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年底,走進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各村,可見大片的聖女果田洋。在田邊,在路旁,一個個紅彤彤的聖女果正在一家家收購站裡被打包,隨後將被發往北上廣等地。
新一輪聖女果採摘季已經開始。以聖女果為主導產業的光坡休閒農業小鎮,去年聖女果產業產值為6.5億元。聖女果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助光坡鎮眾多農戶走上了致富路。
規模種植提升農民收入
「2009年以前,村民大多都住瓦房,現在基本上都蓋起了小樓房,許多人還買了小汽車。」在光坡鎮武山村,村民陳振帥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村裡種植聖女果後的變化。儘管上個採摘季行情不理想,但他還是掙了7萬元。
據村民介紹,光坡鎮種植聖女果的歷史已有20年,但規模壯大是近10年的事。種植戶楊富輝在2007年開始種聖女果。2008年,我省開始試點農信社小額信貸。2009年陵水推行小額信貸首年,楊富輝勇敢「吃螃蟹」,向農信社貸款,擴大種植規模。
他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陵水聖女果效益好,還貸款不是問題,許多村民和他一樣,年年貸,年年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此外,陵水還將聖女果種植納入農業保險保障範圍,保險費用的八成可以享受政府的財政補貼,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憂。
11年來,楊富輝的種植規模從幾畝擴大到20畝,自建冷庫並開展收購業務的他,在2016年採摘季,賺了30萬元。武山村黨支部書記李金養透露,武山村的種植規模已經從2012年的6000畝增長到如今的1萬畝。
武山村是光坡鎮發展聖女果產業的一個縮影。一組數據可以說明產業之興盛:光坡全鎮耕地2.6萬畝,每年聖女果種植面積就2.5萬畝,佔全縣種植量的三分之一。規模生產帶來集聚效應,採摘季期間,光坡鎮有300餘家聖女果收購點,約2000名內地客商前來收購,陵水80%以上的聖女果都在光坡鎮銷售批發,日均交易量約為300噸。「光坡鎮已經成為了陵水聖女果的集散地。」光坡鎮黨委書記龍靖說。
標準化品牌化促市場認可
11月27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武山村一家聖女果收購點看到,許多工人正對聖女果進行打包。省外收購商謝強已在武山村收購數年,他表示,陵水聖女果在全國各地聖女果中是品質最好、市場認可度最高的。
這種市場認可,與陵水推進聖女果標準化種植、進行品牌化打造有關。
陵水農委主任高曉飛說,過去,受傳統種植觀念影響,部分農戶濫用化肥農藥,致使土壤遭到破壞。長期下來,將會影響果苗的存活率和鮮果的口感。近年來,陵水通過免費給農戶發放有機肥、組織農業專家對農戶進行種植技術培訓、設立技術服務站等,引導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和採摘。
「我們採取了『七個統一』的做法:統一領導、統一技術指導培訓、統一種苗、統一購買和發放農資、統一收購、統一溯源、統一一把金融鑰匙。」高曉飛介紹。
在聖女果標準化示範基地的基礎上,去年光坡鎮擴大標準化種植面積1.6萬畝。此外,陵水還積極研究聖女果良種良苗,促進產品提質增收。
加強品牌建設,是光坡鎮乃至陵水聖女果收穫市場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2016年,「陵水聖女果」獲原國家質監總局「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近日,陵水聖女果順利通過更具市場含金量的農業農村部地理標誌產品專家評審。
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在光坡鎮,有不少人做起了聖女果苗的生意。武山村村民陳江飛就是其中一位。去年,他賣聖女果苗賺了7萬元。今年他培育了10畝果苗,共20萬株,每株成本為0.5元,售價1.2元至1.5元之間。截至10月初,他今年已有約8萬元收入。「光坡鎮的聖女果名氣大,周邊市縣的農戶都會過來買苗。」陳江飛說。
延伸聖女果產業鏈,成為村民致富的另一塊敲門磚。在謝強的收購點,不僅是武山村的村民,椰林鎮等外地村民也過來打工。他們的日收入在200元至300元之間。在整個聖女果種植銷售期間,生產、儲存、銷售、運輸等環節約吸納2萬多人次外來人員到光坡鎮務工。
從2015年起,陵水每年都舉辦陵水(光坡)聖女果採摘季暨鄉村休閒遊活動,吸引遊客前來開展採摘遊活動,促進農旅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該鎮大艾園村是採摘季騎行驛站節點,活動期間投放了百餘輛自行車吸引了眾多遊客。村民還在村文化大舞臺旁架起小攤鋪,增加收入。
在武山村、妙景村等地的聖女果田洋間,一條穿過多個自然村及聖女果田,投資1400萬元、總長14公裡的騎行觀光綠道已經建成。
龍靖表示,在未來規劃中,光坡休閒農業小鎮將以聖女果產業為支撐,發展田園綜合體和共享農莊等,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本報椰林11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