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要從此以後認真寫下每一次的感受,因為我知道感覺是怎樣來去的飛快,一眨眼就有消逝無蹤的可能。而寫下那些感受的同時,《時時刻刻》的OST也許是最好的背景樂。活著,抗拒那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看完電影,我立刻想把原著小說找來立刻進入暢快的閱讀當中。我仍然相信這部感而不傷的電影背後有著更為打動人心的精彩文字等著那些熱愛生命的人前去體味。當你處於人生得意的每一分鐘,開著敞蓬跑車在兩旁儘是翠綠的筆直公路上行駛的時候,你是否會意識到下一分鐘,人生的軌跡就有被改寫的無數可能性?也許,最不幸的一種就是你無法逃脫的宿命。我當然不是在問故事的主人公鮑比,我是在問每一個人,連同我在內的每一個人。也許「生命」這個字眼顯的太過刺眼,幾乎沒有人願意去正視它的強大力量,但電影幫助我們,去思考,去感受。
除了我的眼睛之外,還有兩件東西沒有癱瘓,我的思想,我的記憶……也許,這就足夠了。人靠什麼活著?是心臟提供給人體的動力,還是外界給予人們自身的無數外力支撐,亦或是奇蹟在冥冥之中降臨與人類的一種非自然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也許從未被人們發覺,是不幸體現出了人的本性,當你認為生命中的一切都在悄悄從你身邊溜走的時候,人的本性發揮出耀眼的光芒,縱使身體上的不幸使他像潛水鐘一樣沉入深海之中,思考,思想的掙扎讓蝴蝶成為他翱翔的另一個身體,流連於世界上任何一處地方,自由馳騁,生命在一隻眼睛的轉動中找到了宣洩的出口,綻放在無聲無息的靜止當中。我在輪椅上那個面目全非的男人身上看到了迷人的男性魅力,很難想像如果我是那個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治療師,我會不會著迷一樣的愛上他,愛上一隻眼睛的他。
畫面是美麗的,我可以看見斑斕的色彩,飛舞的蝴蝶,無際的大海,傍晚的餘暉……那是他的世界,當人無力與命運鬥爭的時候,尋找另一個出口是唯一的辦法。生命仍將繼續。一直覺得孤獨是個相對的概念。有的人站在滿是人流的街道中會感覺孤獨,孤獨於精神的無所依託,無所指望。當硬生生的被切斷與外界的聯繫,拯救孤獨的人,只有自己。蝴蝶的思想帶領人們走出孤獨,離開冰冷的水面。阿蘭德波頓說:一個過程突然失去目的,人會感到荒謬。荒謬是清醒的人的感覺。這個失去了目的的過程,長久延續下去,人就會疲乏,麻木而荒謬感也就被無聊感取代了,僅在某些清醒的片刻浮現出來。而鮑比的思想和記憶是他存在的目的,荒謬感從未產生,在生命即將結束前夕,生命仍然掙扎著,在延續,不知疲乏。
在讓多米尼克鮑比去世的那一年,他曾經對前妻說,「希望有一天在銀幕上看到他自己的故事。」但是他只等來了自傳《潛水鐘與蝴蝶》的出版,在該書面世的兩天後,他告別了人世。這位前ELLE雜誌的主編在一次意外中風之後,全身癱瘓,不能說話,不能進食,甚至無法呼吸,當眼科醫生像縫襪子一樣把他的那隻「在生理上沒有作用」的右眼縫起來之後,他與這個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就是那隻模糊的左眼——眨一下是肯定,眨兩下是否定。「我想去死」這是他用「眨眼」的方法「說」出的第一句話。但他用最後擁有的東西:記憶和想像寫出了自傳《潛水鐘與蝴蝶》,它告訴人們儘管人中風後臉可以醜得像是裝在甲醛瓶內的標本,也無法趕走停在鼻尖上的蒼蠅,但是思想卻是可以讓你擺脫這垂死的皮囊。當人無能為力時,這種達觀的態度能讓人活下去。不過,這影片包括書的主旨應該不是一種簡單的勵志:活下去是硬道理,或者要所謂的身殘志堅。而是主人公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墜入黑暗和痛苦後,靈魂開竅,驟然出現的對於人生反思,這類沉重打擊後的反思是最具意義的,尤其是當它與死亡十分接近,同時外界對他幹擾的途徑被切除自我陷入孤獨時,除了眨眼他無法與人交流。所以,導演施納貝爾說,《潛水鐘與蝴蝶》像是一個能夠幫助你掌握自己死亡的自救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