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及其船隊首先命名的。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麥哲倫率領270名水手組成的探險隊從西班牙啟航,西渡大西洋,他們頂著驚濤駭浪,吃盡了苦頭,到達了南美洲的南端,進入了一個海峽。這個後來以麥哲倫命名的海峽更為險惡,到處是狂風巨浪和險礁暗灘。又經過38天的艱苦奮戰,船隊終於到達了麥哲倫海峽的西端,然而此時船隊僅剩下三條船了,隊員也損失了一半。
又經過3個月艱苦航行,船隊從南美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這段航程再也沒有遇到一次風浪,海面十分平靜,原來船隊已經進入赤道無風帶。飽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員高興地說:「這真是個太平洋啊!」從此,人們把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後來因為這個名字寓意美好,逐漸被世人所接受並普遍推廣開來。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約佔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一,佔世界海洋面積1/2,總面積相當於10個南美洲,18個中國。
太平洋約有島嶼一萬個,約佔世界島嶼總面積的45%,主要分布於西部和中部海域,按性質分為大陸島和海洋島兩大類。
大陸島一般在地質構造上與大陸有聯繫,如日本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以及世界第二大島紐幾內亞島等。
海洋島分為火山島和珊瑚島。太平洋中部偏西廣大海域,自西向東有三大群島: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利尼西亞。其中美拉尼西亞群島多為大陸島,玻里尼西亞群島的夏威夷群島是著名的火山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幾乎都是珊瑚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三個巨型群島吧~
玻里尼西亞群島
玻里尼西亞群島是太平洋上的三大群島之一,位於太平洋的中央,從夏威夷島向東南延伸至復活節島,向西南延伸至紐西蘭附近。它包括夏威夷群島、中途島、庫克群島、託克勞群島、紐埃島、土阿莫土群島、馬科薩斯群島、湯加群島、萊恩群島、社會群島等2000多個島嶼,陸地總面積約有2.6萬平方千米。
玻里尼西亞群島主要以珊瑚島和火山島為主,群島區域以熱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各島上多熱帶草原和熱帶森林。
因為島區地域廣闊,所以各群島的氣溫和降水量都有差異。中部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26℃以上,其他地區的氣溫一般在24~25℃。
群島中位於赤道兩側地區的島嶼降水量較少,菲尼克斯群島為1000~1500毫米,而聖誕島只有700毫米,其而他島嶼的降水量一般在2000~3000毫米。玻里尼西亞群島的中部還是颱風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玻里尼西亞群島盛產椰子、甘蔗、香草、可可等。島上重要的礦產資源有磷酸鹽、鎳、鉻等。群島沿海地區盛產珍珠和魚類。
由于波利尼西亞群島位於太平洋航線的中部地區,其中有許多島嶼是世界各大洲海上、空中航線以及海地電纜經過的地方,因此,它的位置十分重要,在國際交通和軍事上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亞區,由一系列的小島組成,包括馬裡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巴納巴島、諾魯島等,總面積約2700平方千米。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島群東西延伸達4600多千米,島嶼眾多,約有2000多座,但大多數都是小島,而且珊瑚島眾多。這裡還零星地散布著一些火山島。
密克羅尼西亞島弧可以分為兩列島弧,這兩列島弧中間隔著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地區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一般在26~28℃左右。因為島嶼分布的面積比較廣,再加上各自的地形有所差別,因此,每個島嶼上的年平均降水量都有差異。加羅林群島附近是颱風的發源地。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盛產椰子、香蕉、甘蔗等熱帶水果。這裡的礦產資源主要是磷灰石,水產資源以魚類為主。
馬裡亞納群島中的關島是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同時也是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重要的軍事基地。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正位於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的中間,西太平洋航線和海底電纜都從這裡通過,在國際交通和軍事戰略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美拉尼西亞群島
美拉尼西亞亞區,人口最多,膚色最黑,以紐幾內亞為核心;美拉尼西亞群島是太平洋三大群島之一,位於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由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新喀裡多尼亞群島和斐濟群島等組成。
美拉尼西亞群島呈西北—東南走向,延伸約4500千米,陸地總面積約155萬多平方千米。美拉尼亞群島的名字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黑人群島」。
美拉尼西亞群島多為大陸島,群島上火山眾多,約有30多座,地震活動特別頻繁。群島中的大多數島嶼都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5℃左右,年降水量在2000~3500毫米。島上到處都覆蓋著熱帶雨林,終年常青。
島上盛產蔗糖、椰子、咖啡、可可、橡膠、白檀等。島上的礦產資源主要以鎳、鉻、金等為主。
紐幾內亞島是美拉尼西亞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同時它還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和世界第二大島。紐幾內亞島東西長約2400千米,中部最寬處為640千米,總面積約為78.5萬平方千米。島上多山,終年高溫多雨。島上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水力資源比較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