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8日訊(記者 劉成)無論春夏秋冬,每至風平浪靜、適合海釣的天氣,位於青島銀海遊艇碼頭的航銘海釣俱樂部便會忙碌起來,為釣友們分配船隻,往船上搬運釣具、生活用品等。不一會兒,釣魚艇分別駛出碼頭,在海面上犁出了一道道歡快的浪花,恰如艇上釣客們興奮的笑臉。「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發十多班釣魚艇,大概得100多釣手。」每逢此刻,也是航銘海釣俱樂部負責人孫源最快樂之時。
航銘海釣的這種忙碌始於三年前,從一開始的每天發一、二班船,到如今幾乎天天發十幾班船,海釣——這個新興的產業正在青島悄然興起。「現在釣客的人數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長。」孫源說。
釣客增長快,源於能釣到魚,而且能釣到平常難以見到的珍稀魚類,釣到大魚。像煙仔魚、鬼頭刀、黃獅等青島市場難得一見的魚種,航銘海釣俱樂部的釣客們經常手到擒來,每條十來斤很平常,近30斤一條的也不少見。青島常見的魚類像黑頭、黃魚、鱸魚等,更幾乎是下鉤就有。魚類如此豐富的釣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專業釣魚愛好者集聚於此。「現在我們俱樂部已經有註冊會員4萬多,除青島和山東外,還有來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全國各地的會員,他們基本都是專業釣客。」孫源說。在近海漁業資源極為匱乏的當下,這裡為何如此多魚?這要從航銘海釣俱樂部的母公司青島金海富源海洋實業有限公司建設海洋牧場說起。從2005年開始,一直專注於鮑魚、海參育苗的金海富源公司,第一個在青島投資建設海洋牧場。他們在青島近海適合建設海洋牧場的海域,投放大的重達一噸,小的一二百斤的石塊,石頭沉入海底後,會先長浮泥,浮泥上會長出一層薄薄的小海藻,招來海蠣子安家,隨後而來的是海星。隨著海泥達到一定厚度,會陸續長出海藻,海藻漸漸長大,魚蝦蟹貝也逐漸集聚期間,海底生態環境由此逐步形成。「迄今為止,我們共投資近2億元,建成了2萬多畝海洋牧場,經過十多年的生態修復,均已形成良好的海底生態環境。魚類品種和數量的增多正源於此。」金海富源公司總經理陳剛告訴記者。
三年前,金海富源公司收購了剛剛起步的航銘海釣俱樂部,並投資2000多萬元,購買了專業釣船,開始涉足海釣業務。他們沒有做任何廣告,就是憑著釣場魚多的口碑傳播,註冊會員迅速增加,許多轉戰全國釣場的專業釣手,也開始把這裡做為了「主場」。
周宇就是這樣的專業釣手。周宇經營著一家體育器材公司,酷愛釣魚,已有9年釣齡。他雖然家住青島,但過去在青島卻很難釣到魚,他只有到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釣場去過過癮。航銘海釣俱樂部的釣場口碑傳開後,他來試驗了幾次,從此一發不可收,「我現在每年會來30-40次,每次都不會空手,最多的一次釣了近400斤魚。」隨著在行業內名氣越來越大,航銘海釣俱樂部又開始舉辦「航銘海釣杯全國路亞大賽」,迄今已舉辦了兩屆。「路亞」是一種專業釣法的術語,就是用假餌釣魚,而且專釣大魚。「今年的大賽,冠軍釣到了20斤重的黃獅魚,360水滴平臺搞得現場直播,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0萬人。」孫源說。
如今,航銘海釣俱樂部的專業海釣已形成了多條路線,有夜釣、白釣、島釣、船釣,並且從遠到近劃分了多個釣區,服務也更加周全,會根據釣客需求配備導釣、廚師等服務人員。同時,他們還正在拓展休閒海釣,讓從沒釣過魚的「菜鳥」也能過把釣魚癮。「休閒海釣發展很迅速,現在已經佔到3成的比例。」孫源說。
王宇就是休閒海釣的常客,作為一位企業主,他經常帶著外地來的客戶包船海釣,一般要求配上廚師、導釣、漁具、進口暈船藥、生活用品等,先在海上觀光一圈,然後直奔釣場,導釣人員幫助客戶掌握海釣技術,釣上魚來,廚師現場製作生魚片、燉上一鍋魚,在船上吃過午飯再返航。「每次海釣客戶都很高興,所以這已經成為我招待客戶的必選項。」雖然孫源希望釣客迅速增多,但他們始終堅守不能竭澤而漁的底線,釣場內堅決不準下籠子、下網等行為出現。同時,他們倡議釣手釣到300克以下的魚選擇放生。每年,他們還會把釣場封閉2-3個月,以休養生息。
「只有把海洋生態保護好了,才能實現海釣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陳剛告訴記者,海釣的產業鏈很長,專業的服裝、專業釣具、專業釣船等,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像專業釣具,僅假餌每隻就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元;再譬如專業釣船,僅配備一個好魚探就需要幾十萬,配備的GPS必須定位精準,配備的雷達要能在濃霧中航行,這些都是高價值的裝備。」他初步估計,僅青島市,關於海釣的產業鏈就能達到20億元的規模。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