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柳外鞦韆出畫牆
上行杯
馮延巳
落梅著雨消殘粉,雲重煙輕寒食近。羅幕遮香,柳外鞦韆出畫牆。
春山顛倒釵橫鳳,飛絮入簾春睡重。夢裡佳期,只許庭花與月知。
梅花遭遇春雨,暗香消散,只見幾痕花粉
天上黑雲密布,寒食臨近,人間煙火稀疏
羅帳封鎖閨香,楊柳之外,鞦韆蕩出畫牆
玉體煞是性感,眉黛倒伏,金釵橫斜如鳳
柳絮飛入門帘,青春迷醉,濃濃睡意情重
夢裡與你約會,春宵一度,只有花月見知
上片寫景。梅花禁不起一陣春雨,飄落滿地,香氣消散了,花粉也被衝刷掉了。惜春還怕春來早,這正是春心萌動的季節,卻遇到了悽風苦雨。再加上寒食節快到了,天空烏雲濃黑低沉;根據習俗,家家都不能做飯,炊煙只有嫋嫋幾縷,毫無疑問,這只是前一天殘餘的幾縷炊煙——詩人營造出悽冷清寒的氣氛,為的反襯生命的亮色:無論怎樣的重重帷幕,想要封鎖一顆青春少女的芳心是不可能的,你看那楊柳掩映的畫牆之內,有一位少女耐不住寂寞,衝破種種世俗的規訓,還不是在那裡快活地蕩起了鞦韆?
前面描繪冷色調的景象,是為了後面反襯暖色調的少女形象。如此一暗一明,凸現少女青春亮麗、純真活潑的動人形象。她可受不了這種悽冷,青春不可禁錮,天性不可壓制,生命需要展示。閨房不是牢房,少女給自己的心靈放了一個假,一切世俗的禁忌在她自由處在地蕩鞦韆過程之中得到了徹底的釋放。這是人性的呼喚,這是人性的光芒。我們看到了一個天真活潑、率真灑脫、自由自在的少女在享受生命賜予的青春快活。
下片寫人。「春山」一詞,古典意味極濃,是一個常見的詩詞意象,字面上是指春日的青山,又因為春日的山色黛青,就喻指女人姣好的眉毛或畫眉。那婉轉的黛青畫眉極像起伏的遠處山巒,這也古典美女的標準之一。「顛倒」是指美女躺臥時不時翻轉身體的睡態,由此也自然而然聯想到另一個喻指男女情事的古典成語:鸞鳳顛倒。接下來,就讀到了「釵橫鳳」,這表面上只是描摹頭上鳳釵橫斜的情狀,實際上也在告知少女與情郎正在如火如荼地雲雨。「飛絮」即柳絮,喻指飛揚的情思,在這裡也可以喻指情郎;「春睡重」寫少女沉醉於春夢之中,在這裡也可以理解為嘿咻之後的酣睡。當然,這種竊雲偷雨是個人秘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花知月知。花既是自然植物的指稱,又是少女的喻指;月既是天上明月的指稱,又是思念(情郎)的喻指:花好月圓,十分美滿。
我們可以看出,下片還是沒有脫離「花間派」的粉脂氣,尤其是「春山顛倒釵橫鳳」這一句寫得非常香豔。這並不是馮延巳寫得最好的詞,但這是進化過程中重要的一鏈標本,可以看出馮詞是晚唐五代花間詞風與北宋詞風的一個承上啟下的中介,正如王國維所說,馮延巳之詞「雖不失五代風格」,但已經「開北宋一代風氣」。
尤其是「柳外鞦韆出畫牆」這一名句,不僅清新流暢,而且深婉蘊藉,塑造一個勇敢、純真、自由的少女形象,進而展示出一個想愛、敢愛、做愛的青春生命。僅此一點,馮延巳就已經走在了時代的前面,沒有陷入惜花憐花、傷春傷逝的窠臼,而是表現清新亮麗、生機盎然的境界;沒有因襲那種自憐自愛、纖弱愁苦的怨婦抒寫,而是創造出了一個健康純美、勇敢自為的少女形象。肉身本就沉重,精神需要亮色。
知識卡片
(1)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2)王國維《人間詞話》之二十一:「歐九《浣溪沙》詞:『綠楊樓外出鞦韆』,晁補之謂『只一出字,便後人所不能道。』餘謂此本於正中(馮延巳)《上行杯》詞:『柳外鞦韆出畫牆』,但歐語尤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