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是個偉大的徵服者,可能也是個美食家,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在他發布的命令中,特意對殺羊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宛如是一道菜譜,指導他的戰士們隨時能吃上美味的羊肉。
成吉思汗的命令是這樣的:
首先準備牛羊的膀胱,洗乾淨在裡面充滿空氣,讓它們鼓起來,好像氣球一樣。隨後用骨管伸進膀胱的管孔中,骨管上刻有螺絲紋路,可以卡住。
然後找準牲畜的肋骨位置,在第四到第五條肋條之間,猛地將骨管插進入,再壓迫準備好的充氣膀胱,將裡面的空氣灌到肺臟中。這時,牲畜就會像被電擊了一樣,突然死去。
而按照傳統方式殺羊,大多是要在頸部劃一刀,先放出大量的血,血流乾淨才會死。但是按照成吉思汗的殺羊辦法,羊死後再切割,死後血液流動少,殺羊不見血,血都保留在肉中,味道就會更加好。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自己也會殺羊了?這確實是一份非常詳細的攻略,智力和動手能力正常的人,看了這份命令,馬上就會變成殺羊專家。
如果你認為成吉思汗這道命令,是想讓戰士們吃上更鮮美的羊肉,可就大錯特錯了。這是蒙古大軍天下無敵的奧秘之一,正是這道殺羊令讓蒙古軍隊擁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優勢。
據後世考證,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大軍總人數不超過二十萬,卻建立起人類史上最龐大的帝國,徵服了數億人口,由東往西騎馬跑一年,都處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蒙古人武功之盛,可謂空前絕後。
有人可能會認為蒙古人作為遊牧民族,具有很多天生的優勢,馬匹眾多、牧民生下來就是戰士等等,可實際上,被蒙古人徵服的很多民族當中,同樣有很多遊牧民族,蒙古人會的東西,他們也都會,各方麵條件都不弱於蒙古人,那為什麼最後是蒙古人勝出呢?
成吉思汗之所以成為成吉思汗,靠的是細節,做到了極致的細節。他雖然沒有受到過任何系統的教育,但是他對於戰爭有著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思想和理論。
不論是在戰略戰術、軍隊管理、後勤保障等等方面,成吉思汗都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稱得上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實踐專家。他也是草原民族幾千年生活、戰鬥經驗的集大成者,再加上本人的天賦,終於使蒙古人成為草原民族之中的佼佼者。
還是回到殺羊這件事上,成吉思汗的屠殺羊,主要目的顯然不是為了讓羊肉更美味,而是同樣數量的羊,可以讓蒙古戰士食用更長的時間。簡單地說,就是提高後勤效率,用最少的後勤物資,堅持最長的時間。
據說這種辦法殺死的牲畜,要比傳統的放血殺羊法,增加70%的肉量,肉的口感也會更加柔軟,味道更鮮嫩,保存的時間還更久一些。根據這個比例,三隻羊便可以頂得上原先的五隻羊。
對草原民族來說,行軍上千裡再投入戰鬥,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因此他們不可能像農耕民族那樣,依賴於後方的糧草供應。他們每次長距離行軍,都會有攜帶大量的牛羊,一邊放牧,一邊行軍作戰。
蒙古人更是誇張,經常整個部落一起隨軍遷移,在敵國的領地內安營紮寨,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男子上陣拼殺,女人打掃戰場,收割戰利品,兒童從小學習騎馬打仗,一成年便是合格的戰士。每一個蒙古人都是戰爭機器的組成部分。
從戰士本身來說,蒙古人對後勤的依賴是最少的,他們出徵前都會準備好足夠的肉乾,既小巧又能提供足夠的熱量,渴了可以喝馬奶,連續很多天風餐露宿,都不會影響蒙古人的戰鬥力。
這就賦予了蒙古人超強的機動能力,能夠穿越沙漠、戈壁等無人區,出其不意地迂迴到敵人的背後,發起致命的打擊。這是後勤負擔極少,給蒙古人帶來的優勢。
不過,戰事的長短是很難控制的,而攜帶的牲畜總是有限的,如何讓攜帶的這些牲畜發揮最大的作用,才是成吉思汗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他專門定下了殺羊的規定。
有句流行的話:細節決定成敗。古人沒有總結出這樣的道理,但不等於他們不會這樣去做。成吉思汗就是對細節把握得特別到位,才能把一個幾萬人的小部落,發展壯大到超級大帝國。
【參考文獻:《元史》、《成吉思汗傳》】