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大吃大喝成為人們比較常見的現象,孰不知很多食物都會導致血糖增高,患上高血糖疾病。而要儘快控制高血糖,就必須儘量保持體內胰島素分泌正常,平衡代謝問題。對此,提醒高血糖患者,日常中要隨時關注自身的飲食,避免血糖增高。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前兆,所以高血糖甚至糖尿病患者要學會平穩血糖才能有利於健康。很多人即便沒有糖尿病,血糖也是超標的,那麼,生活中,為什麼血糖會失控呢?
如果常做三件事,得了糖尿病也不奇怪
一、飲食不良
飲食對血糖的影響是最直接的,長期吃含糖量高的食物,血糖必然會飆升。當然,會讓血糖飆升的,還不只是含糖量高的食物,比如很多人會選無糖蛋糕,以為沒有糖就可以多吃了,這其實是錯誤的。一般來講,無糖蛋糕只是不含有蔗糖,但是蛋糕基本上是用澱粉製作的,澱粉在經過分解之後就會形成大量的葡萄糖,因此即便是無糖蛋糕,也要減少食用,否則血糖難免要升高失控。
此外,油炸食物也是不能多吃的。比如油條、油餅等,都屬於高熱量的食物,同時也屬於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製作過程當中需要很多油脂,屬於日常生活中的「垃圾食品」。這些食物在攝入之後不僅導致血糖升高,同時還可能會導致心血管併發症,容易讓身體發胖,最好不要吃。
二、睡眠不好
睡眠對血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睡少了不行、睡多了不行,睡不好也不行。睡眠不足,會破壞人體生物鐘,導致胰島素敏感性降低。一旦胰島素出現問題,就會引起人體的代謝紊亂,最終導致高血糖。每天睡不夠6小時,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2倍。
一般來講,要保持6-8個小時睡眠,睡覺時間不要過早。長時間睡覺會導致人體活動量下降,很容易引起體重的增長,並加重胰島素抵抗。也是要不得的。睡眠質量不好影響正常的激素晝夜節律,比如夜間的升高血糖激素濃度升高,直接導致清晨胰島素抵抗加劇,生長激素的分泌時間延長,也使血糖水平升高。
三、情緒不佳
很多人不知道,情緒對血糖的波動也有很大的影響。情緒與血糖並非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情緒變化可以引起血糖波動,反過來,血糖波動又可導致情緒改變,二者互為因果。
體內升血糖的激素有很多,如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但是降血糖的卻只有一種激素,那就是胰島素。而當我們情緒不穩時,特別是過分悲觀的情緒,就會導致上面的升糖激素,大量釋放,讓血糖飆升。
高血糖的評判:
當空腹血糖處於3.9-6.1mmol/L之間,同時餐後2小時血糖應處於4.4-7.8mmol/L之間時,表明機體血糖處於正常範圍。
但對正常人來說,當空腹血糖大於5.6mmol/L時即提示血糖即將進入快速升高期,並可對血管產生微損傷。
當空腹血糖處於6.1-7.0mmol/L之間時,提示空腹血糖受損,當餐後2小時血糖處於7.8-11.1mmol/L時提示糖耐量異常,兩種情況即可同時出現,也可分別發生,但只要出現其中任何一種情況,均表明機體處於了糖尿病前期。
當空腹血糖超過了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超過了11.1mmol/L,兩個之中有一個或同時發生時,即可診斷為糖尿病發生了。
對於正常人來說,空腹血糖(餐前血糖)與進餐後2小時血糖的差值不會超過2mmol/L;
對於血糖異常及有糖尿病的人來說,空腹血糖(餐前血糖)與進餐後2小時血糖的差值超過了4.6mmol/L時,表明血糖波動過大,血糖控制極不理想,需要及時調整,以免過早發生各種併發症。
那麼如何控制血糖最有效呢?教你控制血糖最有效的5個方法,堅持這些細節就能讓血糖恢復到正常水平!
1、增加活動量
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加強鍛鍊一般都會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即使是很簡單的運動,如每天步行20分鐘,只要能堅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減輕體重。研究證實,經過合理的運動鍛鍊,糖尿病患者確實可以減少降糖藥的用量,甚至可以完全脫離藥物治療。
2、早餐換成「稠的」
由於稀飯加熱的時間較長,澱粉容易轉化為糊精進而易分解為葡萄糖。同時,稀飯呈半流體狀態,進食後胃的排空時間比較短,所以吃稀飯比吃主食更易於升高餐後血糖。因此,早餐最好不要只喝稀飯,要吃點「稠的」食物,堅持以吃主食為主。
3、增加維C攝入
增加飲食中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的含量,能防止動脈血管壁被破壞,減少斑塊堆積和心臟病,從而有效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增加膳食中果蔬的比例,能提供抗氧化劑的最佳來源。
4、吃點醋
食物經發酵後產生酸性物質,可使整個膳食的食物GI降低。在副食中加醋或檸檬汁是簡便易行的方法。
5、餐後測血糖
餐後2~3小時內對血糖進行監測有助於糖友在一天內更平穩地控制血糖水平,防止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發生;在此基礎上制訂更合理的飲食和鍛鍊計劃。
最後建議血糖高的人,儘量遠離使血糖升高的壞習慣,暴飲暴食、飢不擇食都會使體內的血糖水平急劇升高,尤其是女生們常有的「甜食癮」、「炸物控」,或是惡性節食之後的食慾大解放。其次,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常發怒,也都可能導致餐後血糖高。
#營養演說家##守護皮膚防禦病襲##五四精神傳承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