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女與粵劇《山鄉風雲》

2020-12-19 光明日報

長篇小說《山鄉風雲錄》的作者是曾任粵中縱隊司令員、廣州市委書記的吳有恆。據其子吳幼堅介紹,這部具有中國傳統俠義小說的風格和濃鬱的嶺南特色,謳歌了解放戰爭時期廣東五邑地區軍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的作品,是其父真實經歷的寫照。1965年,吳有恆與楊子靜、莫汝城一起將《山鄉風雲錄》改編為粵劇《山鄉風雲》。

《山鄉風雲》由紅線女、羅品超、文覺非、羅家寶等主演,同年7月該劇參加中南區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時得到極高評價,被譽為「現代粵劇的裡程碑」「革命化與戲曲化結合的榜樣」,後被十幾個劇種移植。1965年底,紅線女率《山鄉風雲》劇組進京演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觀看,並給予高度讚揚。《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紅線女運用了粵劇中武生的某些傳統動作和多變的二簧、梆子唱腔,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且具有深厚階級感情的革命軍人形象。」(《粵劇革命化的新成就》)當時國內戲劇界把粵劇《山鄉風雲》與京劇《紅燈記》相提並論,「北有《紅燈記》,南有《山鄉風雲》」。

《山鄉風雲》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勝利不久,我華南遊擊隊主力奉命北撤,國民黨反動派乘機向我革命根據地大舉進攻,對我留守遊擊隊進行了殘酷的掃蕩與圍剿。遊擊隊女連長劉琴在與上級取得聯繫後,按照指示,秘密從海上轉移到那橫山區,改編為武裝工作隊,以發動群眾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劉琴喬裝為桃園中學教員潛入桃園堡,消除了惡霸地主劉立人的懷疑,並取得其寵女四小姐的信任,後在婢女春花、馬弁黑牛等人的幫助下,利用中秋拜月會之機,裡應外合解放了桃園堡。劇中劉琴的原型是珠江縱隊海燕分隊政治指導員兼黨支書馮坤,紅線女飾演的劉琴,對粵劇《山鄉風雲》具有重要的標識性意義,作家草明在給紅線女的信中這樣寫道:

《山鄉風雲》如一聲春雷,為粵劇革命帶來成功的第一個喜訊。它內容是革命的,形式又是粵劇的……當我看到你脫下了紅緞繡花鞋,換上灰色軍服,你的清脆的歌喉到底唱出了:「進山鄉,樹紅旗,把虎狼滅盡」「如今帶路人有共產黨」「翻天覆地鬥一場」了。尤其是我聽到你悅耳的歌聲中增添了剛勁、果斷的音色,表現了強烈的革命感情,更禁不住要高聲向你祝賀!

據紅線女回憶,當時劇組開赴羅浮山,她與當地戰士一起訓練、生活了15天,體驗了解放軍戰士的昂揚氣質和保衛祖國的獻身精神,《人民日報》還做了相關報導。她之所以能成功演好這個角色,源於「在部隊的體驗」,是《山鄉風雲》培養、鍛鍊了自己。紅線女扮演的劉琴,柔中帶剛、剛中有柔,為女連長時果敢、文靜,為女教師時英武、溫雅;劇中演唱時,聲線圓潤、剛毅多姿,「紅腔」韻味令人難忘。

在「1947年秋華南某山區」一場中,劉琴身著軍裝出場時的定型、雲手、圓臺、整理腰間的皮帶和手槍、扶正頭上的軍帽、叉腰、卷衣袖等動作及【快十字清中板】「望群山,接青天層峰險峻……叫山鄉,怒翻起革命風雲」等,開宗明義地展現出遊擊隊女連長的颯爽英姿及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在「當晚何奉家」一場中,劉琴【反線中板】「窮苦人齊心就有力量,千溪齊水漲,河水變汪洋」唱段,以及【反線七字清中板】「如今帶路人有共產黨,紅旗打起二十多年長……要剪破天羅,衝開地網,翻天覆地鬥一場」等大段唱詞,伴之以一系列雲手、圓臺、造型等表演技巧的使用,不僅展現出紅線女嫻熟的演唱功底,也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在「劉立人家」一場中,劉琴身著藍色旗袍、頸戴白圍巾與身穿長衫、佩戴眼鏡的桃園中學林校長共同出場的舞臺設計,將劉琴「掩住刀光劍影,裝成淡定娉婷」的地下黨身份表明。而此時惡霸劉立人壓迫佃戶賣兒賣女來交租的畫外音此起彼伏,劉琴強忍怒火與仇恨,一曲【霸腔滾花】「來到虎穴狼窩,眼看吃人景象,這邊賣兒抵債,那邊血濺刑場,霎時間,激起心頭怒火三千丈」唱段,將劉琴剛烈粗豪的軍人性格和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劉琴的書房」一場中,開場時,在得知我野戰大軍挺進中原,敵人望風披靡時,紅線女飽含深情地唱起了《劉琴抒懷》,在【梆子中板】「中原萬裡炮轟鳴,遙看萬杆紅旗,插遍平原峻岭」、【滾花】「直到人間春色滿,天地盡澄清」等唱段中,紅線女以獨白、朗誦、雲手、身段、圓臺等表演技巧將化身教師、潛入敵營伺機破敵的決心娓娓道來,並將劉琴身入虎穴那韜光隱曜的心情、勝利在望的喜悅、等待戰鬥命令的焦灼、破堡的信心、重著軍裝繼續戰鬥的革命豪情等都刻畫得細緻入微。在緊張的戲劇衝突中,營造了片刻輕鬆的舞臺氛圍,一張一弛,很好地控制了戲劇衝突的走向。

在第八場大結局「中秋之夜,桃園堡內拜月場」一幕中,桃園堡北門升起代表進攻信號的紅燈,背景音樂中衝鋒號響起,攻堡正式開始。劉琴、虎子、林校長等紛紛投入戰鬥,劉琴拳打腳踢、槍打「斬尾蛇」;虎子與鄉長及其幫兇相遇後大段對打中毯子功、跟頭功、空翻等舞臺技巧的使用;黑牛與番鬼王相遇後大段的對打等,都體現了紅線女、羅品超等扮演者精湛的舞臺技巧和優秀的做功。

《山鄉風雲》繼承了「以歌舞演故事」(王國維:《戲曲考原》)的戲曲宗旨,紅線女繼續按照她演劉胡蘭時的經驗,多方面探索如何借鑑和改造戲曲舊程式作為表現革命英烈的藝術手段。1965年9月,《山鄉風雲》在深圳公演時,不少香港同胞也慕名前來觀看。當時香港觀眾來深圳看戲,一般都會買幾瓶國產名酒,戲演到精彩處,觀眾忘情鼓掌,手中的酒瓶掉了一地,白酒滿地流淌,一時傳為笑談。香港戲劇界人士將《山鄉風雲》譽為「革命的粵劇,粵劇的革命」。

五十五載歲月流轉,遊擊隊女連長劉琴那英姿颯爽的藝術形象依舊銘刻在人們心中,顯示出粵劇的無窮魅力與紅色經典的強大生命力。

(作者:孔慶夫,系中山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

相關焦點

  • 廣東粵劇界紀念紅線女 隔空同唱《荔枝頌》
    廣東粵劇界紀念紅線女  12月30日晚,由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廣東粵劇工作者聯誼會、廣州紅線女藝術中心主辦,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承辦的「永恆的藝術——廣東粵劇界紀念一代宗師紅線女專題晚會」將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
  • 紅線女 - 紅線女|粵劇藝術|廣東粵劇|粵劇名伶_網易財經
    紅線女(1924.12.27-2013.12.8),生於廣州。圖片攝於2008年10月,紅線女來滬為她指導的經典粵劇《山鄉風雲》召開新聞發布會。把粵劇旦角唱腔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而紅線女也就此成為舉世聞名的粵劇表演藝術家。1955年,受到新中國的感召,也為全國上下的戲劇改革、戲劇為人民服務的熱潮所震撼,紅線女放棄了在香港極為優厚的物質待遇回到廣州,自此之後為粵劇藝術奔走終生。終其一生為藝術1966年「文革」開始,紅線女受到迫害,離開了舞臺,到廣州掃大街,並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陰陽頭」。
  • 粵劇皇后紅線女,曾紅得發紫,去世5年,墓前雕像現最紅時形象
    粵劇一代宗師、一代名伶紅線女,開創了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甚大的「紅腔」。她還是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參與拍攝過70多部電影。2009年,紅線女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2013年12月8日,88歲的紅線女病逝廣州。
  • 紅線女簡介
    紅線女,女,原名鄺健廉,花旦,1927年出生,開平水口鎮泮村人。紅線女原名鄺健廉,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粵劇名伶,她從小就對粵劇耳濡目染。1938年師從舅母何芙蓮學戲,初起藝名小燕紅,後同班著名藝人靚少鳳對她講述了「紅線盜盒」的俠義故事,建議她改為紅線女,她高興地接受了這個藝名。1941年,日軍轟炸香港九龍。動亂中,天資聰穎的紅線女在靚少佳、靚少鳳等粵劇大師的指點和扶持下,鋒芒漸露,並在這一時期認識了粵劇大師馬師曾,並加入馬師曾組建的「太平劇團」;漸漸學會「拉腔」、「偷氣」,最終形成戲迷津津樂道的「馬調紅腔」。
  • 粵劇傳奇:永不止步的紅線女(3)
    「1972年廣東省『五七』粵劇訓練班在廣州市郊元崗創辦。從那時起,我的啟蒙老師就是紅線女老師。」郭鳳女告訴本刊記者,當時自己年紀不過11歲,甚至都沒有聽說過粵劇。「我是第一批招來的15個學生之一,當時我們這批學生中最小的10歲,最大的也才12歲,都是窮苦人家出身。」
  • 上海訪談 | 歐凱明:傳承恩師紅線女的粵劇藝術是我的使命
    曾主演傳統古裝長劇《關漢卿》《黃飛虎反五關》《天作之合》《搜書院》《一把存忠劍》《情動鐵將軍》《花槍奇緣》,新編歷史古裝劇《南越宮詞》《楚河漢界》《關公忠義鼎千秋》《審死官》,新編劇目《紅的歸來》《山鄉風雲》《野金菊》《刑場上的婚禮》《孫中山與宋慶齡》《涼茶王傳奇》《梅嶺清風》《秦王孟姜》《嶺南人家》《初心》等幾十部劇目,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異的戲劇人物形象。
  • 張學友、紅線女《初遇訴情》,粵劇泰鬥與歌神跨界合作唱大戲
    張學友、紅線女《初遇訴情》,粵劇泰鬥與歌神跨界合作唱大戲 2020-11-27 00
  • 百戲盛典 直播預告|粵劇《胡不歸》
    新中國成立後,粵劇藝術有了顯著的發展和提高,佳作紛呈、大放異彩,湧現出《搜書院》《關漢卿》《山鄉風雲》等經典劇目;紅線女的《昭君出塞》《荔枝頌》等粵曲更是歷唱不衰,風靡海內外。首任院長為著名粵劇藝術大師馬師曾。現任院長是中國戲劇梅花獎和文華表演獎得主曾小敏。現有一團、二團、廣東粵劇藝術中心、舞美設計製作中心等12個內設機構。是粵劇界規模最大、水平一流的表演藝術團體,被譽為粵劇的最高藝術殿堂。1956年,馬師曾、紅線女帶領劇團赴京演出《搜書院》。
  • 粵劇名伶的傳奇從未老去
    ◆ 王宇萌  毛澤東曾為她寫下「活著,再活著,更活著,變成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周恩來邀請她回到內地,讚譽粵劇是「南國紅豆」;性情率直的她還曾「紙諫」鄧小平不要吸菸,留下一段段美談……紅線女是中國文藝界公認的一個傳奇。
  • 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又添一批徒孫 其弟子蘇春梅在粵桂收徒傳承紅派...
    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又添一批徒孫 其弟子蘇春梅在粵桂收徒傳承紅派藝術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8-23 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又添一批徒孫
  • 眾名家同臺獻唱,紀念粵劇宗師羅家寶
    11月19日晚,這場旨在紀念粵劇一代宗師羅家寶誕辰九十周年的專場晚會在廣州江南大戲院舉行。晚會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主辦,胡智榮文化基金獨家贊助,並由廣東粵劇蝦腔藝術研究會、胡智榮文化基金、廣東八和會館聯合演出。羅家寶創立的蝦腔是當今最流行的粵劇唱腔流派之一,亦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 「紅線女」「粵劇一代宗師」曾下放農場勞動,無怨無悔養500隻雞
    後在香港隨粵劇小生靚少鳳學藝時,靚認為「小燕紅」不夠響亮,主張取傳奇古戲「紅線盜盒」之意,將其藝名改為「紅線女」。從此,這個藝名伴隨了她的一生。紅線女的第一任丈夫是馬師曾。紅線女和馬師曾離異後,在香港片場與電影小生黃河結識。「紅黃之戀」成為當年藝壇的一大新聞。
  • 紅線女追思會舉行 各界憶述大師生平點滴(圖)
    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 攝    昨日,由省文化廳、省文聯、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文聯聯合主辦的紅線女追思會在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廣東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中國劇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崔偉,廣州市原市長黎子流等出席了追思會,與紅線女的親屬、學生、文化界人士和普通市民,共同緬懷紅線女一生對粵劇事業發展所作的卓越貢獻。
  • 第十五期:廣東有文化之美輪美奐的粵劇
    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當代有名的粵劇大師和名伶:   紅線女    自小酷愛粵劇的他12歲就入行。在3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他曾加入八和會館。他先後主演過許多劇目,如傳統戲《荊軻》、《梁山伯與祝英臺》、《林衝》、《五郎救弟》、《黃飛虎反五關》、《樓臺會》、《山東響馬》、《平貴別窯》,現代戲《山鄉風雲》、《紅花崗》、《沙家浜》,還改編過外國戲《春香傳》等,長期積累了大量首演劇目,塑造了一批批性格迥異、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 上海粵曲社團有故事[圖]-粵曲,粵劇,廣東...
    其時三大粵劇社團——聯誼、永安和公餘,滋潤這一方寶地許多年。今朝的老粵迷嗓子還生脆之時,都在團裡跟師傅學過戲,留下粉墨登場的光輝歲月。區玉英在蘿蔔頭時就跟在師傅後面跑龍套,19歲躍升主演《斬經堂》。  「文革」砸爛了一切,粵劇未能倖免。68歲的華南粵劇團小提琴手蕭建徽說,他父親曾給永安老闆郭琳爽拉高胡,一出《山東響馬》遭到揭發批判,老蕭59歲時被迫離開永安公司,去電廠搬運玻璃。
  • 紅線女逝世兩周年 舊居擬於月底向公眾開放(圖)
    今天上午,紅線女的大兒子馬鼎昌和紅線女藝術中心工作人員一起,前往紅線女墓地獻上鮮花,深切懷念母親。  當年有人發出了「她走後,粵劇大旗誰來扛」的擔憂。如今,兩年時間已過去,粵劇是繼續式微,還是繁榮發展?紅線女未了的心願,如「粵劇無新戲可唱」、「粵劇編劇少之又少」等窘況是否得到改善?為此,羊城晚報記者訪談了廣州市文化管理部門、紅線女藝術中心、粵劇專業團體以及紅線女弟子等相關人士。
  • 傳承粵劇紅派藝術紅線女弟子蘇春梅收徒
    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的弟子蘇春梅在廣東、廣西收了四名徒弟,為粵劇紅派藝術再添傳人,以實際行動發揚「我的生命屬於藝術,我的藝術屬於人民」的紅線女藝術精神,培養更多的紅派藝術後繼人才,推動優秀廣府文化的傳承與發展。8月23日下午,《紅梅花開滿園春——蘇春梅收徒儀式專場》在廣州江南大戲院舉行,蘇春梅攜四個徒弟傾情演出折子戲,為戲迷送上粵劇藝術大餐。
  • 講述一個傳奇的人生:人物藝術紀錄片《一代天嬌——紅線女》12月14...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有粵劇的地方就能聽到她的聲音」。她,就是紅線女。藝術大師紅線女是粵劇界的旗幟,始終與黨和國家,和人民站在一起,追求光明,追求進步。導演鄧原介紹,「與以前不同,這部紀錄片的體量是最大的,有更多的機會展示紅線女的人生、藝術、生活的各個面。」這是世界首部橫跨亞、歐、美三大洲的粵劇人物紀錄片,也是最全面展現粵劇人物的紀錄片。
  • 紅線女電影往事:八年拍近100部 高產不乏佳作
    紅線女是一代粵劇名伶無人不識,但她半個世紀前就是橫跨戲曲、話劇、電影的三棲舞臺女王,尤不為今人所知的是,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她已是影壇一線花旦,而這位長相明麗、戲路極廣的女明星,甚至被後人稱為「粵語片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