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營山有位創業女俠,叫胡桂清。別人都栽了跟頭的荒山,她卻仍看到商機。通過十年堅守初心,種植油橄欖,讓荒山披上綠裝,結出了金果子,實現年銷售額5000多萬元。
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橄欖油也被譽為液體黃金,可以用來炒菜,涼拌和美容等等,有一定的天然保健功效。價格昂貴。一般種植1畝地的油橄欖,通過加工能帶來5萬元收入。胡桂清正是靠著種植8000多畝的油橄欖帶來了5000多萬元收入,另外她還帶領當地500多農戶共同致富。
工作中發現橄欖油商機
胡桂清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愛打拼的她畢業後在上海打工,擺地攤、開粉店、學美容、做銷售都幹過。通過十多年的努力賺得了200多萬元財富。2006年,胡桂清成了一款進口橄欖油的川北區代理商。做代理期間,她發現橄欖球昂貴且稀缺,1斤賣300元,做成禮盒的可賣600元。巨大的利潤讓胡桂清萌生了再次做老闆的想法,她想自己種。
油橄欖原產於地中海附近,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引入到我國進行種植,現在主要分布在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胡桂清在一次跟朋友聊天時了解到,在當地以前有不少地方就種植過油橄欖,只是因為產業不完善,收入低,都放棄種植油橄欖了。胡桂清覺得守著當地好的資源,沒有必要替別人做嫁衣,產生了種油橄欖的想法。
種植油橄欖 創造新財富
2008年,胡桂清在到離家不遠的四川廣元市打聽到有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這個荒地雖然有5個老闆(種植果樹與景觀樹)都栽了跟頭,但沒有影響到胡桂清。因為橄欖球的市場太有潛力了,只要種出來就能賺錢。
2009年,胡桂清流轉了500多畝地,她在山上帶著工人種油橄欖,2009年4月,15000株油橄欖樹種成了,由於需要大量的人工除草施肥。很快投入就變成了500多萬元,500畝地也擴大到了3000多畝。
雖然壓力很大,但胡桂清沒有慌亂。因為為了種油橄欖,她前後做了兩年的謀劃。為了解決當地種油橄欖不賺錢問題,她首先就是精選品種,自己試種,從30多種中選出最適合當地生長的品種。
油橄欖從種到結果一般需要4-5年時間。為了讓樹長得快一點,早點接上果子,見到回頭錢,胡桂清它多施氮肥。結果到2015年,胡桂清在荒山上種油橄欖六年了,但是只開花不結果。面對現狀,胡桂清的心裡也沒有底了,但是她暗地裡給自己鼓勁,一定要成功。
為了找到油橄欖只開花不結果的原因,胡桂清從基地取了些土,找到了廣元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鄧家林等油橄欖研究專家。在專家幫助下胡桂清找到了問題所在。油橄欖是一個喜歡氮肥和鈣肥的樹種,但是多了肯定不行,就浪費多了其他肥料。然後沒有配套的使用的話,就會徒長。這個長勢非常好,但是就是不結果,那就是缺硼肥,鉀肥這些微量元素,它來控制這個樹的開花結果。
胡桂清按照專家給的建議對土質進行改良,平時管理環節做得更細緻。到2016年,胡桂清種的油橄欖樹上終於結了幾顆果子,而這幾顆果子也讓她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油橄欖豐收 研究加工環節
2017年,胡桂清在荒山種油橄欖8年後終於有了產量,他立馬進入了第2個環節加工。在胡桂清看來,當地以前種油橄欖不賺錢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加工油橄欖。賣油橄欖的果子很不不划算。
胡桂清為了讓油橄欖的價值最大化。她跟人合夥在四川廣元又開了橄欖油加工廠,他把採摘下來的橄欖果第一時間送到這裡加工,他要在24小時內把橄欖油壓榨出來。當天炸出來的油品質更高,更大限度的保留了它的天然營養成分。
橄欖油這麼貴!她是如何賣出去的?
火鍋是四川人生活的一部分,這裡的人習慣吃火鍋,火鍋店裡客流量比較大,吃火鍋必須得有一點油,一般都是芝麻油或者菜籽油,那能不能用橄欖油來吃火鍋呢?
有了想法後,胡桂清就根據顧客的反饋調製出橄欖油,火鍋油碟賣六元錢一小瓶,價格降低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橄欖油。
胡桂清堅持橄欖油一定要走出去,2018年的一天,胡桂清在一次推銷中認識了這個叫滕德素的人。滕德素是四川一個農產品電商平臺的負責人。他平時比較注重養生,在吃過胡桂清的橄欖油之後,對她的產品產生了濃厚興趣,在溝通後,代理了胡桂清的橄欖油。
胡桂清為了擴大銷售,願意分享更多橄欖油利潤。在滕德素的電商平臺,每年橄欖油一個單品能賣出兩千多萬元。現在胡桂清已經有四萬多名客戶,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胡桂清通過微商等渠道把產品賣出去。
2019年,公司年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看到胡桂清種油橄欖賺錢了,周圍不少農戶也跟著種上了橄欖樹。在胡桂清的帶動下,當地現有五百多農戶跟他一起發展油橄欖產業。有了產業,附近的村民也能在基地務工賺錢了。
創業項目就在身邊,立足本地資源,結合自身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大膽的創新,並持之以恆就能取得不錯的結果。當然創業不能一味照搬,比如胡桂清的油橄欖,對氣候,土質和技術都有一定的要求,不是在哪都適合種植。
大家好,我是向陽!農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農業路上,我們一起努力,向著太陽,迎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