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眼裡是荒山,她卻當作金山!種植油橄欖,年收入5000萬!

2020-12-27 農業向陽

四川營山有位創業女俠,叫胡桂清。別人都栽了跟頭的荒山,她卻仍看到商機。通過十年堅守初心,種植油橄欖,讓荒山披上綠裝,結出了金果子,實現年銷售額5000多萬元。

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橄欖油也被譽為液體黃金,可以用來炒菜,涼拌和美容等等,有一定的天然保健功效。價格昂貴。一般種植1畝地的油橄欖,通過加工能帶來5萬元收入。胡桂清正是靠著種植8000多畝的油橄欖帶來了5000多萬元收入,另外她還帶領當地500多農戶共同致富。

工作中發現橄欖油商機

胡桂清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愛打拼的她畢業後在上海打工,擺地攤、開粉店、學美容、做銷售都幹過。通過十多年的努力賺得了200多萬元財富。2006年,胡桂清成了一款進口橄欖油的川北區代理商。做代理期間,她發現橄欖球昂貴且稀缺,1斤賣300元,做成禮盒的可賣600元。巨大的利潤讓胡桂清萌生了再次做老闆的想法,她想自己種。

油橄欖原產於地中海附近,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引入到我國進行種植,現在主要分布在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胡桂清在一次跟朋友聊天時了解到,在當地以前有不少地方就種植過油橄欖,只是因為產業不完善,收入低,都放棄種植油橄欖了。胡桂清覺得守著當地好的資源,沒有必要替別人做嫁衣,產生了種油橄欖的想法。

種植油橄欖 創造新財富

2008年,胡桂清在到離家不遠的四川廣元市打聽到有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這個荒地雖然有5個老闆(種植果樹與景觀樹)都栽了跟頭,但沒有影響到胡桂清。因為橄欖球的市場太有潛力了,只要種出來就能賺錢。

2009年,胡桂清流轉了500多畝地,她在山上帶著工人種油橄欖,2009年4月,15000株油橄欖樹種成了,由於需要大量的人工除草施肥。很快投入就變成了500多萬元,500畝地也擴大到了3000多畝。

雖然壓力很大,但胡桂清沒有慌亂。因為為了種油橄欖,她前後做了兩年的謀劃。為了解決當地種油橄欖不賺錢問題,她首先就是精選品種,自己試種,從30多種中選出最適合當地生長的品種。

油橄欖從種到結果一般需要4-5年時間。為了讓樹長得快一點,早點接上果子,見到回頭錢,胡桂清它多施氮肥。結果到2015年,胡桂清在荒山上種油橄欖六年了,但是只開花不結果。面對現狀,胡桂清的心裡也沒有底了,但是她暗地裡給自己鼓勁,一定要成功。

為了找到油橄欖只開花不結果的原因,胡桂清從基地取了些土,找到了廣元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鄧家林等油橄欖研究專家。在專家幫助下胡桂清找到了問題所在。油橄欖是一個喜歡氮肥和鈣肥的樹種,但是多了肯定不行,就浪費多了其他肥料。然後沒有配套的使用的話,就會徒長。這個長勢非常好,但是就是不結果,那就是缺硼肥,鉀肥這些微量元素,它來控制這個樹的開花結果。

胡桂清按照專家給的建議對土質進行改良,平時管理環節做得更細緻。到2016年,胡桂清種的油橄欖樹上終於結了幾顆果子,而這幾顆果子也讓她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油橄欖豐收 研究加工環節

2017年,胡桂清在荒山種油橄欖8年後終於有了產量,他立馬進入了第2個環節加工。在胡桂清看來,當地以前種油橄欖不賺錢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加工油橄欖。賣油橄欖的果子很不不划算。

胡桂清為了讓油橄欖的價值最大化。她跟人合夥在四川廣元又開了橄欖油加工廠,他把採摘下來的橄欖果第一時間送到這裡加工,他要在24小時內把橄欖油壓榨出來。當天炸出來的油品質更高,更大限度的保留了它的天然營養成分。

橄欖油這麼貴!她是如何賣出去的?

火鍋是四川人生活的一部分,這裡的人習慣吃火鍋,火鍋店裡客流量比較大,吃火鍋必須得有一點油,一般都是芝麻油或者菜籽油,那能不能用橄欖油來吃火鍋呢?

有了想法後,胡桂清就根據顧客的反饋調製出橄欖油,火鍋油碟賣六元錢一小瓶,價格降低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橄欖油。

胡桂清堅持橄欖油一定要走出去,2018年的一天,胡桂清在一次推銷中認識了這個叫滕德素的人。滕德素是四川一個農產品電商平臺的負責人。他平時比較注重養生,在吃過胡桂清的橄欖油之後,對她的產品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溝通後,代理了胡桂清的橄欖油。

胡桂清為了擴大銷售,願意分享更多橄欖油利潤。在滕德素的電商平臺,每年橄欖油一個單品能賣出兩千多萬元。現在胡桂清已經有四萬多名客戶,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胡桂清通過微商等渠道把產品賣出去。

2019年,公司年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看到胡桂清種油橄欖賺錢了,周圍不少農戶也跟著種上了橄欖樹。在胡桂清的帶動下,當地現有五百多農戶跟他一起發展油橄欖產業。有了產業,附近的村民也能在基地務工賺錢了。

創業項目就在身邊,立足本地資源,結合自身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大膽的創新,並持之以恆就能取得不錯的結果。當然創業不能一味照搬,比如胡桂清的油橄欖,對氣候,土質和技術都有一定的要求,不是在哪都適合種植。

大家好,我是向陽!農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農業路上,我們一起努力,向著太陽,迎著光!

相關焦點

  • 四川南充營山縣女子種油橄欖,一年賣出5000多萬元
    她用油橄欖的果實榨制橄欖油,一斤特級初榨橄欖油能賣到250元。如今,胡桂清的油橄欖種植面積已經達到8千多畝,其中有5千多畝開始掛果,1千多畝進入了豐產期。2019年,她的橄欖油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
  • 宿松「摘帽」故事:種下「搖錢樹」荒山變「金山」
    目前,全縣油茶林面積16餘萬畝,其中種植面積超5000畝的鄉鎮11個,萬畝以上的鄉鎮6個,油茶專業合作社150多家。通過發展油茶產業,大量當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1700多戶貧困戶種植油茶,發展面積達6000餘畝。
  • 種下「搖錢樹」 荒山變「金山」 宿松「摘帽」故事
    目前,全縣油茶林面積16餘萬畝,其中種植面積超5000畝的鄉鎮11個,萬畝以上的鄉鎮6個,油茶專業合作社150多家。通過發展油茶產業,大量當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1700多戶貧困戶種植油茶,發展面積達6000餘畝。「今年能採七八萬斤鮮果,毛利潤可達四五十萬元,比以前砍樹強多了」生態產業化,「金果子」帶動脫貧致富馮力曾經是一名職業伐木人,走村串戶收購木材。
  • 武都油橄欖:生態特色產業終成「綠色銀行」
    &nbsp&nbsp&nbsp&nbsp「2012年,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我承包了村上閒置的600畝荒山荒坡,建了油橄欖種植園。去年,油橄欖鮮果產量達5000公斤,收入近3萬元。」已成為武都區外納鎮周家山村脫貧致富帶頭人的村民周忠義這樣告訴筆者。
  • 六招讓荒山變金山,打造高收益生態農莊!
    荒山荒地如何實現盈利?這個問題成了熱門的話題,不少朋友手握荒山卻奈何沒有好項目,今天大合教大家如何將荒山變「金山」!當地居民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也在積極發展各種特色農業,昔日的荒山變成了青山,青山變成了金山。廢磚廠變葡萄園北鐵村曾有一家村辦紅磚廠,3年前,當地政府關閉這一企業,將原有的廠區進行了復耕。去年,村裡選出的後備幹部尚爾松上任後,看見自家院子裡的山葡萄,有了發展種植山葡萄的想法。
  • 金沙江畔新華坪:黑色轉綠色 荒山變金山
    原標題:金沙江畔新華坪:黑色轉綠色 荒山變金山70歲的王道相望著一江清水、滿山綠樹,面帶喜色。老人的家在雲南省華坪縣石龍壩鎮臨江村,13年前,教了38年小學的他退休了,回到村裡重新成為一名農民,開啟種芒果的事業。華坪縣地處雲南西北部金沙江畔,曾經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
  • 油橄欖變「黃金」橄欖油,京東助大涼山村民增收
    每畝增收約4000元「我有兩畝地,原來租給別人種烤菸,每年收入600元。」喜德縣冕山鎮民主村村民謝詩蘋(48歲)家有七口人,她家的收入除了土地租金,只有自家的油桃樹每年能收成千餘斤,收入三四千元,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 惠東:大山種中藥 荒山變「金山」
    新村村「第一書記」何文芳說,除了務工外,項目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已完成種植面積1000多畝。如何將閒置的荒山打造成為當地的「金山銀山」,也曾一度困擾著駐村工作組。「山放著沒用,體現不出價值,搞種植就能實現創收了。」何文芳穿梭在幽靜的連綿大山裡,感慨猴耳環帶來的新機遇。猴耳環是傳統藥材,是很好的無副作用消炎藥,集藥用、木材、綠化、飼料等用途於一體。
  • 它讓荒山變「銀行」!
    油茶屬常綠小喬木,是中國特有的天然油料植物,與油棕、油橄欖、椰子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據《山海經》記載,中國人栽培油茶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 安龍:做優刺梨品種讓「荒山」變「金山」
    「現在育的是貴農2號,貴農2號也是貴州大學樊衛國教授研發出來的品種,他拿的母本,我們負責培育,育苗出來的品質比貴農5號還要好,掛果率比較高,明年準備推廣種植貴農2號。」安龍縣運農刺梨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應龍說。
  • 種下油橄欖 收穫「金銀山」
    胡桂清回憶說,2007年,她離開公司,做起了該款橄欖油的川北代理商。「橄欖油被譽為『軟黃金』,做代理之後,雖然生意很不錯,但進口成本較高。」與橄欖油打了多年交道的胡桂清對油橄欖的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如果自己種植,並生產加工成產品進行銷售,不僅可保證橄欖油的品質,還可控制生產成本,利潤會更高。」
  • 濟南章丘垛莊西車廂村:發展特色種植,荒山上播下「金色希望」
    近日,濟南章丘垛莊鎮西車廂村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連翹種植,全力做好開發荒山特色種植,促進貧困戶增收工作,助力脫貧攻堅,做到防疫、扶貧兩不誤。如何將村裡的荒山變成「金山銀山」一直是西車廂村第一書記胡延傑和村兩委班子思考的事情,但是種什麼怎麼種是關鍵,他們根據西車廂村的地質以及氣候等情況,經多方考察,他們發現連翹具有藥用價值,市場前景廣闊,種植連翹能夠促進就近就地就業,發展繁榮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增收。
  • 「荒山」變「金山」,福建這個地方到底經歷了什麼?
    這裡,紅旗躍過汀江「荒山」變成「金山」86年前紅九軍團的戰士們從這裡走上長徵路86年後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蔡偉月的公司已經接納村裡20戶貧困戶,幫助他們從5000元年收入增加到1.2萬元。如今,不僅村裡的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而且周邊村20戶貧困戶也通過認種油茶樹,順利脫了貧。村裡荒山的巨變讓鄉親們都認可了蔡偉月,2015年以來,他連續兩屆被推選為村主任。
  • 灤縣雞冠山生態經濟產業園區:讓荒山披綠果飄香
    隨著盛夏腳步的臨近,境內山上的綠色越來越濃,翠綠的果樹在起伏的山嶺上綿延成片,縫隙間新植的樹苗隨風搖擺,從山腳到山頂,綠色一直延伸……「一邊推進硬體設施建設,一邊在荒山上栽種果樹,過不了幾年,這荒山就能變成金山銀山」,園區負責人武鐵友信心滿滿。
  • 竹山:特色林果讓青山變金山
    目前,竹山縣核桃基地面積12.56萬畝,其中有5170戶精準貧困戶種植核桃面積13079.46畝,貧困戶戶均擁有核桃面積2.53畝,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城關鎮大力推行綠山富民工程,讓「荒山變綠、窮山變富」,把「綠葉子」變成「錢票子」。
  • 寧鄉資福:種下油茶樹 荒山變銀行
    據悉,油茶樹屬常綠小喬木,是我國特有的天然油料植物,與油棕、油橄欖、椰子並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據《山海經》記載,中國栽培油茶樹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油茶樹生長在山裡,其栽種維護和採收必須靠人工,作為產業帶頭人的宋孟良每年都要帶領幾十位當地老鄉一起奮戰,連午飯都是在山裡面解決。「我已經連續在山裡面做了5天工了!一天可以賺80元,摘半個月能賺1000多元。」
  • 郟縣:千畝迷迭香讓荒山變金山
    迷迭香是一種四季常青的植物,由於迷迭香葉片本身就屬於革質,較能耐旱,非常適合山區種植。迷迭香的葉片採摘後可以入茶、入藥,有提神醒腦,增強記憶力、祛痰、抗感染、殺菌之功效。「一畝地的迷迭香市場效益好的時候能有5000元的純利潤,種植規模最大的時候,我這裡有1300畝,用工80餘人,工人日工資50-80元不等。」迷迭香種植基地負責人郝佔鐸說。
  • 村民一年到頭有活幹,茶樹長出「黃金芽」綠了荒山富了農家
    近年來,貴州省丹寨縣排調鎮藉助海拔高、緯度低、日照時間長等自然優勢,以茶產業作為全鎮發展的主導產業,讓荒山變成了金山。村民:我們來採茶有10多天了,我們採茶、鋤地、放肥料、打蟲、灑水,一年到頭都有活幹,一年有空來幹活可得2萬塊錢。排調鎮正在著力發展茶產業,做強做大品牌的同時還通過企業的帶動,積極引導貧困戶參與發展,讓貧困戶從中獲取土地入股分紅金、項目入股分紅金和勞務報酬,實現增收。
  • 西班牙油橄欖產業園 天府新區打造「一帶一路」特色產業園
    原標題:西班牙油橄欖產業園 天府新區打造「一帶一路」特色產業園  7月3日,中西田園綜合體項目投資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天府新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重點打造油橄欖產業園、農耕體驗區、西班牙風情園等特色產業項目,最終形成產村相融、三產互動、城鄉統籌的綜合示範效應。此次合作協議的籤署,既是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實際行動,也是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務實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