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兩千多年之間,無數的經典和文化經歷了歷史洪流的衝刷,被傳承下來。因此,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就拿中國話來說,它是世界上眾多國家語言中,屬於很難的一種。別說外國人,就連中國人有的時候也不能將每一句話都使用的恰當。
其實中國話對於外國人來說最難理解不是句子本身的樣子,還是這句話中蘊藏的更深層的意思。尤其是中國的一些諺語和俗語,隨著時代的變化,歷史的變遷,被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這些諺語俗語已經不再是他句子本身的意思了,而是藏在句子裡的故事,和蘊含在其中的道理。
碰到這樣的俗語,如果我們不知道句子其中存在的故事或者是蘊含的道理,又沒有人和我們仔細的講解的時候,我們一定是很難去理解的。而且有很多的句子,在經過歷史的衝刷以後,變得不再完整,這給我們的理解更是增加了難度。比如說大家都熟知的"老牛吃嫩草"。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好像經常聽到過,也經常會有人在文章中引用到,但是它的下半句我們好像並沒有怎麼聽說過,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了解一下這句俗語。
"老牛吃嫩草"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年紀比較大的老牛,去吃剛剛發芽或者生長的還比較嫩的草,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看起來好像沒什麼聯繫,但其實並不是的。如果只根據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就想去理解它的深層含義,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必須要結合生活才能理解得更加透徹。
因為這個上了年紀的牛,經過了很多年的風霜和勞累以後,就和上了年紀的人一樣,無論是牙口還是腸胃都會變得非常脆弱,身體也會不如從前的樣子,所以他就不能去吃那些已經老的草。因為如果年紀已經很大的牛,再去吃那些很老的草,它們是要咀嚼很久的,而且吃下去以後,很難消化。而剛生出來草是很柔軟的,所以上了年紀的老牛,自然是喜歡吃嫩草了。
一開始這句話也僅僅只是代表了一個生活常識,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句話在傳播的過程中也逐漸被人加上另外一種含義。在中國,人們最喜歡的修辭方式就是比喻,所以老牛吃嫩草也被當作了一個比喻。人們將老夫少妻就比喻成"老牛吃嫩草"。而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次比喻,其實和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制度是分不開的。
在我國古代,封建制度的統治下,三妻四妾的現象在大戶人家中比比皆是,而且那些小妾的丈夫可能和自己的爹年紀相仿。因為在那個時候,有錢有勢的人,他們就是想娶比自己小很多的女性為妻或者是為妾,因為年紀小的年輕貌美,身材也好。很多的女性,其實她們是不願意的,誰會想嫁給一個和自己爹差不多大的老頭子,但是封建社會的她們沒有選擇只能順從。
在這種情況下,老夫少妻很容易出現的一個現象,那就是丈夫死了以後,這些女性正值青春,是她們最好的年紀,可是因為古人的三從四德、封建制度,她們不能改嫁,有甚至還要為自己的丈夫陪葬。
"老牛吃嫩草"的下一句也是非常經典的,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那就是"吃雞要趁早"。這句話看起來和上半句話還是有著想像之處的,字面的意思就是生活中得一個小常識,吃雞要趁著雞還小的時候去吃,這個時候的雞肉鮮嫩多汁。等到雞老了,再去吃他,肉就會變得很柴,不好吃。
這句話除了字面意思以外,它蘊含的深層含義也是非常好的。這句話在告訴我們,做事一定要儘早的去完成,不要拖拉。拖拉到最後一定會適得其反。一句小小的俗語,其中就會蘊藏如此多的道理,可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