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橄欖變「黃金」橄欖油,京東助大涼山村民增收

2020-12-21 新華網客戶端

清晨,在公司基地安排、指導工人對油橄欖園施肥、除草;上午,驅車百餘裡到喜德縣種植區進行技術指導;下午,趕回基地學習、探索最新的選種、育苗和豐產栽培技術……

這是四川涼山州中澤公司技術員付永平的一天。他負責的喜德縣油橄欖扶貧試驗示範種植基地,位於海拔1600米的冕山鎮民主村,共300畝,也是涼山州與京東對州內八縣市進行橄欖油產業電商精準扶貧的項目基地之一。

油橄欖種植作為涼山州生態產業扶貧的突破口,正在逐步探索建立「貧困戶+龍頭企業+京東網際網路平臺」的合作模式,幫助貧困戶從源頭上「造血」、升級收入結構,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每畝增收約4000元

「我有兩畝地,原來租給別人種烤菸,每年收入600元。」喜德縣冕山鎮民主村村民謝詩蘋(48歲)家有七口人,她家的收入除了土地租金,只有自家的油桃樹每年能收成千餘斤,收入三四千元,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2017年初,涼山州下轄的八市縣與京東籤署農村電商及精準扶貧合作協議,將油橄欖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突破口。涼山州政府、京東與中澤公司選擇八市縣適宜區域,推廣、帶動農戶及貧困戶規模化種植油橄欖。龍頭企業中澤公司為農戶提供良種種苗、種植技術服務和果實收購,並對原料進行精深加工;京東將中澤公司產品納入京東平臺銷售。

喜德縣便是上述合作的八市縣之一。喜德縣冕山鎮民主村村主任李亮介紹,該村共510戶,以前是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主要種植玉米和土豆,成本高,經濟價值低。以玉米為例,一畝玉米可收成700斤收入700元,除去成本農戶只能掙200元,即便是後來開始種烤菸等其他作物,農戶也只能收穫土地租金,每畝大約在300元。

2017年11月,該村與中澤公司合作,引進優良油橄欖品種,與村民採取土地入股和資金入股的方式合作,共種植300畝油橄欖。

民主村村民籤署油橄欖種植入股合作合同。

今年6月初,這片種植區已經初見果實,「油橄欖一畝可產1000多斤,每畝增收約4000元。」李亮介紹,按照現在這種模式,村民的收入將主要來自土地租金、種植區務工收入和賣果實的收入分成,不光將實現人均收入的增長,最重要的是村民收入結構的變化。

付永平(左一)與李亮(左二)在村民謝詩蘋家入戶調查。

謝詩蘋家便是合作入股村民之一。2018年,她家的年收入除了土地租金700元、油桃收入,還將有油橄欖的果實收入分成,「今年脫貧沒問題。」

資源有效整合 龍頭企業的通路之變

「農戶放心種,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和果實收購,京東負責產品銷售。」在涼山州油橄欖龍頭企業中澤公司負責人徐曉燕看來,產業發展既要重視技術、規模,更要重視市場開拓,不解決產業末端產品的通道問題,對整個扶貧都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必須將種植、加工、銷售一二三產業進行融合,只有源頭、中間流轉和終端資源有效整合,借力網際網路和電商平臺的技術和通路,才可能讓油橄欖產業扶貧進入良性循環。

像付永平這樣的技術人員,便是中澤與農戶之間聯繫最緊密的一群人。他們負責氣候、土壤、水源等環境勘察,負責結合當地環境為村民選擇栽植品種、栽植方式,負責實時解答疑問並定期現場指導。用付永平的話說,他們就是一群油橄欖種植的全案專家,大到3-5年的種植規劃,小到如何利用土地套種為農戶多創收,他們都要去想。

中澤公司技術人員在對橄欖油品質進行檢測分析。

在油橄欖產業脫貧項目中,京東從店鋪入駐、運營上給予企業平臺使用費、平臺質保金減免的政策扶持,同時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協助橄欖油產品進行扶貧溯源品質的打標,跟蹤產品從種植、加工到最後消費者的全過程,加深消費者對扶貧產品的理解、認識,提升購買轉化。同時,京東集團還通過視頻節目《京晚8點》以及自身營銷資源,將涼山橄欖油打造成了「網紅」產品。

有了「貧困戶+龍頭企業+京東網際網路平臺」這樣的合作模式,龍頭企業中澤搭上網際網路的春風,在京東開設了自營店鋪和旗艦店,並在京東涼山特產館上架產品,通過京東物流將涼山州的優質橄欖油送到全國消費者家中。

「我們的運營人員可以通過後臺數據及時向商家和種植戶反饋用戶的喜好,還可以根據相關數據對他們的產品上架、促銷活動等提出建議,提升扶貧的效率。」京東工作人員說。

電商助農產品上行 地方經濟的升級之變

涼山州地處四川西南部川滇交界,自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種植油橄欖,但由於種植初期規模小,宣傳少,加之地理環境偏遠的特殊性,限制了涼山州油橄欖「走出去」。

成立於1998年的中澤公司在涼山州發展油橄欖產業18年,圍繞油橄欖產業打造了包括良種幼苗、特級初榨橄欖油、橄欖油護膚品、油橄欖茶、油橄欖果脯等系列產品。

中澤公司位於西昌的月華油橄欖基地。

目前,藉助京東電商平臺,油橄欖產業已在涼山州西昌市、昭覺縣、喜德縣、普格縣、寧南縣、會東縣等地帶動貧困戶共計230多戶,在昭覺縣支尓莫鄉「懸崖村」,油橄欖樹已經種滿山坡,部分已經掛上果實,預計今年9-10月採摘,屆時中澤公司將按照等級以保底4元一斤的價錢向農戶收購油橄欖果實,產品通過京東銷售所得利潤也將與老百姓分紅。「有了京東這樣的大平臺支持,我們發展油橄欖產業更有信心。」徐曉燕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據了解,京東上線貧困地區商品136個品類300萬種,實現銷售額200億元,累計幫扶10萬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超過20萬貧困群體平均增收2000-3000元。京東「走得出、立得住、叫得響」的網際網路+「立體扶貧」戰略已初見成效。

相關焦點

  • 每畝增收3000餘元 大涼山村民種油橄欖 京東包銷鮮榨橄欖油
    這意味著,村裡參與油橄欖合作社的200多戶村民今年將至少人均增收500元,尤其是貧困戶有望實現脫貧的目標。數十公裡外的西昌市郊,中澤油橄欖莊園,工人們忙碌著將一瓶瓶橄欖油裝箱,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618大促,他們要在京東倉庫多備些貨。
  • 來自大涼山,能直接喝的特級橄欖油,將會做出什麼樣的四川美食?
    橄欖果大多生長在地中海,為什麼會在四川大涼山有這麼一大片鬱鬱蔥蔥果實纍纍的橄欖樹呢…… 原來,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區地理位置優越,光照充足,四季如春,氣候十分接近地中海氣候,是油橄欖一級適生區之一。涼山州大力發展油橄欖種植業,總面積近10萬畝,解決了近兩萬人的扶貧就業問題,做到精準扶貧234戶,使眾多百姓能夠在這裡安居樂業。油橄欖果營養豐富,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使用油橄欖初榨的新鮮橄欖油來製作當地的菜餚,也成為這裡的人們最喜愛的健康的烹飪方式!
  • 京東助農增收實踐:重慶巴南「土雞進城」
    根據重慶市巴南區人民政府與京東籤署的電子商務進農村戰略協議,為幫助巴南區農戶把農特產品銷往全國、增加收入,京東聯合巴南特產館舉辦了此次「京東中國特產巴南館助農增收公益活動」,此前一個月,巴南館的運營方重慶農禾電子商務公司、京東鄉村推廣員便走村串戶發掘土特產,對很多優質品質的農村散養土雞、土鴨和清脆李等綠色果蔬進行相關調查。
  • 讓「合川造」橄欖油走向更廣闊天地 ——記「渝江源」橄欖油品牌...
    ○記者 諶永恆橄欖油,起源於地中海沿岸國家,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被人們譽為「液體黃金」「植物油皇后」「地中海甘露」等稱號,它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多種維生素(維生素A、B、D、E、K)及抗氧化物,是以自然狀態的形式供人類食用的木本植物油
  • 涼山州橄欖油背後的平安消費扶貧模式
    或許,從來自四川大涼山的一瓶橄欖油背後,我們可以找到答案。消費扶貧模式創新,促進產業造血能力不少平安員工們還在對上次平安集團黨委和工會的組織義賣的涼山橄欖油念念不忘。不久前,首次來深圳參與義賣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懸崖村的橄欖油、核桃和蜂蜜等「俏農貨」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深受大家的喜愛。這樣的「以購代捐」助力貧困地區產品義賣的活動,在中國平安還有很多。
  • 「液體黃金」橄欖油
    橄欖油被譽為「液體黃金」、「可以吃的化妝品」,是世界上公認的「植物油皇后」。但是,因其來自遙遠的地中海,進口昂貴,大眾消費對其「敬而遠之」。自從丹江口庫區被發現是「東方地中海」後,越來越多的人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新鮮的特級初榨橄欖油。這多虧一群發展油橄欖產業的人,而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瑾豔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 種下油橄欖 收穫「金銀山」
    □特約通訊員 彭傑從銷售橄欖油到租賃荒地種植橄欖樹,從創立橄欖油品牌到建設加工廠,南充市營山縣聖禾油橄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桂清艱辛創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財富之路。「橄欖油被譽為『軟黃金』,做代理之後,雖然生意很不錯,但進口成本較高。」與橄欖油打了多年交道的胡桂清對油橄欖的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如果自己種植,並生產加工成產品進行銷售,不僅可保證橄欖油的品質,還可控制生產成本,利潤會更高。」
  • 油橄欖果渣油不算橄欖油
    啤酒橄欖油國標10月起實施  油橄欖果渣油不算橄欖油    據青島晚報 從10月1日起,關於啤酒、橄欖油的重要國家標準將實施,其中,《啤酒》國家標準為代替原有國標的新國標,而《橄欖油、油橄欖果渣油》國家標準為醞釀多年首次實施。  新《啤酒》國家標準由中國釀酒工業協會修訂。
  • 姜成英:用致富「金果」拓寬山區農民增收路
    全國人大代表姜成英在給村民們講解油橄欖種植技術。(姜成英供圖)白龍江是一條養育了武都兒女的母親河。冬日的白龍江兩岸,帶著群眾脫貧致富希望的橄欖樹,在綿延起伏的山坡上依舊綠意盎然。「作為一名農業科研人員和全國人大代表,我努力通過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履職建言,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咱們中國、咱甘肅隴南就能生產高品質橄欖油,讓農民增產增收,讓致富『金果』油橄欖產業能夠發展得更好,走得更遠,惠及更多農民……」姜成英和記者聊起她和「油橄欖」結緣的故事。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後,她經常到貧困地區調研。
  • 美味橄欖油,健康添活力,國際油橄欖理事會在華橄欖油品鑑體驗會
    橄欖油,是指採集油橄欖鮮果利用機械冷榨、經過過濾等處理除去異物後得到的油脂。市場上常見的有三種橄欖油:——特級初榨橄欖油:初榨橄欖油的游離酸度,以油酸表示,每100克不超過0.80克,其特性需符合國際油橄欖理事會貿易標準中對該類別的規定。
  • 南陽方城:多措並舉助農增收 黃金梨裡淘「黃金」
    助農增收 從「田間課堂」到「以購代扶」走進梨園,前荒村種植大戶魏桂芝正在方城縣農業局副局長崔學軍的指導下忙碌著。「我們2002年開始種黃金梨,之前由於缺少技術和管理,收成不是很好,自從崔局長和農技員來我們這裡進行指導,每隔一段時間就把課堂搬到田間,我們懂得了怎麼給梨子套袋、提升口感品質。」魏桂芝表示,按照農技員的指導,他們定期進行田間管理,疏果、疏枝、施肥,現在收成好了很多,黃金梨的品質提升了,經濟效益也逐年穩步提升。辛勤換來的是收穫。拆開套袋,足有五六兩重的黃金梨躍然眼前。
  • 國際油橄欖理事會IOC:美味橄欖油,健康添活力
    國際油橄欖理事會是橄欖油和餐用油橄欖領域,世界上唯一一個國際政府間組織,於1959年在聯合國的主持下在西班牙馬德裡成立,被命名為國際橄欖油理事會(IOOC),於2006年更名為國際油橄欖理事會(IOC),作為在促進油橄欖種植的可持續和有責任的發展方面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旨在討論決策問題和應對當前和未來挑戰。
  • 【圖說】洪澤乾寧村:傳統竹編 助村民增收
    【圖說】洪澤乾寧村:傳統竹編 助村民增收 2020-04-20 2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涼山吃午飯在臺北吃晚飯 臺商穿梭於四川與臺灣只為涼山裡的油橄欖
    封面新聞記者 劉秋鳳 秦怡 攝影雷遠東在大涼山的油橄欖地裡,63歲的臺灣人林春福常常一個人去轉悠。讓他掛心的是,地裡的油橄欖樹長勢如何,有沒有被風吹歪了……有時,兒子也陪著他。今年,這一大片油橄欖地迎來豐收,預計能產油40萬噸。
  • ...追溯體系建設研討會在京舉行 祥宇橄欖油獲「特級初榨橄欖油...
    隴南市祥宇橄欖油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獲得特級初榨橄欖油認證證書祥宇橄欖油獲編號為001的我國第一張特級初榨橄欖油認證證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生產安全監督管理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管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國際油橄欖理事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
  • 四川南充營山縣女子種油橄欖,一年賣出5000多萬元
    橄欖油,由新鮮的油橄欖果實冷榨而成,具有極佳的天然保健和美容功效,可用於烹調食物,素有「植物油皇后」、「液體黃金」的美譽。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的胡桂清,在東升鎮黃嶺村種植油橄欖已經10年了。她用油橄欖的果實榨制橄欖油,一斤特級初榨橄欖油能賣到250元。如今,胡桂清的油橄欖種植面積已經達到8千多畝,其中有5千多畝開始掛果,1千多畝進入了豐產期。2019年,她的橄欖油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
  • 【中央媒體看甘肅】隴南品牌橄欖油走進百姓生活
    橄欖油在民眾品質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進口橄欖油品牌也因此佔據各大營銷渠道。在10月25日舉行的2020甘肅隴南油橄欖產業高峰論壇暨產銷對接洽談會上,由優質生鮮電商平臺本來生活網和國內知名橄欖油品牌「橄欖時光」聯合打造的「花輕語」特級初榨橄欖油正式首發,隴南品牌橄欖油從此走進百姓生活。  隴南是「橄欖時光」的油橄欖原料產地,是國家油橄欖示範基地和中國油橄欖之鄉,油橄欖是當地脫貧攻堅支柱產業。
  • 神奇的「液體黃金」——隴南橄欖油
    中國林科院油橄欖專家鄧明全說:「隴南油橄欖試驗示範取得的成功,挽救了中國的油橄欖產業,看到了油橄欖在中國發展的新希望,中國油橄欖看隴南。」而今,走在隴南的山間田地,油橄欖在山坡上,河谷裡生根發芽。而油橄欖也終於漂洋過海,找到了最舒適的家。由國際橄欖油理事會繪製的《世界油橄欖分布圖》上,隴南被劃分為一級適生區。
  • 大涼山彝區「天塹變通途」 交通建設打通民眾「致富路」
    正在地裡為花椒樹修剪枝丫的紅聯鄉沙馬村村民李代秀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裡,自家一年僅有兩三千元人民幣的收入。而如今李代秀家承包了30畝花椒地,豐收之時客商都會開著車到村裡統一收購,每年能賺10餘萬元,「反正路好了,東西不愁賣」。
  • 種植油橄欖,年收入5000萬!
    通過十年堅守初心,種植油橄欖,讓荒山披上綠裝,結出了金果子,實現年銷售額5000多萬元。她是如何做到的呢?橄欖油也被譽為液體黃金,可以用來炒菜,涼拌和美容等等,有一定的天然保健功效。價格昂貴。一般種植1畝地的油橄欖,通過加工能帶來5萬元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