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聞:「我的扶貧故事」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丨從江縣丙妹鎮...

2020-12-27 湘湘帶你看社會

我叫廖鑫,2019年4月,受組織選派,到丙妹鎮丙梅三村任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

丙梅三村可利用土地資源有限,要想盤活村集體經濟,組建合作社是有效的辦法。起初大部分群眾並不理解不支持,碰到工作做不通的群眾,我都會厚著臉皮繼續宣傳動員,後來群眾理解了我們的良苦用心,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大家共同努力,獲得了群眾的支持,更加堅定我攻堅克難向前衝的決心和信心。

為了少走彎路,確保項目實施成功,我刻苦鑽研「八要素」,學習種植養殖專業技術,分析各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同村主任走遍山間地頭一身灰兩腿泥,最終找到國營林場松木林「金嘎寶地」,並規劃了「金嘎坡」產業帶的經濟發展思路。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我發動村幹部帶頭籌資了7萬元,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裡獲得財政扶貧資金35萬元,在「金嘎坡」公路沿線規範化建設了建築面積700平方米的養殖場,養殖3000羽香雞和800餘只中華黑豚。部分合作社社員積極投工投勞,參與到養殖場的建設中來,實現增收。

村裡勞務就業不穩定、勞動力內生動力不足、在城內務工沒有就業優勢。村裡大部分群眾習慣在縣城周邊打零工不願外出。針對這一問題,我日思夜想,走村串戶徵求群眾意見,最終明確了「三手抓」思路,「一抓外出務工推動工作,二抓縣城就業平臺搭建,三抓因人施策推動青年就業創業熱情」。在這裡不得不提村裡42歲的潘老伍,他是三級智力殘疾人,身強體壯,願意吃苦,因智力障礙無人錄用。為了幫助他解決就業問題,我通過走訪聯繫,為潘老伍在縣城邊藥材基地推薦了藥材收割崗位,每月收入2000元,同時擔任護路員公益崗位,實現穩定增收、穩定脫貧。

對部分照顧家庭不能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我們組建了「丙梅勞務服務隊」,為20餘名婦女承接家政服務。同時還成立了「丙三青年創業服務部」,我傾盡所學向青年們講解和培訓網格維修相關知識與技術,組織青年們從事辦公科技和網絡服務工作。接受家政業務的婦女們忙起來了,鄰裡間更加和諧了,青年們也學到技術了,對就業創業更有激情了。

在駐村的19個月裡,我們做了大大小小的事,有疲憊也有幸福,有歡笑也有淚水,但看到一年多來的努力換來群眾的累累碩果,內心感到無比幸福。「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脫貧攻堅工作千頭萬緒,每一項工作都不可掉以輕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將更加堅定信心繼續前行,與群眾同心協力,奔邁小康! 【人物小傳】

廖鑫,性別男,1983年8月出生,今年37歲,2005年7月畢業於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物理教育專業,2009年1月畢業於貴州師範大學法學專業(函授本科),2005年8月到從江縣下江中學任教,2008年11月到從江縣職業技術學校任團委書記,2012年9月到從江縣第二民族中學任副科級紀檢監察員,2018年8月到從江縣紀委第三派駐監察組工作,2019年4月,派駐到丙妹鎮丙梅三村任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

【來源:貴州黔東南州紀監委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所盼所想就是我駐村拼搏的方向丨從江縣丙妹...
    我叫潘水劍,今年48歲,是駐村隊伍中的「老大哥」。現在,走在高加村的水泥路上,閉上眼睛感受迎面吹來的涼風,心中特別舒暢。這是我在黔東南州從江縣丙妹鎮高加村的第二個冬季,風依舊「透心涼」,不同的是,泥濘的泥巴路變成寬敞的水泥路,我心裡收穫了群眾種下的「小太陽」。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在法治扶貧的第一線丨從江縣司法局西山司法...
    我叫梁輝龍,2004年警校畢業,2005年參加工作,先後在公安、司法行政一線奮戰,一幹就是15年。2016年9月,我調任黔東南自治州從江縣西山司法任所長。2019年6月底,按照縣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我被選派到西山鎮頂洞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任網格員(兼任副所長)。
  • 9月2日,《貴州新聞聯播》用5分37秒關注從江縣大歹村脫貧攻堅報導
    2018年,扶貧工作隊來到了大歹村,面對語言不通、甚至帶著點戒備心的村民,這些已經感到自己「不太受歡迎」的扶貧幹部們,是如何一點一滴,開始自己的扶貧工作的呢?請看記者在大歹村的蹲點報導。從江縣丙妹鎮大歹村駐村第一書記唐雋永告訴記者:「來(駐村)的時候,村民看到我們會跑,小孩見到我們會哭,基礎設施上非常欠缺。我覺得我心都涼了。我工作了20來年時間,我從來沒有像在脫貧攻堅期間這麼艱難。」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心裡的暖心駐村幹部|從江縣往洞鎮會裡村...
    2017年2月,我到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往洞鎮會裡村擔任駐村幹部。當時村裡正值地質災害搬遷的關鍵時期,我村受災群眾的安全意識淡薄,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搬遷進程。光徵地工作就召開了8次,入戶動員和做思想工作不計其數,有很多不理解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白衣天使心繫百姓 平凡崗位堅守初心丨從江縣加榜...
    我叫梁吉成,今年56歲,畢業於從江縣衛校,先後在不同村寨擔任村醫30餘年,現在是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的村醫。  加榜鄉平妹村位於從江縣西部,距離縣城接近100公裡,距離鄉駐地約17公裡,遙遠的距離讓基本醫療保障顯得尤為重要。我不能讓村民們僅僅因感冒,都需要花上最少1個小時去鄉裡面才能得到治療。
  • ...扶貧故事」我與結對幫扶戶的「扶貧情緣」|從江縣西山鎮黨政辦...
    賈收安熱情地對我說。賈收安是我幫扶的一個貧困戶。我們從不認識到認識,再到把彼此當成親人,這都是脫貧攻堅牽的「紅線」。2017年底,根據組織安排,我從加鳩鎮調到西山鎮黨政辦工作。2018年初我被安排到大醜村結對幫扶9戶貧困戶。在開展幫扶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賈收安這一戶。第一次到入戶走訪時,他臉上一點笑容都沒有。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木棉花開丨從江縣下江鎮下江村駐村幹部...
    我叫梁宜清,2019年1月,被派選到黔東南從江縣下江鎮下江村擔任脫貧攻堅指揮所網格員兼聯絡員。當時下江村總人口128戶53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44戶187人,貧困發生率為34.38%,具有自然寨分散、發展不均衡、歷史「欠帳」多的特點。
  • 從江:合作社裡的「香禾糯」,讓群眾端起「金飯碗」
    在丙妹鎮丙梅二村有一家農民合作社,成立於2016年3月,以「為耕者謀福祉為糧者造收益」為初衷,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建立,搶抓電商發展、產業發展等優惠政策,帶領群眾發展本地香禾糯為主的稻米種植產業,這家合作社就是從江縣侗族生態大米專業合作社。
  • 「我的扶貧故事」用汗水澆築青春之花|從江縣鬥裡鎮臺裡村駐村第一...
    我叫顧光勝,2018年3月我被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派駐到從江縣鬥裡鎮臺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我一直致力於為臺裡村打造一支永遠撤不走的「駐村工作隊」,全力打造好村支兩委班子,積極推進臺裡村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治理和勞務輸出等工作,充分發揮了基層戰鬥堡壘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群眾「娘家人」般的期望丨鎮遠縣金堡鎮遼家...
    群眾對我的信任,就像對娘家人的期望一樣。每一次這樣的事情,我總是耐心傾聽群眾訴求,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實際情況,積極與相關部門對接,儘量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覆。我叫劉群,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婦聯主席。根據組織安排,2018年5月我到鎮遠縣金堡鎮遼家坳村任駐村工作隊長。2年多來,在縣鄉黨委政府的積極領導下,我與工作隊其他成員一起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開展新形式下的扶貧工作。剛到村裡時,正是夏季剛剛開始之季,我用近半個月時間走訪了村裡14個自然寨,儘量收悉村情,了解民意。
  • 「我的扶貧故事」堅持不懈,必有迴響丨從江縣谷坪鄉高餘村第一書記...
    我叫羅明勇,來自黔東南州農業科學院,2019年6月我被派到從江縣谷坪鄉高餘村任第一書記,同時擔任網格員和幫扶幹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懷著對工作的熱情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向著高餘村出發。剛到高餘村,眼前的景象讓我震驚。
  • ...故事」在扶貧路上譜寫青春華章丨從江縣東朗鎮孔明村駐村幹部王容
    我叫王容,女,中共黨員,貴州赤水人,現任貴州黔東南從江縣東朗鎮人民政府專職監察員和孔明村駐村幹部、網格員。2018年秋,剛畢業的我懷著滿腔熱血,抱著一份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踏上了離家700多公裡的旅程,來到了從江縣東朗鎮。  初到東朗,進鎮的道路崎嶇不已,生活用水困難、語言溝通障礙和水土不服等艱苦的生活條件,已遠遠超乎自己的想像。
  • 「我的扶貧故事」沉於一線做好排頭兵|從江縣貫洞鎮今華村同步小康...
    我叫梁正芝,是從江縣投資促進局三級主任科員。2018年,在組織的關心下,單位領導的信任和鼓勵下,我榮幸地到貫洞鎮今華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2019年3月,成立了脫貧攻堅指揮所,我又擔任了所長。從2018年到2020年這三年的時間裡,工作上的困難,勞動上的辛苦,我體會到了酸、苦、辣、甜。2018年,我剛轉到縣投促局上班3個月,正好趕上縣委組織部選派駐村第一書記,選派條件是要會講民族語言,身份必須是黨員,且擔任過副職。由於我是侗族,是黨員,也是副科級幹部,更巧的是我們單位掛幫的是貫洞鎮今華村,所以,上面的條件我都具備,成為了選派的首選人選。
  • ...手也能搏出「致富路」|從江縣丙妹鎮大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管老吉
    我叫管老吉,今年49歲,在從江縣丙妹鎮大洞村發展養殖業。大家都說我是殘疾人,但我不這麼認為。手不能動,只是身體上的差距;能否明白我要幹什麼、要怎麼幹、要幹成什麼樣,才是真正的差距,我認為,身體上的差距可以縮短,思想上的差距無法彌補。  1977年冬天,那年我7歲,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導致身體左側殘疾,造成了諸多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當故鄉|從江縣谷坪鄉五一村第一書記晏高飛
    我叫晏高飛,去年8月28日增派到從江縣谷坪鄉山崗村任網格員,同年12月調整到谷坪鄉五一村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兼任五一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網格員。五一村黨苟寨脫貧攻堅政策宣傳群眾大會駐村後,我通過召開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會議,虛心和村組幹部探討求教脫貧攻堅相關工作,我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入戶走訪全村2個自然寨3個村民小組211戶,每到一戶都與群眾拉家常,交心談心,認真做好民情筆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既是幫扶幹部 也是鄉裡的一份子|從江縣加勉鄉...
    我叫李世龍,是貴州省凱裡高速公路管理處工作人員。2019年9月,我被選派至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從江縣加勉鄉,在脫貧攻堅指揮部前線工作隊擔任綜合組副組長兼加勉鄉別鳩村聯絡員。  為了儘快讓群眾先轉移到臨時安置點,我和工作隊的其他同事入村動員十餘次。村裡兩位老人養了20多隻雞,即將出欄,老人心有不舍,遲遲不願搬。為動員老人儘快搬遷,我不僅自己掏錢買了幾隻,還動員身邊的同事一起購買,最終幫助兩位老人賣了1800多元。幫群眾銷售林下雞通過我和大伙兒的努力,差不多有近三百人搬遷到安置點。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 我與群眾是一體|劍河縣柳川鎮柳利...
    我叫陶秋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柳利社區(柳利村)駐村幹部。我於2020年5月加入柳川鎮柳利村的扶貧工作中,其中還擔任柳利村聯絡員一職。並定期開展消防入戶排查,村內消防水池排查,做好消防預防,努力做好我村消防安全生產工作,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雖然來到柳利社區攻堅隊只有半年的時間,但是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村民們的樸實和善良,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溝通時的挑戰。入戶走訪、結對幫扶,為村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不由余力地向扶貧老前輩們學習,一點一點的融入到村民中去。
  • 「我的扶貧故事」搬遷群眾的「貼心人」|遵義市匯川區學堂堡社區黨...
    在這工作一年多裡,我見證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實惠,見證了健康扶貧的便利,見證了就業扶貧的優越,見證了搬遷群眾勤勞致富的的歡愉,見證了搬遷群眾從「等靠要」到「比著幹」的華麗轉身……  來到學堂堡社區,對我而言,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真情 堅守脫貧攻堅陣地丨從江縣谷坪鄉平...
    自2018年3月輪換駐村以來,我始終堅決貫徹省、州、縣、鄉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聚焦產業革命八要素,緊密團依靠結廣大黨員幹部隊伍,著重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以群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為目標,推動平二村脫貧攻堅工作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 「我的脫貧故事」從「緊巴巴」到「樂呵呵」丨從江縣加勉鄉南燒村...
    我叫潘義林,從江縣加勉鄉南燒村人,家裡有7口人,今年35歲。  這兩天,初冬難得一見的好天氣,我想給我吃苦耐勞的妻子買幾件過冬衣服,就帶著外出務工6個月的妻子來到當地服裝市場裡溜達,挑選著合身的衣服、鞋子,我突然間意識到,我家不知不覺已經過上了幾年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