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著名的官渡之戰,軍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開始袁紹糧多,佔了上風。糧食少,曹操佔了上風,迫使曹操殺了運糧官,穩定了軍心。正當這千鈞一髮之際,許攸前來投奔,並帶來了一則重磅消息——袁紹將軍糧屯在烏巢。聽到消息,曹操立即襲擊烏巢,燒毀袁紹軍糧。袁紹的軍糧被焚燒,被迫撤退。因此,官渡之戰實質上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一場糧草大戰。
作為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他率領的蒙古騎兵橫掃亞歐大陸,歐洲人民聞風喪膽。此外,成吉思汗還創建了史上最大的版圖——蒙古帝國。除了驍勇善戰、將領指揮得當外,蒙古大軍的成功,還離不開軍糧的絕色。在蒙古軍隊中有三大類軍糧:馬奶、羊肉和牛肉乾。
馬奶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馬匹不僅能作為坐騎使用,還能供應馬奶。宋彭大雅所著的《黑韃事略》中有「引食馬乳與牛乳」的記載,可見早在宋代,蒙古人就以馬奶為主食。
在蒙古軍的闊亦田之戰中,成吉思汗擊敗札木合部,乘勝追擊。可札木合邊逃邊放馬,成吉思汗不幸被箭射中脖子,一時昏迷。成吉思汗甦醒過來後,最想喝的便是馬奶。打了仗受傷了,最想喝的就是馬奶。
在《蒙古行》中,歐洲人柏朗·賓格寫道:「蒙古軍人每次出徵,都要帶許多馬匹,以便每次出徵都能到達很遠的地方,不需要考慮馬匹的體力……」
這些馬大多是閹馬,但也會跟隨許多母馬。戰士們和馬同行,隨時可以喝到馬的鮮奶,戰鬥起來自然更加兇猛。又因為馬奶如此重要,據《蒙古行記》記載,蒙古人還用馬初乳作為貢品來祭祀長生天,如《元史》所載:「秋來駐蹕,軍腦兒入宮,馬乳祭天。自然,蒙古人也喝羊奶加牛奶,但是行軍時攜帶的牛羊有限,所以牛羊奶只能做成乾酪。
羊肉串《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牧庖者以羊為常,牛次之」,即羊肉串是遊牧民族最常吃的食品。
元史中記載,成吉思汗「掠奪諸部綿羊、馬匹、資財,盡忠於君,不半月,使君飢者多,貧瘠者多」,而窩闊臺評價說:「帝有寬宏大量,忠恕之心,量力而行,華夏之富庶,羊馬成群,旅旅之多,時稱治平。」可見羊肉對於當時蒙古人的重要性。與馬相比,得到羊肉似乎要容易得多,因為當乞食的時候,達魯花赤鎮守斡羅思,「給馬三百羊五千」,比馬的數量多了很多倍。據說成吉思汗出徵時,人睏乏,用水煮羊肉,撒上鹽巴當涮羊肉,可見羊肉也是重要的軍糧。
牛肉乾牛肉乾肉是值得一塊金牌!在遠徵中,烈馬、彎刀、牛肉乾是成吉思汗遠徵的三大法寶,牛肉乾在遠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風乾牛肉被稱為「成吉思汗的遠徵糧」。
長途跋涉常常是曠日持久的,士兵們更需要保存更長時間的軍糧,因此幹肉成為當時蒙古大軍的不二選擇。而且羊肉曬乾後沒有牛肉乾好吃,所以蒙古軍隊大量使用牛肉乾作為軍糧。
宰了一頭牛,得到了100斤的牛肉乾。士兵們把牛肉放在身上以備不時之需。這樣就減少了大批騎兵的裝甲車壓力,使蒙古人的機動更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