫市場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2016年,「陵水聖女果」獲原國家質監總局「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近日,陵水聖女果順利通過更具市場含金量的農業農村部地理標誌產品專家評審。

  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在光坡鎮,有不少人做起了聖女果苗的生意。武山村村民陳江飛就是其中一位。去年,他賣聖女果苗賺了7萬元。今年他培育了10畝果苗,共20萬株,每株成本為0.5元,售價1.2元至1.5元之間。截至10月初,他今年已有約8萬元收入。「光坡鎮的聖女果名氣大,周邊市縣的農戶都會過來買苗。」陳江飛說。

  延伸聖女果產業鏈,成為村民致富的另一塊敲門磚。在謝強的收購點,不僅是武山村的村民,椰林鎮等外地村民也過來打工。他們的日收入在200元至300元之間。在整個聖女果種植銷售期間,生產、儲存、銷售、運輸等環節約吸納2萬多人次外來人員到光坡鎮務工。

  從2015年起,陵水每年都舉辦陵水(光坡)聖女果採摘季暨鄉村休閒遊活動,吸引遊客前來開展採摘遊活動,促進農旅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該鎮大艾園村是採摘季騎行驛站節點,活動期間投放了百餘輛自行車吸引了眾多遊客。村民還在村文化大舞臺旁架起小攤鋪,增加收入。

  在武山村、妙景村等地的聖女果田洋間,一條穿過多個自然村及聖女果田,投資1400萬元、總長14公裡的騎行觀光綠道已經建成。

  龍靖表示,在未來規劃中,光坡休閒農業小鎮將以聖女果產業為支撐,發展田園綜合體和共享農莊等,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本報椰林11月29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打造聖女果採摘季活動升級版
    今年1月19日,2019第五屆陵水(光坡)聖女果採摘季暨光坡全域旅遊活動將如約而至。  今年的活動都有哪些內容?相比往年做了哪些升級?具有什麼新特點?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對此進行採訪了解。  「鄉村休閒遊」變「全域旅遊」  海南日報記者發現,相比往年,今年活動的名稱有了改變,從「陵水(光坡)聖女果採摘季暨鄉村休閒遊」變成「陵水(光坡)聖女果採摘季暨光坡全域旅遊」。  光坡鎮黨委書記龍靖說,從「鄉村休閒遊」變為「光坡全域旅遊」,表明在讓活動串起更多旅遊資源、拓展更多旅遊業態上。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聖女果紅了,分分鐘承包你的甜蜜
    舞臺不遠處,一個個憨態可掬的聖女果卡通形象造型吸引市民和遊客拍照留念。  從歌舞表演到田洋騎行,從果品品嘗到果王評選,從產品展銷到旅遊推介……開幕當天,多項活動精彩上演,上千名島內外遊客歡聚陵水,共賞田園風光,體驗採摘之樂。「整個騎行體驗非常好,田間道路平坦寬敞,大片翠綠的田洋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騎行愛好者陶行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顆咖啡豆的涅槃重生
    擁有60年歷史的母山咖啡藉助「品牌強墾」的東風,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與產品美譽度,成為咖啡行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母子聯動  老品牌有了新活力  「我之所以選擇加入大豐咖啡產業集團,就是被它的品牌歷史與文化所打動。」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事實上,消費者每一個「剁手」數據的背後,都是對海南農產品近年來實現產業鏈延伸、品牌化營銷、數位化升級「三級跳」的認可與埋單。而大數據的背後,海南農產品仍存在哪些短板和市場新藍海,成為許多企業在「雙11」落幕後的重要考量。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碗香米 富了農家
    村民們領到的這第一筆銷售款來自中國移動海南公司白沙分公司。在銷售款發放儀式上,白沙電商辦與中國移動海南公司白沙分公司籤訂了綠金香香米認購協議。根據協議,白沙電商辦將綠金香香米作為愛心消費扶貧產品進行線上銷售,中國移動公司則予以批量認購,第一次認購總額13.6萬元,截至目前累計認購金額已達30萬元。  「以往,村民種植傳統水稻的效益並不樂觀。」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中:富美田園 雨露溫潤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位於海南島中部腹地,有「三江之源、森林王國、綠橙之鄉、黎苗家園」的美稱,森林覆蓋居海南之冠,是全省生態核心區,素有「綠色寶庫、海南心肺」之美譽。  在瓊中,你可以任意開啟高山、森林、濱水、峽谷、鄉村等五種避暑模式,隨時隨地盡情搭配,就是這麼任性!  高山茂林 沁人心脾  高山茂林之地,大概是遊人最愛的避暑去處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細心採訪、精當編排的結晶之作,推動海南凡人善舉層出不窮、美德義行蔚然成風,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正氣充盈、上下同心的海南,也讓人更加清晰看到,新聞輿論工作必須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和水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源源不絕地滋養著世道人心、華夏文明。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聖女果映紅農家致富路
    種植聖女果光坡鎮先行  據了解,早在2009年,就有臺灣客商把目光瞄準陵水光坡鎮這塊「福地」,引進臺灣的優質種苗和種植技術種植聖女果,其出產的聖女果清脆美味,沒有普通聖女果的酸澀,一上市就迅速在北京、上海、江浙一帶走俏,獲得了市場認可,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光坡鎮開了陵水種植聖女果的先河。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顆檸檬的「綠色旅行」
    一顆乾癟的檸檬落入收運袋,和其他刮傷、染疾的「兄弟姐妹」一起被迫提前「出列」,成了農業廢棄物。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迎接它們的並非填埋或焚燒,而是一場嶄新的「綠色旅行」。  蹲在收運袋旁,澄邁縣綠色陽光種植基地負責人張休豔邊揀邊說,過去,如何處理這些養分不足、賣相不佳的果品令農戶們十分頭疼:對其焚燒、填埋不但影響村容村貌,還會造成環境汙染。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聖女果「嫁」野茄子,病好了!
    本報昌江2月11日訊(見習記者繆影影 記者範南虹 實習生黃春咪)前後兩片櫻桃番茄(又名聖女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福地壽者百歲明星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王軍  1989年,我國將農曆九九重陽節這天定為「敬老日」「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的燈籠椒我愛吃」
    海南聲音  ■ 本報記者 符王潤  「作為國內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海南發展農業有著特別的優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情 赤誠心 芒果甜
    ■ 本報記者 昂穎 通訊員 胡詩鈞  四月中下旬,正是海南芒果豐收的季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淡水蔬菜喝海水長大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實習生 劉妞   鹽鹼地一直都是農民和農業的夢魘。  是什麼樣神奇魔法,讓海水倒灌後的鹽漬地種出了莊稼和蔬菜?種下去的作物能長得好麼?那些能「喝」海水的蔬菜究竟是何方神聖?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陵水聖女果採摘季暨鄉村遊啟動
    本報椰林1月21日電 (記者程範淦 通訊員黃豔豔 陳思國)今天上午,2016陵水聖女果採摘季暨鄉村遊開幕式在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聖女果萬畝基地拉開帷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福山:它的顏色不僅僅是咖啡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特約  行走海南名鎮  海南日報  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木材寶庫海南的喜與憂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貢  南國有佳木。花梨、沉香自不待言,最近海南省內甚至出臺了黃花梨的鑑定標準。  清代時,記載海南島著名樹木最多不過82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夜宵江湖
    這也是麵店老闆把食物擺進玻璃櫃裡的又一個作用。  食材已經夠豐富了,卻還不能少一樣——雞蛋。這也是一碗燜面最後的畫龍點睛之筆。  面要出鍋前,打上一顆生雞蛋,與面和湯汁一起攪拌均勻,半熟的蛋液融入面中,是讓這碗燜面達成美味的最後一招。會吃的小夥伴會偷偷告訴你:第一口要先吃粘著蛋液的那些面。  「面」海口,絕不只有燜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演豐:藍綠相融的生態天堂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特約  行走海南 名鎮  海南日報  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