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一代宗師、一代名伶紅線女,開創了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甚大的「紅腔」。她還是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參與拍攝過70多部電影。
2009年,紅線女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2013年12月8日,88歲的紅線女病逝廣州。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1925年12月生於廣東開平,家住廣州西關,她的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粵劇名伶。
1938年下半年,她隨母親到香港跟隨舅母何芙蓮學藝,取藝名「小燕紅」。1939年春節,她首次登臺演出。
1941年,鄺健廉在上海演出,成為第三花旦。1943年,她在廣東肇慶演出時第一次用「紅線女」這個藝名。
因為喜歡「紅線盜盒」的俠義故事,她改藝名「紅線女」。
抗戰勝利後,她定居香港,成為影劇兩棲演員。1952年,紅線女在香港組建劇團。
她在實踐中,在傳統旦角的基礎上,融入京腔、崑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創造了「紅派」藝術,其「紅腔」在高音域創造了難以攀登的高度。
1955年,因為周總理的邀請,紅線女放棄了在香港如日中天的電影事業,加入廣東粵劇團。
毛主席給她題字寫信說:「活著、活著、再活著!要做人民的紅線女!」
紅線女從藝60多年來,演過近百個粵劇,許多紅腔名曲,膾炙人口,廣為傳唱。
因為她主演的一出《山鄉風雲》,周總理把「南國紅豆」的讚譽給了廣東粵劇。
因為紅線女等人的努力,讓粵劇這個地方劇種,成為聞名全國的大劇種。
2006年5月20日,粵劇名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粵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她還是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參與拍攝過70多部電影。紅線女在香港受到的追捧可謂萬人空巷,甚至超過伊莉莎白女王。
當時,紅線女不僅紅遍大江南北,觀眾還遍及東南亞和美洲。不僅金日成和胡志明點名要看她的表演,蘇聯和東歐的觀眾也為之折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紅線女曾隨團赴朝鮮、越南演出,反響很好。紅線女還參加了香港、澳門慶祝回歸的演出。
1988年國慶前夕,紅線女率廣州粵劇團到北京舉行了「紅線女專場」;1994年,她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
紅線女榮獲美國亞洲協會和聯合國交響樂協會分別頒發的「傑出藝人獎」和「太陽和平獎」、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的「終身成就獎」、廣東省政府頒發的「粵劇藝術傑出貢獻獎」和文化部首屆造型和表演藝術創造研究成就獎、2009年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等榮譽。
紅線女長眠於廣州銀河公墓,墓前豎立一座漢白玉雕像,造型是30多歲的紅線女形象。
紅線女雖然離開我們9年,但她的「紅腔」藝術傳承不息,墓前祭奠者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