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在我國江河裡的常見程度,僅次於鯽魚,釣魚愛好者都非常的熟悉,不少人還是釣鯉魚的高手。
然而近日,有湖南郴州的網友在湘江流域(一條支流)垂釣時,釣獲一尾「模樣奇怪的怪鯉魚」,外形令人訝異,許多人都表示沒見過!
這是一條鯉魚嗎?
釣獲這條「怪鯉魚」的釣魚師傅稱,他釣起這條魚之後,並沒有太在意,只是覺得這條「鯉魚」有些太「豔麗」。
然而帶回家之後,準備殺魚做菜,這才發現這條「鯉魚」不一般......
乍一看確實是鯉魚,但是總感覺「哪裡都不一樣」
(兩種魚的直觀對比圖)
原來,這是一條「泰國鯉魚」——屬於外來物種,泰鯪,據說原產於泰國而得名。
泰鯪屬於鯉形目下的野鯪亞科,勉強也說的上是一種鯉魚——跟我國原生的土鯪魚相比,它的體型更接近本土的鯉魚。
泰鯪原本是作為一種「鯉魚、草魚」等替代魚種引入養殖的,它們生長速度快、抗病性強,經濟價值比本土鯉魚、草魚都要高。
產量高,但肉質差
不過,隨著羅非魚、叉尾鮰雲斑鮰以及巴沙魚的引入,泰鯪魚肉質較差的缺點越來越凸顯,慢慢被市場拋棄,顏值規模如今也是不大。
泰鯪如今最大的特點是畝產量高,最多畝產可達4000斤,非常驚人,作為對比,羅非魚畝產量只有1500斤
(泰鯪多用於製作罐頭、魚丸)
畝產雖然高,奈何肉質不行,如今養殖泰鯪多用於製作魚丸等加工品,很少直接送上餐桌。
泰鯪是湘江裡近年來增長速度很快的外來物種
一方面,養殖泰鯪的規模在猥瑣,然而另一方面,野生的泰鯪魚,卻正在我國各大水系「生根發芽」,逐漸繁衍開來...
從最早的珠江水系,慢慢蔓延到長江水系,甚至黃河以北地區。
(在珠江水系,泰鯪是很容易釣獲的魚種)
作為長江最大支流,湘江裡的泰鯪魚,這些年也是逐年遞增——這是因為湖南地區的氣候特徵,比較適合泰鯪魚的生長發育,因此其種群增加很快。
相信湖南廣大的釣魚愛好者,近些年都在湘江裡,碰到過這種「色彩豔麗的怪鯉魚」....
(如今長江水系,也慢慢開始出現泰鯪魚的身影,前不久還有人釣起二十斤的罕見泰鯪魚王)
泰鯪真有那麼「難吃」嗎?
確實有這麼難吃......
吃過泰鯪魚的人,都反映其肉質粗糙、韌澀,煎炸清蒸都很「難吃」....
不過,這也僅是指養殖的泰鯪,本身就因為快速育肥,肉質散淡,食用價值較低。
野生泰鯪或許能扳回一城....
大部分淡水魚,純自然生長的情況下,食用價值都比養殖的好吃許多,泰鯪魚也不例外。
偶爾有人釣獲野生泰鯪,認為其肉質緊實有口感,比本土鯉魚要好很多,煎炸紅燒都不錯,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網友們,你們在釣魚時,碰到過這種「泰國鯉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